黄进琪
开国中将莫文骅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历任红八军宣传部部长、抗大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四纵政委、四十一军政委、十四兵团政委等职。在烽火征途中,他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莫文骅历任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军区党委书记、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职。他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建设有重大建树和突出贡献。
出生入死 投身革命洪流
莫文骅,1910年1月7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市亭子村,学生时代的他潜心学业,尤其关注社会的风云变幻。读高小时,他参加了南宁学生声讨曹锟贿选总统的集会和揪斗贿选的广西议员的斗争;上中学时,他积极参加南宁青年反帝爱国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学生运动。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大革命的激流中,莫文骅从《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成熟,直至坚定地追随革命。他曾担任省立一中学生会工人委员、学生军排长,站在学生运动第一线,无所畏惧地与国民党右派进行公开斗争。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5月,莫文骅被捕入狱,在生死考验面前,他坚贞不屈,毫不动摇,严守组织机密,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1929年10月中旬,经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张云逸批准,莫文骅和同学黄奇彦被任命为中尉副官。不久,他跟随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进驻百色。
百色,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杂居着壮、汉各族人民,是广西右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邓小平、张云逸进驻右江后,首先与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民运动相结合,缜密地做好创建红军队伍、成立红色政权等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在中央批准发动百色起义后,莫文骅受命到街上做了一面“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旗和关防印戳。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爆发,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1930年1月,莫文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七军机要参谋、少校辎重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保卫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红七军北征的战斗。
1931年,莫文骅随红七军经桂黔湘粤四省,转战3500公里到达中央苏区。这年4月,为牵制敌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湘赣省委决定调动红军湘东南独立师、红二十军一七五团和已到达湘赣苏区的红七军五十八团3支部队联合行动,攻打吉安县永阳镇。4月4日,战斗打响,莫文骅率红四连隐蔽在城外的一个山坡上。狡猾的敌人将主力撤出城外,向独立师展开了进攻,同时,另一股一个营的敌人又向独立师侧后攻击前进,独立师顿时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枪声就是命令,莫文骅立即率全连渡河前去支援。眼看战局危急,他等不及全连过河,率领先过河的36名战士向枪声密集的地方冲去。独立师师长李天柱一看到莫文骅,立即焦急地说:“红七军同志来得正好,快把迂回过来的敌人压下去!”莫文骅令旗一挥,36名健儿如箭一般冲过去,与敌人厮杀在一起,挫败了敌人的围攻,使独立师脱离了险境,我军也于黄昏时成功攻占永阳镇。战后,红四连因主动出击,受到红七军首长表扬,莫文骅也被选为军党委候补委员。
1932年1月,遵照中革军委攻打赣州的训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地方红军、地方工农武装分别组成主作战军、支作战军和机动部队,由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1月下旬,红七军从寻邬(今寻乌)开赴赣州城下,投入攻城战。
赣州三面环水,城墙高而坚固,素有“铁赣州”之称。防守赣州之敌是金汉鼎第十二师三十四旅马昆部的3个团,约3000多人。此时,莫文骅任六连连长兼指导员。六连经过整训,战斗力很强,被确定为攻城先锋连。在攻城战斗中,莫文骅身先士卒,率攻城先锋连冲在最前边,殊死搏杀,后因身负重伤,落下了残疾,只能暂时离开部队,留在上犹养伤,并兼任上犹、崇义游击队指挥部临时总指挥。1932年9月,莫文骅被调任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以后又相继担任遂川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和第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五次反“围剿”。
长征路上 历尽千辛万苦
1934年10月,莫文骅被任命为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0月17日他赶到军团政治部报到后,便跟随部队急行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边行军边向他介绍部队情况:红八军团是在长征前夕由兴国扩招的新兵编成的,下辖二十一师、二十三师共7000余人。
在突破了国民党军的3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在湘江天然屏障前,调集了近30万大军,构建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八军团强渡湘江时,二十一师几乎全员损失,二十三师也严重减员。为此,中革军委于12月18日下令撤销红八军团建制,其部被编入了红五军团。多年后,莫文骅对这段惨烈的战斗经历依然印象深刻。
1935年2月,莫文骅调任干部团红色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4月又兼任干部团政治处主任。5月,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的大凉山、小凉山,接近了天堑大渡河。当时,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占领了大渡河所有渡口,周浑元、薛岳、吴伟奇等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在后面追赶,蒋介石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莫文骅等率干部团到达安顺场渡口时,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派一营营长孙继先率17位勇士抢渡大渡河成功,并夺取了几条小船。但由于船只太少,全体红军从此处渡河肯定是来不及的。在此危急时刻,中央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干部团随红一师继续从安顺场渡河,沿河东岸北上,直指泸定县城;一路由红二师、红一军团部和红五军团溯河西岸北上,奇袭泸定桥。莫文骅等率干部团乘小船冲破惊涛骇浪过河后,即上溯而行,支援夺取泸定桥的战斗。
1935年5月底,英勇无畏的红军飞夺泸定桥,征服天险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的美梦,乘胜向西北急进。6月下旬,干部团掩护中央机关,跟随主力翻越了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县胜利会师,接着在毛儿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长、政委分别由红四方面军的倪志亮、何畏担任,政治部主任为刘少奇,但他们均未到职。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任教育长,莫文骅作为学员兼任校党总支书记,由他俩实际主持学校工作。时任红四方面军政委的张国焘权欲熏心,反对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党中央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的教育与帮助,但张国焘执迷不悟。这种斗争也反映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莫文骅坚持原则,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此后,莫文骅随中央红军继续长征北上,终于到达陕北。
挺进东北 浴血四保临江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莫文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担负着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
1936年,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在瓦窑堡创立后,拥有办学经验的莫文骅被任命为校党总支部书记(后任抗大政治部主任)。在延安的10年间,莫文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经常得到毛泽东的关怀和指导,这段生活让他终生难忘。
1945年6月,中共七大刚闭幕几天,中央决定抽调留守兵团七一八团和八路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合编为八路军南下第三支队,到湘粤桂边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任命文年生为支队司令,雷经天为政委,卢绍武为副司令,莫文骅为副政委。支队经绥德、葭县,东渡黄河,于7月下旬到晋南。8月,苏军出兵东北,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不久,中央军委电令第三支队停止南下,挺进冀热辽,开辟东北根据地。
1945年8月底,第三支队冒着酷暑,从豫北出发北上。部队到安东后,莫文骅任南满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满军区下属2个纵队、3个军分区和1个独立师。
1946年10月,国民党纠集10余万兵力,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妄图吃掉我南满主力后,全力进攻北满,实现其全面占领东北的美梦。
在国民党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南满军区于1946年12月11日在七道江军区前指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今后的行动方向和作战方针。会议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撤到北满,保存实力;另一种是坚持南满,反对撤退。持后一种意见的人是少数,有莫文骅、韩先楚、彭嘉庆等。他们的理由是:南满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如果北撤,正中敌人“南攻北守”的战略意图。
12月14日,辽东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陈云赶来参加会议。在倾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陈云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权衡了撤退或坚持的利弊,提出了坚持南满斗争的意义和可能性。最后陈云拍板:坚持南满。
基本方针确定后,部队立即投入战斗准备。当时有3000多名伤员和军区后勤机关人员被安排在临江至长白山的鸭绿江边上。由于敌人的封锁和零下40℃的气温,给养运不进来,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存。后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设法筹到一批粮食、药品和被装,运至长白县隔河对面的朝鲜惠山镇。根据雅尔塔协定的规定,中朝边境的来往人员、物资都要经过由苏军和朝鲜人民军把守的汪桥。为了顺利地把这批物资运过来,军区党委决定派莫文骅去长白县沟通联系,解决运输问题。莫文骅发挥曾在安东与苏军交往的“外交”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大批物资运进南满,稳定了后方。
七道江会议后,我南满部队贯彻军区党委“咬紧牙关,度过困难,爬过山顶,迎接胜利”的号召,以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发扬我军攻必克、守必固、追必歼的作风,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连续4次对临江根据地的进犯,这就是东北战场上著名的“四保临江”作战。
在保卫和坚持南满的作战中,部队以阶级教育为中心,广泛开展诉苦、练兵和战评立功运动。活跃有效的政治工作,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热情,保证部队赢得了四保临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些生动鲜活的群众性创举,代表了当时部队教育的方向,成为后来人民解放军新式整军运动的基础。莫文骅在其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
固守塔山 血铸钢铁阵地
1948年春,敌人对南满的进攻被粉碎,南北满根据地的联系打通。根据东北战场形势发展,东北局撤销辽东军区(原南满军区),莫文骅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四纵政委,司令员是吴克华。
当时,东北战场敌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仅存的48万军队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孤城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指示东北野战军不失时机地发动辽沈战役,并首先指向锦州。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四纵从鞍山、台安出发,直插北宁线。10月4日,四纵正集结在兴城附近时,接上级电令“在塔山、高桥地区布防”,同十一纵,热河独立四、六师一起,共同“阻击锦西、葫芦岛向锦州增援之敌”。莫文骅立即召开纵队党委常委会统一思想,在全纵迅速开展塔山守备战的战斗动员。
10月6日至7日,各部队先后到达塔山地区,进入指定位置。8日晨,吴克华、莫文骅等几位纵队领导,率领师团干部察看前沿阵地。塔山其实并不是山,是平缓起伏的坡地。四纵一线阵地,东临渤海、西依红螺山,正面宽12公里,距锦西1000米,距锦州30公里。当面敌人有9个师,其中7个师是蒋介石的嫡系,装备精良。敌人不仅人数3倍于我,而且有海、空军支援。在当天下午召开的团以上干部参加的纵队党委扩大会上,莫文骅强调说:“我们这回要不惜一切代价,寸土必争,死守到底。”
10日凌晨,敌人开始进攻,集中全部炮火向塔山阵地猛轰。在10余公里的正面战场上,敌六十二师、八师、一五一师实施全线攻击,整连、整营、整团地压上来。我军每一个阵地都抗击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我的敌人。莫文骅和吴克华指挥四纵与敌人展开浴血奋战,绝不后退半步。经过6昼夜的生死搏斗,敌人在塔山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进,东北野战军主力得以一举攻克锦州。莫文骅率四纵指战员用生命和鲜血铸造了塔山的钢铁阵地,创造了震惊全国的光辉的防御战例,为解放锦州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挥师入关 解放古都北平
1948年10月30日,莫文骅所在的四纵划归东野第二兵团指挥,组成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先遣兵团,神速挺进冀东。四纵从冷口、喜峰口分路入关,于11月8日到达北平以东的石门、赵各庄一带集结待命。11月17日,按照中央军委统一编制番号的命令,四纵被改编为四十一军,全军有6万人,各种火炮270门,随后便投入平津战役的战场。
平津战役中,我华北兵团扫清张家口外围时,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命令其主力三十五军、一〇四军,于11月28、29日两天先后从丰台、长辛店、昌平地区增援张家口,其部队在平绥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我四十一军此时受命切断敌人退路,腰斩傅作义的长蛇阵。遵照军委电令,12月8日,四十一军切断了康庄、怀来与南口敌军的联系,包围歼灭了康庄守敌十六军6600多人。
不久,三六五团参谋长报告,敌一〇四军军长安春山率所部及十六军一部从怀来涌出,正渡河向十八家子逃跑。吴克华果断决定用2个师去追击企图逃窜之敌。敌人在飞机掩护下乘汽车沿公路逃跑,我军则靠着两条腿以每小时7至9公里的速度猛追,至午夜终于撵上敌人。11日8时,怀来追歼战胜利结束,共歼敌8115名,缴获汽车189辆、山野炮3门等大批战利品。
12月17日中午,莫文骅和吴克华接军委急电,命令四十一军归华北杨成武兵团指挥,配合华北主力歼灭张家口之敌,立即出发。行军到达宣化时,受到杨成武的热情迎接。四十一军接手三兵团一纵主力在张家口的阵地后,发现敌人已分两路向北逃窜,随即发起追击。一夜之间,5万多名敌人被我四十一军和华北兵团全部解决。半个月时间里,四十一军打了3个大胜仗,纵横驰骋400多公里,歼敌5万余人,得到东野首长通令嘉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北平警备司令部副政委的莫文骅率领四十一军一二一师进驻北平时,受到北平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老骥伏枥 终生鞠躬尽瘁
新中国成立后,莫文骅先后任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书记,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职。在广西解放初期,他协助张云逸负责省委和军区日常工作,为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剿匪反特、安定秩序、恢复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莫文骅是一员儒将,他与军事院校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1954年,他奉命参与创办了解放军政治学院,并担任学院第二副院长兼教育长,主持学院工作(1961年任院长)。从此,莫文骅在政治学院一干就是13年。在办学工作中,他在罗荣桓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抵制林彪鼓吹的实用主义学习方法,坚持全面系统地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育,率先倡导组织通读毛泽东著作活动,对日后全国兴起的群众性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5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莫文骅恢复工作,任军委装甲兵政治委员,为人民装甲兵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任职期间,他坚决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精神,整顿部队,使装甲兵胜利完成拨乱反正任务;他十分重视加强部队政治建设,重视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探索和总结适合兵种特点的政治工作经验,引导部队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军事技术工作中去,保证了军事训练、院校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工作等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恢复和提高;他不顾年迈多病,经常深入部队、院校、工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时期加强兵种建设的重要建议。
2000年5月,莫文骅不幸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