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
1937年12月,也就是七七事变5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委派当时在山西指导抗战的周恩来赴武汉工作。一方面,由周恩来与王明、项英、博古、董必武组成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中共南方的工作;另一方面,由周恩来与王明、博古、叶剑英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显然,周恩来是这两个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从1937年12月到武汉至1938年10月离开,周恩来在武汉整整工作了10个月。在这10个月中,周恩来对促进国共合作抗日,恢复和发展南方党的组织,宣传中共抗日主张,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团结各阶层人士,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1937年12月18日,周恩来与王明、博古、邓颖超一行到达号称“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武汉。当时,南京已经失陷,国民党的军政机关大部分已经迁到武汉,全国性的抗战救亡团体和爱国民主人士也集中在武汉。此时,沿长江而上的日本侵略军亦追至武汉附近,日军还从中国北方调集重兵,企图对武汉实施合围。当时,社会各界对蒋介石抗日期望之声日高,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蒋介石决定组织武汉会战。此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已经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自然对蒋介石的抗日之举全力支持。为了继续推进两党合作,中共原驻南京的组织机构此时纷纷迁入武汉,在武汉重新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还创办了《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积极支持国民党抗日。
在此氛围下到达武汉的周恩来、王明、博古、邓颖超,首要任务就是与蒋介石会谈,争取蒋介石坚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12月21日晚上,蒋介石会见了周恩来、王明、博古、邓颖超。面对和自己打了十多年仗的中共首脑人物,蒋介石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仇恨这些中共首脑人物,从心底里想要除掉他们;另一方面,他也佩服共产党内的这些精英,尤其佩服周恩来的才干。他说过,国民党中要是有周恩来这样的人才,国民党会是另一个样子。在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之时,他期望得到像周恩来这样的共产党精英人物的帮助。在会谈中,周恩来向蒋介石提出:为了国共合作抗日,要建立一个两党关系委员会,制订共同纲领,扩大国防参议会为民意机关。蒋介石表示:你说得好,照这样做下去,前途会是好的,日本人不足虑。只要我们内部团结起来,胜利定有把握。双方同意成立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中共方面由王明、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参加,国民党方面由陈立夫、康泽、刘健群、张冲参加。蒋介石当场指定:国民党方面由陈立夫为主要负责人,与中共代表团共商一切。
中共代表们回到住处后,立即用密码电报向中共中央汇报了与蒋介石会谈的情况。中共中央指示他们召开联席会议,会上决定:一是两个组织合为一个组织,对内叫中共中央长江局,对外叫中共中央代表团;二是这个组织就由中央派赴武汉的全体同志组成;三是暂以王明为书记,周恩来为副书记(中央这样定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共合作的需要——笔者注);四是长江局下设5个机构——参谋处、秘书处、民动部、组织部、党报委员会,王明主要抓宣传工作,周恩来主要负责统一战线方面的工作。由于周恩来在党内威信较高,加上他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实际上,周恩来在这个组织中仍然起核心作用。
蒋介石很快就知道了中共代表团的活动情况,也观察到能力强、威信高的周恩来在中共组织中起核心作用,他出于对共产党只进行有限的、局部的合作的打算,把周恩来提出的制订两党共同纲领和建立合作的组织形式的问题放在一边不提,只想拉拢周恩来进入国民党的战时机构。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了军事委员会,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4个部,部长均由蒋介石的亲信骨干担任,其中的政治部部长一职,蒋介石决定让他的亲信陈诚担任。对于政治部副部长的人选,蒋介石则提出由周恩来担任。与此同时,蒋介石又通过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表示,想让周恩来到行政院去任职,还让行政院副院长张群出面相邀。对此,周恩来都一一谢绝了。但蒋介石仍然坚持要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并让陈诚亲自出面去邀请。蒋介石还让陈诚传话说:周恩来到政治部任职,共产党不会与国民党有摩擦,副部长的职权可以明确规定,编制、人事可以协商解决。周恩来立即把这一情况向中共中央长江局进行说明。中共中央长江局成员经过共同商议后,认为蒋介石要周恩来做政治部副部长,如再三推辞,可能会引起两党摩擦,最后的意见是同意周恩来担任这个职务。这个意见报中央后,中央也回电表示:对行政院的任职,可以谢绝,政治部属军事范围,为了推动政治工作、改造部队、坚持抗战、扩大我党影响,可以去担任职务。如果屡屡推辞,会使蒋介石、陈诚认为我党无意相助,使反对合作者的意见得到加强。经过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这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政部门担任的唯一要职。后来,国民党军政部门还授予周恩来中将军衔。
周恩来在此职务上,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推动国民党改造部队的政治工作,对鼓舞抗战士气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使蒋介石合作抗日
蒋介石对于国共合作抗日,是有一个犹豫的过程的。他担心共产党在合作抗日中扩大自己的力量,同时又希望共产党能协助自己。在此矛盾的心情中,蒋介石对于国共合作总是持观望态度,不积极。为了推动国共合作抗日,肩负重任的周恩来决定用促蒋的办法实现国共合作。
1938年1月,蒋介石作出一个决定:共产党人可以参加国民党参政会。周恩来抓住这个时机,立即向蒋介石提出:要把国民参政会扩大为民意机关。周恩来说:为了动员和组织全民参加抗战,采纳各种抗日的好建议,要有一个民意机关,既要有国共两党参加,也要有救国会、国社党及无党派人士参加,还要吸收其他坚决抗日和真正代表民意的积极分子参加。各集团军也可以派代表参加,以增强坚持抗战分子在政府和军队中的力量。蒋介石收到周恩来这个建议后,让人传话给周恩来说:周先生的建议非常好,我是要采纳的。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成立,中共方面有毛泽东、周恩来、王明、博古等7人参加;国民党方面的要员也是参政会的主要成员,这就使国共两党有了一个合作和对话的渠道。
但是,对于已经成立的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蒋介石一直不注入实际内容。为此,周恩来主动起草了一个共同纲领,交给国民党方面,但国民党方面却表示说,要下次会议再谈。在此后的会谈中,国民党方面始终不表示正式意见,把这个纲领搁置了起来。虽然如此,周恩来起草的共同纲领文稿,仍然作为两党关系的基础文件,在国民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恩来进一步对蒋介石提出:国共两党合作,要有一个组织形式,形式可以有三种:一是恢复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双方合作的形式,把国民党改为民族革命联盟,其他党也加入;二是建立共同委员会,在中央、各级共同讨论;三是就用现在的形式,遇事协商。周恩来主张在前面两种形式中选择,认为最后一种形式只是“临时办法”。但蒋介石却拒绝前两种形式,默许用第三种“临时办法”。这样,国共两党只好采用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办法。中共方面由周恩来作代表,直接与蒋介石随时约见。在全民族抗战期间,周恩来多次约见蒋介石,与蒋介石就抗日战争的重大方针问题、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商讨。他多次当着蒋介石的面反对国民党搞一党专政,要求在抗日战争中扩大民主,促使蒋介石作出了一些让步,为改善抗日环境作出了贡献。
但蒋介石不甘心如此。他暗中指使国民党CC社、复兴社在1938年初掀起了鼓吹“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运动,甚至还提出:“今天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些人控制的《扫荡报》《武汉日报》等报刊连续刊登反共文章,诬蔑陕甘边区是西北新的封建割据区域,红军虽改旗帜,却不服从中央,在国民党之外存在其他党派,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统一,要求取消八路军、新四军,取消共产党。国民党这样一鼓噪,使得处在抗日前线的武汉市民一时不明就里,对共产党很不理解。
周恩来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1938年2月6日,周恩来提议召开会议,针对《扫荡报》等掀起的反共风波提出对策:起草向国民党的建议书,指出取消各党派、限制信仰是错误的,提议建立民族革命联盟,以巩固统一战线。同时,周恩来决定面见蒋介石提出交涉。2月10日,周恩来面见蒋介石,向蒋指出了《扫荡报》等报纸搞这种宣传的严重后果。在周恩来的严正交涉下,蒋介石被迫表示:我对主义信仰不加限制,孙中山已经说了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不矛盾,我对各党派也无意取消或不允许它们存在,唯愿溶成一体。周恩来表示:国共两党都不能取消,只有从联合中找出路。蒋介石说可以研究,还说《扫荡报》的言论不能代表国民党和他个人的意见。在一旁作陪的陈立夫还为蒋介石解围说:蒋已经批评了《扫荡报》,要各报以后不再刊登这类文章。
但周恩来并不满意,他决心亲自出面解决此事。1938年3月12日,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的文章,回顾历史教训,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孙中山伟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联合各种革命力量。这种伟大革命精神在目前抗战中极端需要。周恩来的文章,在武汉各界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打退了国民党利用《扫荡报》对共产党的进攻,对蒋介石联共抗日也是一个推动。接着,周恩来又多次面见蒋介石,促使蒋介石承认陕甘边区政府,补充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装备和给养。此后,周恩来还写出了国共合作的10条具体意见。对这些意见,蒋介石虽然不积极,也没有表示同意,但对他毕竟起到了限制作用。
做社会各界的工作
周恩来利用在军事委员会担任的职务,与武汉的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做他们的工作,争取他们积极抗日,同情共产党,至少不那么坚决地反对共产党。
周恩来首先是做国民党上层的工作。周恩来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国民党军队中许多高官都是他的学生。他利用这个关系,重叙旧情、广结新交,与国民党军队上层建立联系,向他们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周恩来说服国民党高官改变态度,表现出了超高的智慧和能力。
当时,冯玉祥也在武汉。冯玉祥是原西北军领袖,是国民党内的主战派。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先后委任冯玉祥为第三战区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但并没有给他军事指挥的实权,冯玉祥只好于1937年底迁居武汉。冯到武汉后,到处宣传抗日主张,还请人办刊物宣传抗战。周恩来先是通过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表示要见冯玉祥一面。冯玉祥考虑到自己正处在蒋介石的监视中,就不打算见面,只说可以“作不见面之默契”。但后来冯玉祥又表示愿意见周恩来。二人见面后,互相交换了对时局和抗战前途的看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双方谈得十分畅快,冯玉祥对周恩来十分钦佩。周恩来走后,冯玉祥夸周恩来“极精明细密”,“可敬可佩也”,还说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此后,周恩来多次与冯玉祥见面,每次都是冯玉祥派专车接周恩来到自己的寓所深入交谈。周恩来向他介绍了国民党搞反共摩擦的情况,冯玉祥明确表示,反对国民党搞反共摩擦。
白崇禧是国民党中的著名将领,担任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他是坚决主张抗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设法与白崇禧见面、谈话。在交谈中,白崇禧对周恩来在政治、军事上的见解十分钦佩,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他对周恩来有好感,还多次请周恩来到学生军中去讲演。在奉命去战事紧张的徐州前线指挥之前,白崇禧还专门把周恩来、叶剑英请到家里,请教对日作战方针。周恩来向白崇禧提出了徐州对日作战方针,白崇禧十分赞赏。他到徐州前线后,基本上实行了周恩来的作战方针。
周恩来还设法与李宗仁建立了联系,并派张爱萍面见李宗仁,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恩来提出在济南以南、徐州以北,利用有利条件可以集中兵力打一个大仗,给日军一次沉重打击的意见。李宗仁闻后大为兴奋,下决心在台儿庄打一场大仗,遂有台儿庄大捷。
周恩来与川军将领邓锡侯、滇军将领张冲、国民党第七十七军副军长何基沣建立联系,使他们了解共产党的主张,争取他们支持共产党。其中,何基沣后来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外,周恩来还与其他各党派、民主人士密切交往。例如沈钧儒、史良、邹韬奋、李公朴、左舜生等,都成了周恩来的朋友,这为后来共产党争取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踏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世界上支持中国抗战的一些外国友人、各国记者陆续来到中国,都集中在武汉。一些外国团体和人士频频到访汉口的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认识到,与这些国际友人建立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国际友人的支持,扩大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重要一步。于是,他主动与在武汉的国际友人接触,还提议在长江局设立了一个国际宣传组,由王炳南负责,他自己直接领导。在与国际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周恩来除了与苏联驻武汉机构和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外,还把视野扩展到了欧美各国。他在武汉多次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通过斯诺,周恩来又结识了许多美国友人及各国到华的记者。周恩来指示国际宣传组,要经常同在武汉的40多名外国记者联系,凡中共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时,都要邀请他们参加,向他们提供《新华日报》的新闻资料。这些资料及时、准确,使外国记者更为重视共产党方面提供的资料,也增加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度。周恩来自己也经常保持同外国记者的接触,有外国记者要采访他,他从不拒绝,也不更改时间,总是按照外国记者所要求的时间、地点会见他们。这样一来,周恩来就赢得了许多外国记者的尊重和信任。他也与斯诺、史沫特莱、鹿地亘、爱泼斯坦等成了好朋友。
1938年初,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到达武汉时,周恩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与他会见,并用英语与他交谈,向他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听到白求恩急于“上前线”的要求后,立即嘱咐王炳南安排他去延安。荷兰电影工作者伊文思到达武汉后,周恩来到旅店去拜会他。国民党方面不许伊文思去中共代表团,他就拍了中共代表团活动的照片在海外发行,影响很大。路易·艾黎一到汉口后就找国民党当局,提出要他们支持他搞“工合”组织,国民党当局不感兴趣,但周恩来却支持他,使他深受感动。印度援华的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到汉口后,周恩来立即会见了他们。周恩来的诚恳态度和风度,深深感染了在武汉的许多国际友好人士。通过周恩来,他们了解了共产党,了解了陕甘宁边区,了解了八路军、新四军,都自愿到延安去帮助共产党工作。共产党通过这些人,也在国际上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周恩来在武汉同国际友人的广泛接触,是他踏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恢复南方党组织
周恩来在武汉时,工作十分繁忙。由于他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白天一整天都要到政治部办公,晚上回到长江局驻地,还要处理我党的重要工作。周恩来在众多工作中,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恢复南方各省的党组织。
十年内战期间,特别是红军长征到北方后,国民党对南方各省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严酷的镇压,大多数党组织被破坏,许多党员被国民党杀害。现在虽然国共合作了,但国民党各地方官员仍然暗中镇压共产党,在公开的场合,也不赞同发展共产党的基层组织。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经营救出狱的党员很少,还分散在全国各地。一二·九运动中的党员也分散在全国各地,到南方的不多。要恢复发展南方各省的党组织很不容易。
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合法身份,先在南方各省建立中共省委或者省工委,把旗帜竖起来,然后再汇集党员、发展党员。对这个意见,周恩来同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博古反复商量后,着手落实。仅从1937年底到1938年9月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共就在河南、湖北、江苏、四川、湖南、广西、贵州、安徽、广东、云南、浙江、江西、福建13个省建立了省委或省工委。这些党组织恢复后,很多爱国进步青年加入共产党,原来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也与组织恢复了联系,在城市市民和工人中也吸收了一大批新党员。这些重新恢复联系和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后来都成为党在南方各省的骨干力量。
周恩来预料,武汉失守之后,国民党会撤往四川,四川将成为抗日基地,同时也会成为全国各党派、实力派争夺的中心,共产党应该提前加强在四川的工作。他提出的具体办法是:请求中央派得力的川籍干部赴四川主持党的工作;从延安抗大、党校、陕北公学中挑选一批四川籍的学生回四川工作;把《新华日报》的部分人员先行派往四川,筹办印刷厂;在四川山区发展游击队,同时与四川的上层取得联系。长江局同意了周恩来的这个意见,报中央同意后,在武汉沦陷前就着手落实,很快在四川发展起了党的组织。我党后来在四川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与预先有充分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处理张国焘叛逃事件
就在周恩来在武汉繁忙工作之时,党内突然出了一件大事——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的张国焘叛逃至武汉,要投靠蒋介石。原来,张国焘自从因为搞分裂受到中央严厉批评后,虽然表面上做了检讨,其实心中不服。他在延安时也对组织上安排他的工作岗位表示了不满,感觉自己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再也合作不下去了,便寻找机会外逃。1938年4月4日,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的张国焘利用去祭黄帝陵的机会,私自经西安到达武汉,准备投靠蒋介石。中共中央得知张国焘私自外出的消息后,立即致电周恩来和王明一起寻找张国焘,并劝其回来继续为党工作。周恩来领受这一命令后,深感此事重大,因为张国焘在共产党内有一定威望,他如果投靠蒋介石,对党的声望有损害,加上张国焘长期领导部队,我军中有一些领导干部都是他的老部下,他如果搞策反,对我军的损害也会是很大的。于是,周恩来与王明立即赶到武汉火车站长时间等候,终于等到了张国焘,在劝说张国焘无效后,又到张国焘住的旅馆里继续去劝他。二人苦口婆心,反复劝张国焘回心转意,并提出了3个办法:改正,回去;请假;自动脱党。张国焘同意考虑,并与周恩来、王明一起回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居住。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周恩来又与张国焘彻夜长谈,做他的工作,但张国焘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住了一个晚上后,因惧怕受到党内制裁,思想上又出现了反复。4月17日,他留下字条说,他选择自动脱党,并再次私自出走。周恩来动用了我党在武汉的公开和秘密的关系,全力寻找张国焘,并通过在国民党内任职的朋友多方打听,最后终于在一家旅馆里又一次找到了张国焘。周恩来亲自前往张国焘的住地说服他与自己一同回八路军办事处,张国焘同意了。但就在他们准备乘船过江时,张国焘的思想突然又动摇了,趁人不注意再一次私自出走。这一次,张国焘彻底下定了决心要投靠蒋介石。蒋介石手下的大员们以及蒋介石本人,都先后会见了张国焘,并给张国焘许了愿、封了官,此时张国焘的叛党已经成为事实。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和王明等立即以长江局的名义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于1938年4月18日作出了《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中央作出决定后,长江局机关支部立即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周恩来在会上指出了张国焘从分裂党到背叛党的错误的发展过程,并以张国焘为例,教育全体党员要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气节,要大家以张国焘为鉴戒。
1938年10月,武汉三镇相继失守,周恩来送走最后一批撤离的同志,在武汉沦陷前数小时离开了武汉。(题图为抗战时期的周恩来)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