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共产党员何子述的革命人生

2024-06-14 16:36李国庆
党史纵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王稼祥武昌王明

李国庆

何子述,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水市吴店镇何家高屋,1919年从武昌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取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水市第一个共产党员,也是我党早期党员之一。

投身革命熔炉

何子述,别号健周,其父何龙德以教书为业,具有初步民主思想。何子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接受了新学教育。1915年,他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取武昌第一中学,1919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

在武昌读书期间,五四运动宣传的科学与民主,给何子述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启迪。1920年,武昌高师召开消寒会,请康有为讲授“大同”;2月,陈独秀赴校解析“新的教育精神”;11月,美国学者杜威抵校讲学。同时,学校的各种学术刊物、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旺。在这种新思想氛围中,何子述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各项进步活动。1921年1月,武昌高师学生提出要求自治、经济公开等活动,何子述竭力参与,在斗争中经历了洗礼。同年,董必武和陈潭秋在上海参加完中共一大返回武汉后,立即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发展党员,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何子述踊跃参加,并被吸纳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这年10月10日,何子述由董必武及陈潭秋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实施罢工,党组织在武昌高师组织师生罢课进行声援,何子述率领学生慰问队亲临江岸车站慰问罢工工人。2月7日,反动军阀吴佩孚对罢工运动的血腥镇压,使何子述彻底认清了反动军阀的狰狞面目。在斗争中,他开始清晰地认识到工人阶级钢铁般的力量、彻底的革命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革命的意志和信念。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后,董必武主持改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共产党员钱介盘、何子述、张朗轩、江子麟均参与了这项工作。

1925年5月,中国共产党武昌大学支部成立,时任武昌学联主任的何子述担任支部书记,支部有10多名党员、50多名团员。就在这个月,五卅惨案发生,何子述立即团结带领广大进步师生展开罢课斗争,他在荷枪实弹的军警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1925年6月11日,英帝国主义一手酿成了汉口“六一一”惨案,广大群众在武汉再次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帝浪潮。7月上旬,湖北党组织和武昌团地委号召暑期回乡的党团员,分赴各县指导以“声援沪案,抵制‘仇货”为主题的工农民主运动。何子述、卢玉成、庄子道等先后返回应山县布置宣传发动工作,他们举办了暑假学生读书会、爱国学生演讲会等,并联络学商各界有影响的人物,组建“应山县各界声援沪案后援会”。

1926年9月7日,北伐军攻克汉阳,占据汉口。在武昌固守作垂死挣扎的北洋军准备炸毁武泰闸,以长江之水淹没武昌城郊,用水代兵,阻挡北伐军的攻势。武昌城内党组织获此情报后,火速派何子述率两名党员化装出城,向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通报。国民革命军迅速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对武泰闸的保护,化险为夷,避免了长江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鉴于何子述的功绩,北伐军任命其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政治部党务科科长。何子述在随军北伐路上重回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远赴苏联留学

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转移一批党员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何子述此时身份已暴露,遂被派遣赴苏。1927年10月下旬的一个深夜,学员们分乘小木舟登上一艘停靠在上海黄浦江的苏联客轮。一声汽笛,客轮慢慢前行,何子述在甲板上倚靠栏杆,深情地凝望着在视线中愈来愈小的陆地,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也俨然如这艘汪洋大海中的轮船,中国革命将去向何处?革命亟须一个英明的舵手来掌舵领航。这些问题在何子述的脑海中萦绕着。

11月5日,中国学员一行160余人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被分配到一年级,他们这一届亦称为第六期。何子述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吸取理论精髓,以革命真谛指导中国实践。他一边努力学好俄语,攻读政治经济学、俄共党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边反复习读《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在同学们课余饭后闲逛和游览公园的时候,何子述还独自在宿舍内苦读,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孔夫子”。

彼时,虽然托洛茨基已被联共(布)中央开除党籍,但他经常在中山大学轮番运用德、法、英、俄等多种语言演说,不少高年级的学员为他的才华所倾倒,对他的学说十分信仰。在辩论会上,托派学员携带列宁著作,以此引经据典,胡说什么列宁是怎样说的,托洛茨基是怎么说的,煞有介事地为托派辩护。何子述既不用书更不用发言稿,而是以流利的英语背诵马列著作,强有力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令托派学员哑口无言。就这样,何子述一战成名,被同学们称为“党的理论家”。1928年8月,中山大学学员开展野营活动,何子述依托墙报阵地,发挥编辑的优势,狠批托派论点,再次名震学校。

这时,以王明为首的支部局,利用反托派斗争的契机,排斥异己,拉帮结派。因为何子述是反托派的,无形中与以王明为首的支部局观点相同。由于何子述有精湛的理论造诣、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较深的资历,因此受到王明等人的关注。王明便假借支部局书记的名义,时常与他谈话加以利诱。何子述就这样成为史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成员,并且排座次为第三把交椅。

1929年初,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8年初由中山大学改名)学员之间的斗争空前紧张激烈,何子述对王明这种打击异己的做法渐有不满,毅然决定返回祖国,奔赴血与火的革命斗争。此后,何子述和王稼祥长途辗转,终于于1930年3月回归阔别3年的祖国。然而他们在约定的旅馆住了一个多月,始终未见接头人露面。幸而两人在五一节这天走出去联络,意外地在“大世界”与中央派遣的人接上了关系。之后,何子述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组织部担当干事,王稼祥被分配到宣传部任干事。履任后,何子述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对全国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时的党中央总书记为向忠发,而实际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则是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部长的李立三,他为全国暂时高涨的革命形势所迷惑,酿成“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0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左”倾冒险主义获得了全党的统治地位。

为革命英勇献身

何子述虽在中共中央地位并不是很高,而且归国时间不长,对各方面情况掌握的信息不是很多,然而他凭借对中国国情的观察了解和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准,洞察到中央领导人决策上的一些失误。他为李立三的雄辩才气和斗争精神倾倒,但对其思想观点严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深表忧虑。

此时,1929年回国、时任中宣部秘书长的王明跟博古一道,面晤何子述和王稼祥,畅谈归国后的感触,几人的话题不由自主地议论到新的中央决议上。博古率先阐明观点,何子述也襟怀坦白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而王明则说:“李立三他们那一套,凡是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漠然置之,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过几天,中央机关要召开一个政治讨论会,大家都可以也应该谈谈意见,这是非常必要的。”何子述万万没有想到,王明阴谋借反对“立三路线”以实现自己向上爬的野心。

1930年6月中旬,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召开了议题为“如何进一步贯彻决议”的政治讨论会。会上,何子述一针见血地对决议展开批评,引经据典,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批驳“新的革命高潮论”。他指出:红军力量尚弱小,不能和反动武装相抗衡,红色根据地还不巩固,尚未完全成立全国性党的群众基础组织。鉴于此,他提出了党在当前的首要任务为继续动员群众,巩固和扩大红色根据地,发展红军队伍,强化队伍素质,壮大党的组织。假使冒险行事,必将葬送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断送革命前程。王明作了精心准备的发言,王稼祥也阐述了与上述几人一致的观点。几天后,向忠发以中央总书记的名义,通知王明、博古、何子述与王稼祥4人,他们4人在会议上的发言是反对中央决议和中央领导人的,因而是违反党的纪律的言行。8月7日,他们全部被调出中央机关,何子述被调往中共北方局管辖的北平从事工会工作。

何子述虽然内心对这个处分十分委屈,而且他身体虚弱患有肺病,不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但他依然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决定,奔赴北平指导工运工作。他利用印刷厂经理的身份作掩护,深入工人群众中,接受锻炼。在斗争实践中,他平易近人,虚心向一线群众学习,不断检验和修炼自己的言行,被时人誉为“天才的群众组织者”。

由于以李立三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革命实践中处处碰壁,10月2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就“立三路线”问题给中共中央的信到达上海后,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取消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王稼祥、何子述四同志的处分问题的决议》,并将此事通报了全党。王明马上变成反对“立三路线”的功臣,实现了个人升迁的目的,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并招摇过市,四处活动。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王明的后台、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的一个任务,便是把在莫斯科培养的并绝对忠诚于莫斯科的“年轻的共产国际派”提拔到党的高级领导岗位上来。于是,王明、王稼祥、何子述和陈原道被增选为中央委员,而王明更是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虽然职务提升了,但何子述仍潜心工作,从不炫耀自己。

1931年6月,由于原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廖平化及省委秘书长郭亚先变节,北方局一大批领导干部被捕,何子述亦不能幸免。敌人以高官厚禄要其自首,他严词拒绝;敌人残酷地对他遍施酷刑,他则用钢铁般的意志笑对毒刑,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1932年,他肺病复发,又得不到医治,不久被折磨致死,年仅31岁。他为中国革命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胆忠心。

1950年,董必武写了一封亲笔信,将何子述的母亲与小妹何子衡安置到武汉一家军用被服厂,厂方安排专人照料何母的生活起居,直至老人1965年仙逝。1952年9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给何子述的女儿何惠英寄来其父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并给予了抚恤,表达了党对烈士功绩的殷切缅怀。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王稼祥武昌王明
桃花潭边的勤学少年——王稼祥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童迷黑白秀
SOLUTIONS TO NON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A GRAD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