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使古代诗词能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不少作曲家都将其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歌曲《汉宫春·立春日》就是一首古词与现曲结合形成的艺术歌曲,二者的碰撞也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
生命力。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汉宫春·立春日》的创作背景
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原名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号嫁轩,出生于济南历城。他是南宋有名的将领,同时对诗词歌赋也颇有研究,是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他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被称为“辛党”。可能与常年征战沙场有关,辛弃疾作词也独具豪放气质,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关心国家兴旺、民族命运,一直抱着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奉献自己,但是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最终,他只能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放置于诗词之中,所以他的作品也都饱含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风格豪放、情感细腻。此外,其作品涵盖广泛的题材,善于运用典故,既谴责当权者,也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汉宫春·立春日》创作于1163年,是辛弃疾在京口居住时所创作的,那时他才刚刚成家。邓广铭在他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此词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曲作者严吉,音乐制作人、青年钢琴家,现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指导教师,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艺术指导分会副主任。其参与了多届金钟奖、文华奖和高校民歌赛等全国声乐大赛,并获最佳伴奏奖,为多位湖北作曲家的声乐作品编写了钢琴伴奏谱并出版。歌曲《汉宫春·立春日》首发于2022年6月,由武汉音乐学院系主任、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余惠承教授首唱。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汉宫春·立春日》的音乐分析
(一)歌词分析
这首词从风土人情出发,紧紧抓住了立春的所见所闻,使节物景色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在凄婉之中多了几分讥诮,意蕴丰富而深刻。开篇运用典故,恰到好处,不留痕迹。用“袅袅”二字来形容,是将静态变为动态,像清风拂面,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的气息。看其内涵,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中兴的热切期盼,其昂扬的豪情得到了充分体现。
上阕起韵点题,描写了初春时节大地的景色。以少女头上戴的头饰为看春的切入点,十分有新意,表现了作者面对春天归来的欢乐情绪。然而,接下来的诗句,并没有延续这种欢快,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表达作者对寒冷和雨水阻挡春天到来的不满。以下突转笔锋写到燕子,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情感。因冬天残留的寒气还未散尽,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去年秋天飞来的燕子也暂时不能返回西园。作者借用燕子来代表自己,燕子不能返回西园,而“我”也是如此。作者希望自己可以回归故土,但是按照目前情况看,“西园”还处于被外人所占据的状态,只能“梦回西园”。想到如此种种,虽正是庆贺春日的时候,也无心准备与节气相关的食材。由此可见,作者忧心故土,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用处。
下阕以立春日为由头,将重点全部放在整个春天,主要表达自己对春的感悟。开头一个“笑”字,打乱了之前的烦闷,也引出了接下来的五句。作者所笑的有两点:其一是笑在这五彩缤纷的春日,东风却没有空闲到处薰梅染柳;其二是感叹东风,即便是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也只是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少年由老至衰的样子,以此来衬托虽笑但哀的心情。之后,作者用“解连环”来叙述,直抒胸臆,表示自己的愁绪难以解除。“问何人”则表明了作者想要求人解答困惑,却无处可寻的愁闷之情,含蓄内敛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阶级不作为的哀怨。结尾“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作者怕别人看出自己人不如雁,于是不想见到花落、雁还时。间接点明了作者上阕中的烦闷之处,全文的主旨也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全文结构严谨,作者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将各种毫无关系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既直抒胸臆,又给人深刻的遐想空间,内涵与意境相结合,深远且丰富。
(二)曲式结构分析
《汉宫春·立春日》这首作品,在结构上属于单二部曲式,是一首以降E为宫音的民族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运用更加凸显此作品的民族特性。在整体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前奏(1—7小节)、A乐段(8—43小节)、A'乐段(44—78小节)、尾声(79—80小节),表1为该作品的结构。
(三)伴奏织体分析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的演绎中不仅仅为歌者弹奏旋律,更重要的是要与乐曲融合,更好地带动歌者沉浸其中。作曲家往往在创作伴奏织体时,会模仿一些古乐器,使音响效果更具古典韵味,这些特点在本首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从整体来看,乐曲的第1—7小节为前奏,前奏以琶音和半分解半柱式和弦为主,旋律悠扬古朴,奠定了古曲的曲目风格,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第8小节以一个全音符的琶音进入,力度弱,音响效果较为安静,伴奏大量留白给人声,突出弱起小节,预示着歌曲的开始。a乐句以分解和柱式和弦为主,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如诉说般展现人们迎接春日的喜悦之情。b乐句的后半句,伴奏织体为半分解半柱式,为c乐句的转变做准备。c乐句开头采用级进上行的分解柱式和弦,更加恢宏大气,把情绪推向第一个高潮,展现了作者不断清愁,不知何人能解的忧思之情。d乐句以琶音和柱式和弦为主,最后以连续上升的琶音结束。后面紧跟一个二分音符的和弦,连接第一段的终止与第二段旋律的开始。整体上看,这首乐曲旋律悠扬婉转,好似诉说般娓娓道来,抒发了词作者怀念故乡的忧思之情。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汉宫春·立春日》的演唱分析
(一)咬字行腔
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汉宫春·立春日》时,余惠承教授使用了戏曲的咬字与吐字,注重咬字的声、韵、调:清晰地咬住声母字头的发音后,将字腹后的韵母音延长收声。
歌词中的“袅、料、宵、到、笑”属于音节术语十三辙中的遥条辙,其中包含ao、iao。在演唱作品中带有韵母ao的字时,要从主元音a发起,将嘴唇变为圆形,然后在口中变换至o,使a音与o音混合。而iao这个音比前者多了一个i,i在此是介母音,演唱时要嘴唇微横,发完i后迅速变换到ao结束。
“收、又、愁”属于油求辙,包含ou、iou。ou音是o和u的结合,演唱时要舌根向下,嘴唇微微聚拢,整体发出“欧”的声音。唱iou时,与iao同理,先发出介母音i,再转o,最后归韵到u结束。
本首作品中言前辙发音较多,“看、幡、寒、年、燕、园、办、柑、荐、传、盘、染、闲、颜、断、转、先、环、见、变、还”都属于言前辙,言前辙包含an、ian、uan和üan四种,且都是以n为韵尾。在发an时,要掌握带有鼻音色彩的整体音“安”,发ian、uan、üan时,其中的i、u、ü都属于介母,发声时要注意i齐齿、u合口、ü嘬口。
“人、春、肯、浑”属于人辰辙,人辰辙包含en、in、un、ün,发音时要注意在咬住字头的基础上与e、u、ü相结合并延长该元音,然后让气息通过鼻腔迅速发出n来。
“上、黄”属于江阳辙,包含ang、iang和uang,发ang时,要先发a,然后舌根后缩,使气流穿鼻归于ng,iang和uang中的i、u是介母,发音要快,演唱部分仍是a音,最后归韵于ng。
“更、东、风、生”属于中东辙,其中包含eng、ing、ong、iong和ueng,前三个音节在发e、i、o时要稍微延长,然后迅速与ng混合到一起,后两个音节中i和u属于介母,演唱时要注意比前边三个音节多发一个音。
“怕”属于发花辙,包含a、ia、ua,a只有一个音节属于开口呼,舌根要放低,内口腔打开,i、u是介母,发音要快然后迅速与a结合。
“些”属于也斜辙,是齐齿呼,咬完字头后,迅速延伸到e,口型不变,开口截气收声。
“已、子、此、时、里”属于一七辙,含有韵母i、u和er。发声时口腔要打开,给人一种声音竖起来的感觉。
“雨、余、不”属于姑苏辙,只含u一个音,u是高舌位后元音,属于合口呼,发声时舌应稍靠后,唇舌小而圆,软腭抬起,喉头落下。
“来”属于怀来辙,含有ai和uai。发声时要先发a,然后增高舌位,舌尖向上,归i音。
“美、未、梅、些、解”属于灰堆辙,含有复韵母ei、uei。发ei时,要先发主元音e,最后归韵到i上。
(二)润腔运用
“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自古以来就是歌唱时的基本准则,而润腔是为了使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充分展现古典韵味。余惠承教授在本首作品的演唱中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技巧,使用京剧装饰性润腔的手法去修饰行腔,如倚音润腔、波音润腔、摇音润腔等,使得歌曲更具古典韵味。
倚音,作为声乐作品演唱中一种常见的装饰音,可分为前、后、单、复四种。适当地使用这种装饰音可以使歌曲更加容易呈现出行当的特色,有丰富音色的作用。例如,“浑为办”中的“为”、“从此便薰梅染柳”中的“薰”、“问何人会解连环”中的“会”就使用上加二度的复倚音来加强唱腔情绪与语气中的叹息感。
摇音,是使歌曲更具特色的一种声乐表现手法,通常是以大二度或大三度的音程来摇唱而产生的,常出现在戏曲的演唱中。例如,第一句“春已归来”中的“来”、“袅袅春幡”中的“幡”、“年时燕子”中的“子”、“梦到西园”中的“园”、“却笑东风”中的“风”、“更没些闲”中的“闲”、“清愁不断”中的“断”等,都加入了摇音的方法,使得歌曲更有戏曲的感觉。
除此之外,余惠承教授还加入了一些具有京剧特色的咬字,如“料今宵梦到西园”中的“西”、“更没些闲”中的“些”、“朝来塞雁先还”中的“先”等,咬字时字头咬得更细,声音更偏向京腔的韵味。
本文对《汉宫春·立春日》的演唱进行探究分析,是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希望新时代学生能顺应发展潮流,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马小双(1998—)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