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 陈斌 解雪儿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大江大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法造船技艺自古便拥有令世界赞叹的伟大成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其古法造船技艺历史悠久,保留着传统工艺的痕迹和质朴的传统。本文以北海的古法造船技艺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古法造船技艺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剖析中国古法造船技艺在北海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困境。同时,针对古法造船技艺在北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且富有创新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传承中华文化与民族技艺助力。
古法造船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工业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传统的古法造船技艺逐渐被更加高效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造船技术所替代,古法造船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缺乏保护、发展受限等关键问题。从事古法造船的工匠们为了保护和传承古法造船技艺尝试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为古法造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广东省东莞市的龙舟制作技艺、江苏省兴化市和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传统木船建造技艺等。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组织建立古船博物馆、开展古法造船技艺的宣传活动、推广古法造船文化等。
一、中国古法造船技艺的发展脉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古法造船技艺经历了从兴起到辉煌再到落寞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古代造船工匠们的心血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今,中国古法造船技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中国古法造船技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考古发现,夏代木工所用工具相对先进,促使独木舟向舢板船的转变。晋代时期木板连接方式更加完善。商周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进行商业往来,这使得民用、商用的造船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因七国争霸,频繁的战争促使造船技艺向战船的方向发展,攻击、防御、速度等成为造船的主要指标。中国古法造船技艺在秦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时期造船种类多样、规模庞大、船只设施更加完备。同时,人们也逐渐关注船体的外观装饰,开始在船上雕刻各种图案和纹样。这时的北海合浦就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造船高潮,因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艺,合浦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海上贸易发展使古法造船技艺达到了巅峰,船只功能更加完善,船体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外观装饰也更加追求华丽美观。元明时期也是中国古法造船技艺发展的一大高峰。官方对海上贸易的重视,如郑和下西洋的航海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古法造船技艺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厂,所造船只数量多、体积大,外观和装饰也更加精美。到了清朝,清政府颁布闭关锁国等缩减海上贸易的相关政策,但同期的西方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造船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古法造船技艺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造船技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造船业受到西方先进造船技术的影响,开始引入蒸汽船和铁船等新型船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在造船方面采取了先进的现代化设计方法和快速高效的建造技术。先进造船技术的普及使古法造船技艺淡出人们视野,如今只有沿海地区少部分小船厂和一些古法造船的非遗传承人保留着古法造船技艺。
二、北海古法造船技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北海,依海而生、与海共生。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中孕育与积淀了深厚的城市文化,如海洋文化、海丝文化、南珠文化等,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海沿海一带古法造船技艺自古便传承有序,师傅传授徒弟或者父亲传给儿子,沿袭着代代言传身教的传统工匠传授方式。古法造船的工匠们在日复一日的造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对各种船只的结构、尺寸比例、特征和性能等了如指掌,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会设计船只模型,然后按照船模型建造大型船只,有时还会在船体上刻画粗略的图样和简单的符号。古法造船技艺的传承很好地保持着传统手工艺使用的痕迹和质朴的传统,包含着人工造物与人们生活的智慧,见证着中国航海史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各地有序进行并开展相关工作。北海古法造船技艺于2023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加强和促进其保护与传承,传承人已经采取了具体保护措施。北海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建立100个博物馆”的号召,创办了北海市岭南古船木艺术馆,现位于海城区流下村。为了更好地展示传统技艺和文化,目前正在筹备建设古法造船技艺的专项展馆。另外,积极保护和传承古法木船品类齐全的图纸、船样模具二十余套,计划在展馆中作系列的专项展出。同时,该地区认真培养年轻一代学习绘图、设计及造船技艺,现在已经培养了技师6名、技工20名,为后续开展制造近海捕捞渔船和各式船模的业务作了充足的准备。此外,在铁山港营盘建有古法木船建造基地,生产设备、器械齐全,生产原材料基本充足,能保证相关教学和产品生产。
北海古法造船技艺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如与现代船舶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及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首先,古法造船技艺与现代船舶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船舶对于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古法造船技艺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这导致古法造船技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其次,古法造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由于古法造船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且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这导致古法造船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技艺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另外,资金不足也是制约北海古法造船技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古法造船技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很多投资者对其持谨慎态度,所以古法造船技艺在资金方面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限制了其发展和创新。最后,社会认知度不高也是影响北海古法造船技艺发展的一个因素。古法造船技艺并非广为人知的技艺,很多人对其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导致古法造船技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较低,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三、北海古法造船技艺的传承发展策略
中国古代造船技艺主要应用于海上捕鱼和航海货运。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古法造船技艺紧跟时代步伐应用到了旅游景点、文创设计、家具改造等领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推广古法造船技艺,一些沿海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将古法造船技艺融入课堂,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法造船技艺的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国航海博物馆于2010年7月在上海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博物馆大厅的镇馆之宝是按照船只本身大小1∶1的实船比例制造的巨型“明代福船”,这艘船模以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海船为原型,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仿照明代福船的样式建造,遵循了榫卯连接和水密隔舱等传统造船工艺技术。博物馆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宗旨,开展科普航海知识、视觉模拟体验航海、动手实践船只建造等活动,使青少年自然而然地感受航海文化的魅力,也让数千年前的华夏民族智慧展现在世界的眼前,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推动北海古法造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文化机构、传承人、学者、媒体、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参与。第一,加大推广力度,拍摄录制关于北海合浦古法造船技艺文化宣传片。有关部门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人们感受到北海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通过网络直播、实景动画等,让人们了解古法造船的过程且感受其魅力所在。第二,建立并完善古法造船技艺的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规范厂房建设,招收培养徒弟,让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并且可以聘请和团结更多的古法造船老工人加入技艺传承团队,共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共同研发适合融合于北海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类,推出更多融合北海海丝文化的文创产品,让北海海丝文化深入人心。第三,建造高水平的古法造船技艺展馆,全力收集各时期各类的档案资料,如主要设计图纸、各式模具、模型等在馆展示,让人民群众感受不一样的古船艺术,让传统技艺和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展示。第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更多适合在综合文旅项目及民宿中应用的古船艺术装饰,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第五,与教育机构或学校合作,开设古法造船技艺的课程,提供古法造船技艺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为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项目,有利于提高年轻一代对古法造船技艺的认识和兴趣度,培养新的传承人。第六,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开发出一系列以古法造船技艺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设计古船系列文创产品,如小型古船模型、古船形象纪念品、艺术品等,让更多的人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感受到北海海洋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古法造船技艺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近年来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造船工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完善的造船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造船技艺,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古法造船技艺的社会需要度大大降低,面临失传的风险。鉴于此,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北海当地古法造船技艺的发展现状,通过文创产品、装置艺术等方式将古法造船技艺的文化魅力发掘并展示出来,融合数字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拓宽其传播渠道,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从而使得古法造船技艺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古法造船技艺中的传统美学创新拓展”(S202313564041)。
作者简介:张海峰(1990—),男,甘肃庆阳人, 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创作、美术学。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