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自19世纪末期传入我国以来,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钢琴音乐的发展,我国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们在创作技法上强调作品的结构美、气韵美、意境美和旋律美,将西方钢琴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念、文化精神融合,发掘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性音响,为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一)“和”的美学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思想理念之一的“和”,不仅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且最基本的范畴,而且是儒家音乐艺术中美学思想的内核。“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包括和谐、统一、协调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和”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平衡与整合”“对比与统一”的追求。可以说,“和”不仅体现了儒家理论中音乐美学思想的本体,还从理论上确定、解释了音乐的美学内涵,并由此衍生出“和谐”“平和”“应和”“中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曲家为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音乐艺术领域尝试中西音乐元素与理念的融合实践中,通过融入民间音乐思维对传统的音乐元素和乐曲进行改编创作,以此来呈现出中国风味和独特的意境美。例如,萧友梅先生根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描述的组织结构创作钢琴作品《新霓裳羽衣舞》;贺绿汀先生将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的因素结合,创作钢琴作品《牧童短笛》;黎英海先生根据琵琶古曲《浔阳夜月》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等。
(二)“移情”的美学思想
“移情”是中国儒家音乐美学的又一重要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感受主体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将人的情感通过物来表现,进而使情感达到“物化”的境界。中国音乐艺术一直强调情感因素和教化的作用,既通过表达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与美;又通过音乐作品的道德与审美教化,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充分运用“移情”的美学思想,通过塑造形象、描绘画面给人以联想和想象,最终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情感的升华。例如,王建中根据传统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中,作曲家在引子段落中运用带八度的小装饰音,模仿出古琴这一乐器的音色效果,营造出一种古典、典雅的氛围,展现梅花在严冬腊月、霜晨雪夜中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和不畏严寒的坚韧品格,由此赞赏中国传统文人墨客高洁、坚韧不拔的精神。这首作品以咏梅的方式,升华作品情感,引导人们学习梅花高尚的气质与品格。
二、“中和”与“气韵”的结构美
“中和”与“气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理念,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结构美和情感美。在艺术创作方面,“中和”体现为构图、布局、色彩等方面的平衡和谐,即作品中各个要素相辅相成,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美;“气韵”在作品中体现为情感的流露和情绪的表达,通过线条、笔墨、音乐旋律等手法表现出特定的气息和情感内涵。总而言之,“中和”“气韵”之美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音乐到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史,在以“忘形”者为重的结构原则基础上发展、构建音乐,宏观上形成多段散体性结构的衍展体形式,微观上则形成起承转合、循环体、变奏体等自由的结构形式,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维和“散体不散、零而不乱”的布局原则,以及“不同而和”的美学思想。例如,萧友梅先生创作的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首大型民族历史题材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音乐结构是由慢板的序、中序的舞曲十二段及尾声构成的多段衍展的形式;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借鉴中国传统乐器“散—慢—中—快—散”的速度布局和“鱼咬尾”的技法形式,形成由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组成的分组循环重尾变奏的曲式结构。
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气韵美
我国传统音乐讲究律吕平衡,音韵和谐。在众多体裁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以自然景观中的山水、花鸟、河流等为背景,通过运用民族化旋律线条、调式调性及节奏等元素,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情感共鸣,展现出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的抒情特色,生动贴切地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即鲜明生动、意味悠长含蓄,具有气韵美。例如,作曲家崔世光以崂山为背景创作的钢琴作品《山泉》,借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虚实结合地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和水的各种形态,并赞美了我国秀美壮阔的大好河山;在杜鸣心改编的《水草舞》钢琴曲中,作曲家以水草为主体介质,借助优美如歌的旋律曲调赋予植物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出曼妙的意境之美;陈培勋在同名广东音乐《平湖秋月》的钢琴曲改编中,通过明媚流畅、婉转的音乐曲调,贴切地描绘出自然景观中的秋月和诗情画意的夜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平湖之畔,感受到秋月的清幽和湖水的宁静。
四、民族乐器音色模仿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深远意义和内在美感的情境。作为音乐中重要元素的音色与意境美存在密切的联系,对呈现出、创造出意境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色具有表现功能,并在增强音乐表现力和美学效果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为能够表现出作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往往会通过钢琴的术语记号、演奏技法来实现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这种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特点和音响效果模仿的手段,为音乐创造出极富情感张力和文化内涵的意境美。例如,在钢琴曲《山泉》的华彩段落中,作曲家通过模仿乐器古筝的“刮奏”,呈现出水流顺势而下的磅礴气势。在这首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演奏者则可以通过踏板、力度的配合,模仿古筝明亮的音色、深远的意境。又如,在张朝创作的钢琴曲《皮黄》中,作曲家借助钢琴的演奏技巧来实现对京剧中月琴、京胡等伴奏乐器音色的模仿。这不仅给人以钢琴民族化的审美感受,而且也引发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联想。再如,在殷承宗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的钢琴曲《十面埋伏》中,作曲家通过对琵琶音响效果的模仿,再现了原曲中垓下决战时“金声、鼓声、剑弩声”的战争场面和紧张情景,营造出一种历史感、传统美和艺术表现力相结合的意境美。
五、悠扬流畅的线条美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无论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装饰,还是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非常注重线条美。线性被视为中国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可以说,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线条美与艺术创作密不可分,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也非常关注音乐的线条美,通过设计旋律的走向、和声的进行、声部的平衡来呈现作品中的线条感。在传统的钢琴改编曲中,常常是以琵琶曲、古筝曲、唢呐曲、二胡曲等中国传统乐曲为原型素材,因而这些钢琴乐曲多以单线条旋律为主进行构建。例如,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作曲家在音乐织体上多运用单线条的形式,通过各声部之间的对位与民族化的音调丰富作品的音乐风格;在周龙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五魁》中,作曲家用刮奏的线性音响营造出打猎时的激烈与紧张的气氛。
六、散而不乱的节奏美
作为音乐骨骼的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更是音乐的驱动力和灵魂,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整体结构、乐曲风格、音乐表现力和韵律感。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节奏对维系整体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钢琴改编作品中,作曲家为能够突出体现原曲的情感与魅力,常常在结构开始部分的引子、间奏及尾声段落中采用不固定的散拍子,节奏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例如,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第一段的“江楼钟鼓”,是一个有虚线小节线且节奏自由的散拍子,同音轮指的反复将江面上阵阵鼓声生动表现出来,其他倚音、颤音很好地对乐器箫和古筝进行了模仿,营造出朦胧的氛围和意境。钢琴作品《五魁》中,作曲家以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五魁舞为创作原型,在作品的主题核心中运用富有弹性的节奏型、重音记号及无固定的节拍,突出表现活泼欢快、节奏律动鲜明的庆贺舞蹈的特点。王建中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引子部分运用散板的节拍表现红军长征中的曲折艰辛,其中虚线划分的五个部分则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环境和情境,同时大量十二连音节奏型的运用,使音乐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给人一种壮美而感人至深的情感体验。
七、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美学意蕴
中国钢琴艺术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作曲技法而发展形成的。作曲家通过引用民间音调、音乐主题、民歌及传统器乐乐曲等方式,创作兼具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西方演奏技巧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观念,而且体现出中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纵观近百年涌现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其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和的特征、水的意象及善的追求几个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所蕴含的和谐、中和、平和、中庸等特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文学艺术方面鼓励人们尊重不同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的存在,追求多元融合与物我合一的境界。例如,写意性钢琴曲《夕阳箫鼓》中,作曲家将具象和抽象事物进行有机结合,古朴淡雅的音乐风格充满东方特有的神韵色彩,呈现出水天一色的和谐之美。水作为中国文人墨客创作中常见的元素,以其独特的意象特征成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的手段。例如,钢琴曲《浏阳河》中通过对水不同状态的描绘,表现出水的诗意和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此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也注重对善的追求。例如,在汪立三创作的钢琴作品《东山魁夷画意》中,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塑造鉴真这一主题形象,并诠释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对心灵解脱与归一的追求。
八、结语
钢琴这一乐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引入、融合、探索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几个阶段,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钢琴音乐艺术形式,并成为现代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曲家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审美理念与西方古典音乐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体裁众多、题材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些极富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民族意蕴的作品,既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又为世界音乐艺术贡献了中国式的钢琴音乐韵味,在丰富音乐艺术形式的同时,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化交流道路。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
作者简介:赵思棋(1996—),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