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教材中的语篇语言规范、内涵丰富,有利于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判断和反思。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Reading板块语篇教学为例,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主题探究,找寻培养文化意识“切入点”;知识内化,获取培养文化意识“支撑点”;中外对比,探索培养文化意识“突破点”;文化体验,生成培养文化意识“制高点”。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语篇;文化意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64-03
【作者简介】宋晓亮,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江苏宿迁,2239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宿迁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1]开展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发挥教材功效,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增强“文化自信”。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Reading板块语篇教学为例,探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主题探究,找寻培养文化意识“切入点”
主题探究体现学生习得语言与文化、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在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思维体系,实现主题凝练和意义建构。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其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2]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有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首先,基于标题、课本插图,利用视频、图表,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和结构化处理,搭建主题知识网络。其次,站在作者的立场,赏读、品读、评读,探究其写作目的和传达的思想,将主题知识上升到主题意义层面。然后,将主题意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深入探讨主题意义。最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强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以Unit 6 Reading板块 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语篇教学为例,该篇属于“人与社会”范畴中“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这一主题群,涉及子主题“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该篇文章是以第三人称撰写的报道,呈现2007年上海举办的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内容,描述了特奥会的背景、目的以及刘明作为志愿者、李海作为运动员的事例,展现帮扶弱势群体、乐于助人的精神。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文本内容,创作思维导图,厘清文章结构。然后层层设问“What does the reporter think of the games? How did Liu Ming feel in the Special Olympics? What do you think of Liu Ming? What qualities are needed to be a volunteer?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志愿者刘明参加活动的感受及其精神,并进一步探讨一名优秀的志愿者需要具备什么品质。经过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学生能够达成共识——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对社会要有大爱的责任感以及奉献与吃苦精神。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大型活动并不多,作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归现实,明确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养成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并深化为自己内心的准则。
二、知识内化,获取培养文化意识“支撑点”
语言表达的形式及语意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而语言是否得体又取决于使用者对语言文化的理解。文化知识既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显性的物质文化知识,也包括哲学、科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隐性的非物质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文本中显性和隐性的文化知识,有效运用文化知识分析语篇,更好地理解不同话题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得体地使用语言。
以Unit 5 Reading板块When in Rome语篇教学为例,该篇文本内容是一次学校广播节目访谈实录,通过生活情境对话,从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开启谈话的话题、公共场合的行为方式及在家表现四个方面介绍英国的礼仪,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在学生习得英国人见面打招呼方式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问候语及体态语判断彼此的亲疏远近?比如,“Nice to meet you!”可能是初次见面打个招呼,仅仅是礼貌性客套;“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语言是形式,而要表达的语意是灵魂,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言的知识与文化,不仅能够避免因机械记忆而造成的易于遗忘与混淆的问题,还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内化文化知识。
三、中外对比,探索培养文化意识“突破点”
教师在教学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时,也要融入中国文化知识,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由语言到文化的深度理解。学习英语语言、了解西方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为了避免出现仅重视英语文化而忽视汉语语言文化的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典型文化时,要及时对比中国相关的文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领会其内涵、价值理念与精神实质,涵养家国情怀,生成文化鉴赏能力。[3]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所创设的语境,体会交流的语气、用词的得体性、语法的表意功能,从语篇的内容、主旨、逻辑性及文化性等不同的视角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
以Unit 3 Reading板块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教学为例,该文以网络浏览的方式展示了纽约风光,介绍了纽约的城市位置、金融地位、文化特色等。在读中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探讨纽约为什么被称为“the Big Apple”,促使学生探索该城市的文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上海有南京路,引导学生关注城市街道命名的原因和特色,促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我国城市文化。在解读课本语篇后,笔者引导学生寻找与之相似的中国城市,有的学生说深圳,强调深圳建设的速度;有的学生说北京,它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有的学生说上海,上海是东方的桥头堡,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国际性大都市。在比较与碰撞之中,学生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文化自信。
四、文化体验,生成培养文化意识“制高点”
文化体验主要指在课中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活动的兴趣,使其在课后主动参与文化节庆、美食制作、传统手工艺传承、民族舞蹈和音乐表演、历史文化遗址参观、当地民俗体验等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文化意识。
英语学科教学的过程也是文化育人的过程。学生除了在日常学校课堂中学习体验,还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实践体验,在动态的文化情境中体认静态的文化元素。[4]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语篇内容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融合,引导学生体验文化。
例如,Unit 1 Reading板块Times have changed以采访的形式,展示了阳光镇近20年的变化。学生正是时代的见证者,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对比性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模仿文体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实地采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选择不同的话题,如住房条件改善、市容市貌美化、美丽乡村建设、学习环境优化、河污治理、高铁通行等,探索家乡的变化根源,真正认识到阳光镇的变化是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笔者在本课时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拓展学习,安排学生自主录制“美丽家乡”文化之旅视频,参加展评活动,以期使学生在寻觅家乡“美”的过程中热爱家乡、感恩祖国,并外化为报效祖国的点滴行动。
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课标要求,也是时代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心怀育人意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深入探究单元主题,拓展文本话题,深度关联学习文化知识,设计具有关联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深度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等隐性的学科素养,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罗祖兵,廖兴利.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5):1-6.
[4]魏惠.有“文化”的英语和有“英语”的文化——谈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J].江苏教育,2023(8):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