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出为导向的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2024-06-13 01:11朱竞娅王紫张炜石佳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课程建设新媒体

朱竞娅 王紫 张炜 石佳

【内容摘要】近年来,源自国外教育体系改革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领和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对当前大学新媒体类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深入剖析,本文以实现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产出导向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探索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推动教学创新,并确保高等教育能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以实质性改革举措驱动高等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新媒体;产出导向;课程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学校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修订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提高相关人才培养质量,拓展新媒体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产业业态衔接,引导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在当前教育政策导向下,为了提升新媒体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积极呼应,持续致力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校的新媒体课程建设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策略和社会需求方面显得不足,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背景下,新媒体类课程如何设计相关课程以有效回应学生及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一问题亟待深入探讨。本文立足于产出导向的理论框架,以“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旨在探索如何打破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强化项目协作。以期呈现改革带来的实用意义,为新媒体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产出导向法”研究现状

产出导向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产出,倡导以结果或产出为导向实施教学,其本质均是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反映高等教育由注重“投入(输入)”到“过程”再向“产出(结果)”转变的最新发展趋势。①该体系秉持三大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以及持续改进。产出导向是主张教学设计和执行应以学生完成教育后达成的学习成果为基准,同时通过颠覆传统的“知识主导”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取为导向的逆向设计和正向教学实施,教学重心转向学生的“成果产出”。在开展行业认证的视角下,尤其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一)成果导向的源起及其实质

成果导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的基本原理是:所有学习者均成功(Success for All)。②指“清晰地聚焦在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③该理念源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迅速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广泛传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一场有关教育方案实效性的评估。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相悖,OBE侧重于明确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其实施方法及效果的评估。因此,明确并评价这些成果如何适应学生个体成长及社会市场需求显得至关重要。在OBE框架下,首要任务是明确定义学习成果。这是因为,明确的预期学习成果是制定教育目标、规划教学方案、构建课程、设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的基石。本质上,OBE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哲学,旨在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其最终目标是颠覆以内容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而建立一种以学习者本身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应用性成果为导向的目标,以此推动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产出导向的理念研究

自1981年威廉·G·斯派迪提出这一教育理念以来,已赢得国内外教育界学者及广大一线教师的推崇。自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推广以来,随之引发的教学革新持续涌现。诸多教育研究者在各领域的课程改革中,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创新实施了以产出导向为基础的改革实践,对教学成效进行了验证,显著提高了教学目标任务产出的质量。“产出导向”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回应中国高校教学中“学非所用”问题的本土化教学理论,在此理论框架的构建中,明确区分了“产出”与“输出”的差异。历经近10年的精进与发展,包括三大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④教学理念倡导“学习者中心”,“学以致用”和“全人教育”;在教学实施中明确任务的输出驱动、知识的输入运用以及择优性学习机制的形成;在“产出导向”理论为指导的理念实施过程中,“产出导向法”的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输出—输入—输出”。⑤教师起着引导、规划和支持的关键角色,这一过程可概括为驱动、促成和评估三个阶段。由此,诞生了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环境的“产出导向法”理论架构。本质上,产出导向法是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启发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实践中知识与任务的叠加整合,鲜明体现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的价值取向。

(三)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实践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实践自工程认证到医学人才的培养到外语教学的改革沿用至今,拓展到新媒体教学实践,证实了其跨学科的适用性。各领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产出为导向开展教学实践,不仅在课内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而且确定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得到有效提高。以新媒体行业为例,逆转传统的评价方式,将新媒体平台实时数据结果的展现运用到教学评价中,强化产出导向的指导意义,颠覆各方观念:从考核形式到考核评价的创新实施,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型、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了大学新媒体类课程的教学效率。至今,关于新媒体类课程的“产出导向”教学和构建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可见,在以产出为导向指导下的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与改革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在项目制教学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有着绝佳的发展前景。项目导向的教学法核心在于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在课堂中深度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一项具体项目,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其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融入则构成了推动高等教育向智能化时代迈进的关键策略,是确保高等教育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其赋能学生体现在学习支持、生活支持与就业支持,赋能教师着眼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赋能学校主要聚焦学科建设、教育管理与环境升级等方面。⑥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多主体视角的典型场景下,以启发性和提示性的引导为主。

综上所述,实施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秉持四个原则:一是明确关注学习者的最终学习目标;二是依据预期的学习成果反向规划教学过程;三是对学生的成功抱有高期待;四是创造条件支持学生的成功。将这种模式嵌入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能够深入剖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为构建高校在新媒体类应用型课程体系提供新颖的改革视角。

二、“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新媒体类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对课程进行完善提高,以创新的视角建立起课程体系与产业的关联性,从而建立沉浸式学习的体验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明确企业对该任务完成的标准。对“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建设而言,需要把课程与行业体系要求看作一个整体,在“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下,结合产业需求、实践技能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将各方需求相融合后开展。

(一)课程教学理念创新,明确产业标准的育人方向

新媒体依托新兴的信息技术终端,向用户提供资讯与对应业务的传递形式与媒介形态。⑦新媒体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呈现形态等方面,都体现着多媒介与多技术的交叉混合。这一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类课程建设教学的综合化倾向。“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颠覆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坚定树立了以“教育产出”为核心的工程教育认证观念。该观念强调探究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实际习得的技能以及这些能力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同时关注如何有效评估学习成效并探讨课程资源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支持程度。以产出为导向的改革策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及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模块化设置,以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入富含现实价值的案例或议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其思考。例如,可深入剖析电商直播在乡村扶贫中的作用,以此为例讲解短视频的传播效力;同时,通过演示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可以生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此实现教育的初衷,即培育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能力。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进行分层细化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说明。

(二)课程建设模式创新,聚焦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背景下,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向了具备多元化和实践导向的媒体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寻找适合落实课程教学方式,提出以能力递进为原则的课程探索思路。“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积极搭建“课内学时,课堂教学”+“课外学时,线上学习”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将课外学时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难点知识内容仍采取课堂讲授模式,将视频拍摄、直播运营模块需要拓展的学习内容制作成独立的可监控的动态在线学习内容(案例、项目学习内容等),从而实现课内学时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课外学时的线上学习管理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进行任务分配,让学生分别承担导演、编剧、制片、演员、主播等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⑧以实战项目为导向,抖音、快手、B站等头部新媒体企业发布任务要求,是“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开展产教融合有序推进的重要环节,以产业任务驱动课程目标的实现,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强调工作任务与理论学习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三)课程实施形式创新,激发自主学习的产教机制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校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机构间的联合协作,共同培养具备全面素质人才。在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中,引入企业的产业规范,确定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我校开展“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改革创新,旨在运用“产出导向”的理念培养学生短视频创意思维、视频拍摄、直播策划及账号运营的能力。正是学校所倡导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促使教学理念得以实现并取得明显效果。通过“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的专题项目式教学模式,学生得以在模拟真实的课堂环境中预览并体验未来的工作场景,从而切实达成课程项目实践与实际行业工作的无缝对接。最终,企业参与课程评估过程,运用行业标准衡量和塑造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团队引入企业导师,借助企业导师为项目赋能,给学生带来媒体行业的全新思路、多元观念、技术分享等,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带来助益。课程建设要做到学以致用,必须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实现高校与企业资源的有效融合的课程实施形式上的创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创造效益。

(四)持续推进融合创新,反哺良性循环的课程建设

以“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果教学应用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新媒体类课程行业认证的步伐。以此为目标,重构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方法,优先以“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为融合创新改革的试点对象开发产教融合型知识图谱,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项目模块,顺利完善产教融合型评价机制。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形成一套完备且动态的资源系统。力争反哺“金课”“一流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通过课程开展行业认证改革,为持续推进新媒体类课程在“产出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依据。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沉淀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基础,育人成果的沉淀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持续优化改进并代代相传,成果不断用于教学改革中,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及就业竞争力。而学术成果的沉淀主要体现在育人成果的学术提炼,最终以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实验开发项目、教改论文、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专利等教学成果等形式体现。⑨致力于构建富有挑战性、深度与复杂性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库,提高学生对“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知识学习的质量,为后续传媒类专业其他新媒体课程建设定基调,为专业工程认证打基础。

三、以产出为导向对新媒体类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确立产教并重的课程目标

以产出为导向的新媒体类课程建设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策划实施、摄录技术、剪辑工艺以及运营策略等多方面能力,特别注重提升文案创作与新媒体运营的专长,这与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形势需要相一致。教学目标设定为并重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实践技能的训练,运用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反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旨在补足传统课堂在实践教育的不足,同时点燃学生对理论探索的热情,提升其沟通技巧及实际操作能力。⑩产出导向法提倡的“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模型,对于新媒体知识的教学与巩固提供了有效的框架。该模型鼓励学生在各个阶段深入理解和整合相关知识,形成连贯的学习体验。教师应据此设计出具有实际意义的产出情境,使教学更紧密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此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际产出能力,更鲜明地揭示新媒体课程的教学宗旨,即培养学生创新型媒介素养,使之成为真正的新媒体“创意人”。

(二)开展有趣、有用的学习过程

产出导向法强调体系的完整性,其各个阶段呈阶梯式推进,逐步深入,旨在为实现最终产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依照产出导向法划分的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层层递进,紧密衔接,始终以最终的产出目标为导向。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通过创新性产出任务设计,揭示任务的实际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任务所带来的学习情景中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力。校内教师联合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等方面作出精准的评估,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对于新媒体类课程,教师在规划时需要精心琢磨新媒体理论知识的关键点,然后依照逻辑顺序详细分解每个次级任务,确保层次划分中的结构、内容和特性都服务于学生的最终产出目标。同时,教师在备课阶段也应兼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例如,针对实践综合课时,可以在每个环节的子环节或多或少利用线上平台安排“讨论”“投票”“抢答”“小组展示”等活动,学生“在乐中学”,也能方便学生更好地完成子任务,促成最终产出目标的实现。

(三)立足师生共融的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法强调提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自我认同,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核心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方法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为实现更优的教学成果奠定基础。因此,新媒体课程的构建应当重视教学任务是否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课程设计应始于现实情境的构建,确保学生能体验到任务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教科书中的理论练习,如概念定义、特性描述、操作技巧等,由于缺乏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常常仅被视为考试的准备工具。然而,完成练习并不等同于真正掌握了知识。相比之下,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任务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借助竞赛驱动课程,学生会主动学习并提升策划、拍摄和编辑等技能,以满足完成任务的需求。

四、结语

新媒体类课程建设探索将以“产出导向”为主要依据,强调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围绕课程目标,巧妙融合新媒体人才职业素养、媒体与社会时事联系等元素;以能力提升为驱动,持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调整,拓展和持续更新教学资源。在实践性教学中,采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强调校企合作,丰富共享资源,搭建全国高校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以产出为导向指导开展新媒体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尽管在新媒体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尝试无疑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要求的产出为导向并致力于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的有力探索。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新媒体应用型课程,确立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思想,明确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推进高校新媒体类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成效以及塑造高素质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①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5期。

②Spady W G, Marshall K G. Beyond Traditional Outcome-based Education[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2):65-74.

③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成果导向:从认证理念到教学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6期。

④吴玲英、李滟波、郭龙:《现代大学教育:“结果导向教育”与“产出导向法”》,《现代大学教育》2022年第6期。

⑤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外语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⑥刘嘉豪、曾海军、金婉莹等:《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逻辑理路、典型场景与实践进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⑦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⑧朱竞娅、张庆席、张炜:《产教融合视阈下的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综合机制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5期。

⑨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7期。

⑩张超、杨改学:《基于PBL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以“非线性编辑与视频特技”课程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6年第3期。

褚凰羽:《“OBE”理念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探析》,《传媒》2017年第4期。

刘强:《基于OBE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重塑》,《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0期。

(作者朱竞娅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王紫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助教;张炜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教授;石佳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林】

*本文系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产出为导向的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GJJG64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课程建设新媒体
以产出导向为基础,构建微课+翻转视听说课堂模式
“产出导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视角下对电影《面对巨人》的信念诠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