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技术赋能广西壮族文化传播

2024-06-12 21:33:20凌婉月
文化产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受众信息

凌婉月

随着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呈现出融合性、交互性、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在文化傳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壮族文化作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传承具有深远意义。现分析融媒体技术的特征,探讨广西壮族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融媒体技术赋能广西壮族文化传播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概念界定

融媒体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平台、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媒体的优势,增强功能价值,使其实现综合性和价值性的全面提升。

融媒体技术

融媒体技术是指将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通过交互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传播技术。融媒体技术不单指某种技术,而是集5G、4K、VR、AR、云计算、直播、大数据、AI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传播技术,有效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受时空限制的弊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智能化和互动化,可以给受众带来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更多元的体验。

融媒体技术的特征

融合性与共享性

融媒体技术具有融合性与共享性。在内容生成方面,融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音视频等内容型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传播内容的融合呈现;在信息传播方面,可以打破不同媒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共享。现阶段,许多媒体采用了“一次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的“中央厨房”工作模式,将融媒体技术集中应用于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充分彰显了融媒体技术的融合性与共享性。而融媒体技术也帮助各类媒体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传播效果。

即时性与交互性

融媒体技术具有高度的即时性与互动性。融媒体技术将5G、AI、VR、AR、云计算等技术引入信息传播中,打造了集内容跨网、跨屏、跨业态为一体的新型互动传播格局。同时,融媒体技术还实现了媒体信息的实时传播,使得音频、影像等媒体内容能够连续传播,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例如,通过AI、5G超高速网络直播,传播者与受众能够进行实时互动;利用VR、AR等技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形成公共空间化的在场体验。

跨平台性

融媒体技术具有鲜明的跨平台传播特点。融媒体技术融合多种技术,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进行展现和传播,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信息获取的多元化需求。这种跨平台性还扩大了受众范围,使得信息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群体。

多元化与个性化

融媒体技术具有多元化与个性化特征。融媒体技术的多元化特征体现在信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上,通过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融媒体技术可以为受众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融媒体技术的个性化特征则体现在其能根据用户个性化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服务。

智能化与自动化

融媒体技术具有智能化与自动化特征。融媒体技术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处理、内容生成、发布管理以及用户互动等多个方面。例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工具经过机器学习和语言训练,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还可以根据指令生成各类图文内容;抖音、小红书等软件内置了智能成片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图文和短视频创作;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平台通过一键排版功能,可以自动完成内容初步编辑、排版和格式转化等工作。融媒体技术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使用体验。

广西壮族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传播内容丰富却呈现碎片化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丰富、内涵深厚,涵盖语言、文学、歌舞、习俗、节庆、服饰、建筑、特色饮食与工艺品等。但在传播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往往被割裂开来单独呈现,文化内涵与价值表达趋于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在一些媒体软件上,广西壮族文化还出现了以戏谑、调侃等方式进行解构和错误传播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传播面临着同质化、浅显化、边缘化的风险。

传播方式多元化却未形成传播合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播方式由手口相传逐渐演变为多元化传播。融媒体技术被充分应用,使得广西壮族文化能够以图文、视频、音频、网络直播、H5等多种形式迅速传播。但是,在现阶段广西壮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各方主体以各自为战为主,缺少针对壮族文化传播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并且未构建起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在内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矩阵,无法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

用户主动参与传播但缺乏传播技术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用户兼具受众与传播者两种身份。许多用户主动参与到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播中来,对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例如,抖音用户黄楚权现累计拥有50多万粉丝,他改编并演唱了壮语版本的热门流行歌曲,他的壮语版流行歌曲短视频作品共获得7503万余次播放量,引发了广大粉丝对壮族语言、壮族文化等话题的热烈讨论。此类将壮族语言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创意类短视频符合抖音平台的传播特性,对广西壮族文化也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效果。但这只是个例,因缺乏专业媒体知识和传播技术,绝大多数用户仍难以将壮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进行有效传达,其中不乏官方邀请入驻平台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民族文化爱好者。例如,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抖音联合推出“行走广西,探秘非遗”宣传活动,并组织专业人员对非遗传承人展开短视频创作、账号运营等技能培训,全区202名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参加培训。但收效甚微,绝大多数传承人的账号无作品、无粉丝也无流量,原因不排除其缺乏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基于此,缺乏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传播人才成为广西壮族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融媒体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方向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与处理是融媒体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向。融媒體时代,海量碎片化信息充斥在互联网领域,信息筛选、处理、分析与提取已成为文化传播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融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文字资料、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的挖掘、分析、处理、存储,帮助官方机构、文化机构和内容创作者等各类主体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价值“提纯”,促进各类信息实现时间、空间、数量上的合理配置,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多有价值、有内涵、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内容生产与数字化

内容生产与数字化是融媒体技术应用的核心方向。一方面,利用融媒体技术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信息整合,再借助VR、AR、H5、网络直播等技术将这些信息呈现出来,丰富多样的传播形态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感。例如,故宫博物院联合凤凰卫视,融合VR、8K超高清、4D等显示技术,打造了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原本扁平的二维名画变成了立体的四维场景;观众可以在其中沉浸式感受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另一方面,通过融媒体技术还可以聚合碎片化信息,对文献典籍、文物遗产等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储存,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用户管理与运营

用户管理与运营是融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融媒体时代,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是媒介平台的使用者和信息的生产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坚持用户思维,精准用户定位,明确用户需求,以此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了解用户的兴趣、偏好、行为等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推送,有助于提升文化的传播效率和精准度。

融媒体技术引发的文化传播机制变革

融媒体技术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渠道

融媒体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技术壁垒,促进了文化传播渠道由单一型向聚合型、平台型演变。传统媒体时期,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类网络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融媒体技术则通过整合信息、促进媒体融合、实现跨平台传播以及增强互动性等,改变了文化传播原有的单向性传播模式,使聚合型、交互性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全新范式。

融媒体技术改变了文化传播的主体构成

在各类媒体出现之前,文化传播主要采用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时代,融媒体技术赋能下,各类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垄断和控制,这些媒体的用户既是文化传播的受众,也是文化传播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此背景下,文化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融媒体技术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受众认知

融媒体技术使得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对文化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融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平台,可以广泛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还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与文化内容互动,甚至可以通过图文、音视频、直播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文化内容的创作中。角色的转变提升了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

融媒体技术赋能广西壮族文化传播的实施路径

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数字资源库,资源赋能广西壮族文化传播

广西壮族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包含语言、文学、歌舞、习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还包括服饰、建筑、特色饮食与工艺品等物质文化资源。融媒体时代,要想实现广西壮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可以将各类文化资源数字化,转换为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等诸多形式。同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分类建设壮族文化数字资源库,并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推动壮族文化数字资源库共享、互联、融合、整合。2022年8月,“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化平台上线,收录了100多部古壮字古籍底本和近千份民族地区文书等资源。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实现文化资源实现全景呈现,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这些政策及相应的措施,将进一步丰富广西壮族文化数字资源库,为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赋能。

构建以虚拟交互技术为支撑的展示平台,场景赋能广西壮族文化传播

虚拟交互技术主要借助VR、AR、直播等技术手段,构建沉浸式场景,提升受众的互动体验。融媒体时代,受众呈现出分散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内容生产、分发的方式以及传受关系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例如,在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的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影像展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多元化需求。而融媒体技术可以通过VR、AR、直播等手段,构建一个沉浸式虚拟体验空间,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化的历史场景、传统工艺和民族风情,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获得更全面、深入的文化体验。作为广西壮族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运用AR、VR、3D、全息投影、场景塑造等对壮族历史、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壮锦技艺、壮族歌舞等壮族文化进行了集中展示,并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账号等平台,开展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云体验等线上文化活动,构建起了广西壮族文化体验的新场景,拓展了广西壮族文化传播路径。

构建以社交媒体为支撑的互动平台,流量赋能广西壮族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原有社会结构中以组织化形塑的社会关系,逐步偏重社交关系、社群关系。在此基础上,用户不仅基数庞大、活跃度高、黏性强,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互动、分享欲望,即用户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交传播内驱力。这意味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获得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与分享,可以在吸引巨大流量的同时,加快文化传播速度。因此,应通过构建以社交媒体为支撑的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互动机制,将广西壮族文化快速、广泛地传播给目标受众,助力广西壮族文化传播效能的提升。同时,应利用社交媒体的强互动性和反馈机制,全方位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以强化传播效果。

融媒体技术为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性。通过构建以大数据、虚拟技术和社交媒体为支撑的文化传播平台,可以有效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融媒体技术在推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息泛滥、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利用融媒体技术传播广西壮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内容创新,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造成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忽略。

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融媒体时代广西壮族文化传播路径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0KY30005)。

(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受众信息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8:14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 01:02:08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