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龙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24-06-12 12:09李钰田郭建文
关键词:青年学生思政教育

李钰田 郭建文

摘 要:本文在梳理东莞龙舟文化的传统美学精髓的基础上,挖掘与其关联的人、事所蕴含的哲学智慧,进而分析东莞龙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基于一系列实践,提出融合东莞龙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东莞龙舟文化 青年学生 思政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形于本民族在很长历史期间内的生产活动,时至今日,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导人曾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国内学者刘倩指出,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力量之源,它来自数千年文明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非遗”,“非遗”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石,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文化底气。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王思源、刘洪玉、楚学娟等学者也对“非遗”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非遗”传承发展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能够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青年学生进一步践行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

一、东莞龙舟文化概述

龙舟文化作为传统体育活动类“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赛龙舟竞技活动纵横于水域之上,呈现出团结拼搏、奋勇争先、坚韧不拔的龙舟精神。广东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江河资源充沛,拥有沙田镇、中堂镇两个“中国龙舟之乡”,以及“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的龙舟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有力纽带,能够凝聚其人们拼搏争先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东莞龙舟文化的习俗与特色

龙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祭祀活动,后与历史英雄人物典故关联流传于民间,东莞龙舟文化遵循节庆端午和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一说。传统的东莞龙舟活动始于农历四月,那时便有“起龙”仪式,而集中在农历五月开展龙舟竞渡,覆盖面广。其中万江的龙舟竞渡安排在农历五月初一,多见于史料记载,号称东莞“龙舟第一景”,当地以“赛龙舟”项目成功申报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划龙舟分设标竞渡和趁景游龙两种形式,传统龙舟习俗诸如祭龙头、起龙、抢青、龙头龙须着色、游“波罗庙”、旺船、雇划手、犒船、设标、犒标、夺标、谢龙等。民间素来相传有“龙舟编号不排九”“登船者需光脚”“龙舟过桥人避让”等风俗说法。

(二)东莞龙舟制作工艺

龙舟本身也是一种凝集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东莞龙舟制作工序一般包括:选底骨(龙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制作时间为一周左右。其中制作龙骨是关键一环,龙舟的头尾部分弯曲度颇有讲究,能影响龙舟划行的速度。东莞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尺寸准确,工艺精湛,于2008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访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霍沃培师傅的过程中得知,工艺的优劣关键在于对尺度的把握;工匠要能吃苦,够韧劲,在不断的实操中总结技艺经验;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而不是单打独斗。

(三)东莞龙舟故事

1.一夜成舟

民国时期,有买家到东莞县中堂乡斗朗村重金求船,当天交定金,要求第二天便要交船。在那个手工制作的时代,一条龙舟最快也要一周才能完成。面对这样的不可能任务,龙舟老匠人有勇有谋,召集全村造船师傅分工协作,奋战一天一夜,最终将龙舟保质保量地交付。传说这条龙舟屡次夺魁,快比流星,获得“过天星”美誉。

2.闻鼓有追

1947年,东莞县潢涌乡潢涌村的长蓬龙舟大标赛中,原本一直领先的潢涌龙舟队不小心划到靠近沙滩,搁浅而翻船。队员立马下水把龙舟整顿摆正。正当大家泄气之际,跳头(指挥者)准确判断,能听到远方传来的龙舟鼓声,证明还有机会追上,鼓励队员重整旗鼓,继续竞渡。众人奋起猛追,最终夺冠。

3.用板凳练出来的龙舟冠军

20世纪80年代,东莞桥头镇石水口村为了在镇级的龙舟竞渡中取得好成绩,日夜不停地坚持训练,晚上60人一组坐长条凳上练习划桨,白天出河实训。从1987年到1995年,石水口村的龙舟队在镇里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

4.疍民从撑船走上岸

自古疍民浮居于江河湖泊,有着自己独特的疍家文化。东莞沙田镇是疍民聚集地,世代从事渔业、水上运输业,以船为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东莞疍民从出海拼搏、以船为家走到上岸安居,人居环境不断提升,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东莞疍民对于龙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并未减退,反而更加深入。如今,疍家文化已经成为东莞龙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在每年的龙舟竞渡中拼搏,展现着自己的实力和决心。

二、东莞龙舟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引领价值

(一)龙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在龙舟赛事中,运动员团结拼搏、奋勇向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气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龙舟精神所蕴含的公平竞争、人本精神、团队精神等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可以说两者的基本思想理念是相通的,都是青年学生应该遵循和实践的重要价值观。

(二)龙舟活动处处体现党的先锋力量

党和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东莞当地重视弘扬和融合龙舟文化,2023年,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要拿出争分夺秒、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实践中写下东莞浓墨重彩的一笔。东莞各区域龙舟赛事持续开展,龙舟节庆活动广泛推介,还举办“湾区龙舟说”粤港澳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话论坛,从实践到理论层面关注和探讨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员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和先锋模范作用随处可见,具体体现为穿梭于人群维持龙舟竞赛秩序的党员志愿者、参赛运动员的后勤保障人员、龙舟竞渡的指挥者……党员的服务、桥梁、骨干作用发挥明显。

(三)龙舟文化符合青年学生的关注热点

龙舟文化是岭南“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东莞当地百姓产生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因此也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关注参与。曾有线上问卷调查,征集的意见来自东莞在校青年学生,共计273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当中对“非遗”没有任何接触经验的只占比18.68%;“参加过有关展览或相关民俗活动”和“阅读过有关文献或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分别占比65.57%和62.27%;“参加过‘非遗的文创设计”的占比25.27%。可见大部分青年学生对“非遗”是有所关注和参与的。69.6%青年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参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偶尔参与一下”的占比为26.37%,“不太愿意,但也比排斥”的占比有3.66%,表示“不愿意,无意参与”的占比有0.37%。可见只有少数学生排斥“非遗”。这些数据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于“非遗”的态度普遍积极,这为龙舟文化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基础。

(四)龙舟故事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

龙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东莞龙舟故事更是蕴含丰富的育人文化元素,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好题材。例如沙田女子龙舟队远征海外,载誉而归故事。除了基本的龙舟精神,女子龙舟队也体现出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女子龙舟队的成立和发展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敢追求的决心,也为社会赋予新的认知和观念。讲好龙舟背后的人文故事,积极推进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有助于激活龙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东莞龙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应着力提炼东莞龙舟文化的育人资源,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的方式,在文化认知和学术实践层面上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全面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宣讲科普,加强龙舟文化的思政印象

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作用,组织青年学生参观文化馆、非遗展览馆、艺术文化中心等场所,加大对东莞龙舟文化的宣讲力度,加强弘扬党的先进文化,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与精神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打造文化育人网络平台,例如打造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借助云端力量,开展一系列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莞龙舟文化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发挥龙舟文化的育人功能

阐释东莞龙舟文化的深层内涵,梳理其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符号,通过课程思政把龙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内涵利用起来、发挥出来,实现育人功能。建立龙舟文化在非体育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支点,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龙舟竞渡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彰显着家国天下思想和民族创造力量。二是涵养思想道德情操,龙舟精神所提倡的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勇立潮头、敢于挑战的优秀品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闻鼓有追”龙舟故事为例,简要陈述运动员即便翻船,仍然临危不乱,做出准确判断继续竞渡等内容,其中的声音传播原理作为专业知识点,适当讲授不轻言败、坚持到底、自信自强等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融入专业学习,以此启发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修养。

(三)校地合作,展现龙舟文化的当代魅力

笔者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组织青年学生以调研东莞龙舟文化为明线,以感悟龙舟故事为暗线,面对面访谈女子龙舟队成员,到龙舟制作厂了解龙舟成形过程,亲身下江体验划龙舟……这一系列活动离不开与地方组织机构的紧密联络,校地密切合作方能充分获取龙舟文化资源。校地合作,能打造多元参与的平台,是推动青年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可多样化。比如学校联系龙舟文化保育单位,使青年学生参与到龙舟节庆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或参与龙舟队的组建和训练,或共同策划龙舟文化的展览、表演、演讲等活动,为青年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思想感悟环境,增进他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技术赋能,参与龙舟文化的数字化进程

在调研中发现,青年参与“非遗”创新实践的方式,选择“体验互动,参与非遗制作”的占比30.4%,“技术赋能,参加科研项目”占比29.3%,“创意国潮,进行文创设计”占比24.18%,“文化融合,开展调查研究”占比16.12%。可见青年学生更倾向通过动手实操去接触传统文化。科技的进步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数字化手段,社交媒体的兴起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整合校内外教学、科研、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参与龙舟“非遗”的数字化进程,能够转化为思政教育过程。迎合青年学生兴趣特征,发挥其专业学习的优势,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竞赛和作品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高他们在文化传承事业中的获得感,从而提升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接纳度。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学要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供给相结合,对本地学校来说,活用东莞龙舟文化资源是非常好的实践路径,能够在文化认知层面和专业学习实践上促进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进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呼应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有利于丰富并拓展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提升青年学生文化素养和品格情操,引领青年学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担当,以实际行动投身新征程强国伟业中。

参考文献:

[1] 刘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0期。

[2] 王思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其价值及路径为重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3] 刘洪玉、解丹坤《非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科教导刊》2021年第22期。

[4] 楚学娟、李秀云《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

[5] 黄晓丽《非凡非遗》,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

[6] 陈丹、林立、陈立新《大思政视域下龙舟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21年第11期。

(李钰田,1986年生,女,汉族,广东东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传统与设计等研究;郭建文,1980年生,男,汉族,广东东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智能制造等研究)

〔东莞理工学院2022年度党建与思政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非遗‘双创视域下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研究”,编号2022SZ03;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机械》,研究生通【2021】44号;2022年东莞理工学院劳动教育示范项目(劳动教育示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东莞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机械设计基础”〕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思政教育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实现“中国梦”必须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