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捷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通过对短视频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其制作主体多元且发展迅速,可以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契机。而基于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存在互动率较低、主题过于宏大以及因文化差异而导致发展困难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采取精准定位,实现双向沟通,增强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感,构建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助推短视频从自塑转化为他塑等策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要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从平凡角度讲述温馨的生活小事,立足于海外受众认知逻辑构建传播内容,可以引发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情感共鸣,进而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性
制作主体多元化,为传播中国声音积蓄力量
过去,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多为专业人士或权威机构,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的生产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为传播中国声音积蓄了力量。当前的社交平台既是主流媒体的发声渠道,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自媒体在海外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基于我国社交媒体在海外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短视频发展迅速,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契机
以社交媒体为纽带的短视频能在传播过程中打破语言壁垒,借助全新的呈现形式引发海内外受众的情感共鸣。短视频的热度不断攀升,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契机。短视频的制作门槛相对较低,集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既能满足用户的沟通需求,也能增强用户黏性。此外,短视频发展迅速,借助短视频以多维角度传播中国声音,可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国声音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基于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
互动率低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能增强海外用户的黏性,也能扩大我国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对现阶段短视频传播方式的分析,发现海外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互动率较低。单向的传播模式下,无法为海外受众提供沟通与交流渠道,以快速了解海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很难引发海外受众的共鸣。
主题过于宏大
我国在传播中国声音时习惯利用主题宏大的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但这种较为单一的短视频传播模式极易引起审美疲劳。例如,我国官方媒体的新闻传播以政治类内容为主,不利于海外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他们也难以通过短视频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应突破单一的传播模式,传播内容要注重引起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使海外受众能够更好地聆听中国声音。
因文化差异导致发展困难
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会使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时,需着重关注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相关法律法规,最大程度地减小短视频传播阻力,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突出中国特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海外受众较少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社交媒体,并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交媒体走向全球。但在国际社会中,我国社交媒体的海外受众较少。虽然我国在海外设立了多个社交平台,但其观看量以及影响力不高。因此,我国需借助短视频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以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精准定位
利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需加强对受众的了解,明确传播定位,将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互动,并构建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短视频传播形式。
首先,精准定位受众。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使用人群,定位社交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受众。在短视频传播时,可基于年轻受众的关注点讲好中国故事。以近年来在国外大热的TikTok为例,其覆盖了近80种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快速吸引了年轻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活跃度较高的海外社交平台。年轻受众习惯借助互联网沟通和交流,而TikTok会引导年轻受众通过评论与视频交流,注重与年轻受众的互动,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我国在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时可借鉴TikTok的成功经验,精准定位受众,为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奠定良好基础;還可以加强对TikTok的利用,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短视频中,向更多外国的年轻受众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基于受众共情点制作短视频。为提升短视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应在视频制作过程中了解受众的认知特点,并基于其共情点进行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分析其审美特征,立足于受众诉求,让短视频借助情感传输的方式与海外受众进行对话与交流。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差异,强化对海外受众生活背景以及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从多角度入手制作短视频,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可以从不同角度拍摄美食短视频,展现人间烟火,吸引海外受众。美食短视频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相似的饮食文化会使海外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将传统的单向传输转化为双向互动,提升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助推中国声音的传播。
借助短视频引发海外受众情感共鸣
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吸引海外受众关注,引发海外受众情感共鸣,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将认知共情延伸为文化认同。
首先,吸引海外受众关注,引发其情感共鸣。在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类相通的情感影响海外受众对短视频的选择。利用情感刺激其大脑感知,快速吸引海外受众的注意力。在短视频的传播过程中,要想切实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加强对情感因素的应用,也要引发海外受众情感共鸣,进而为后期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认知共情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单向的传输内容不仅难以引发海外受众的共鸣,还有可能因文化差异影响传播效果。因此,我国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海外受众产生共情的条件,也要借助双向沟通和互动,加深不同主体间的联系,让不同主体在相互信任中产生共情。在展现中国故事魅力的基础上寻找认知共情的立足点,实现与海外受众的深层次互动,形成文化认同。好的故事会借助短视频进行叙事性传播,既能帮助海外受众加强对视频叙述内容的清晰认知,也能基于海外受众的认知规律,营造良好交流氛围,从而打破文化间的壁垒。利用情感共情增强文化认同感,能使海外受众在了解中国的同时读懂中国,感受大国形象。
构建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
讲好中国故事需构建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进一步增强短视频的代入感,以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借助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打破传统宏大的叙事结构,借助平凡温情的故事,引发海外受众的共情。在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时,需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既要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尊重文化差异,也要借助平凡小事体现中国故事的真实感,确保海外受众能更好地理解短视频的传播内容。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构建聚焦于小人物的微故事,以平等的姿态传播中国声音,避免因过于宏大的叙事引起海外受众的抗拒心理。平凡故事中自然流露出的传统文化,能使海外受众真正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其次,增强短视频的代入感和关联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我国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可适当增加情感元素,以此引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讲好中国故事。在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时,通过增强短视频的代入感,围绕全球热点话题制作短视频,可以借助情感联结优化传播效果。例如,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受到全球的一致好评,甚至部分国家开始借鉴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经验。因此,用真实的短视频客观传递中国声音,实现文化的隐性传播。
助推短视频从自塑转化为他塑
利用短视频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应提高对个体传播的重视程度,善于利用海外社交平台进行短视频传播,助推短视频从传统自塑转化为他塑。
首先,重视个体传播方式。目前,许多海外受众通过主动制作短视频,传播中国故事,以第三方视角呈现中国的成长与发展轨迹。外国人将其在我国的所见所闻录制成视频,制作的短视频更加客观和真实。个体传播方式既能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拉近短视频制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能唤醒不同个体的主体意识。在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时,应善于讲故事,也应敢于讲不同的故事,鼓励更多海外受众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并借助第三方视角传播中国故事。
其次,強化对海外社交平台的利用。在借助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时,既要借助第三方视角传播中国声音,也要利用好海外社交平台,借助西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短视频的辐射力,宣传正面的国家形象。我国可借助海外社交媒体,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受众的想法和心声,既要善于利用社交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要助推我国的社交媒体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找准定位,基于受众共情点制作短视频,提升短视频的吸引力,构建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助推短视频从自塑转化为他塑。因此,我国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要突破文化边界,打破文化壁垒,创新短视频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使海外受众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化。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网络直播中的越轨行为及伦理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2BXW0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