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思月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推动我国由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转变,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馆藏文物的保护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时代下,有必要深入探索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传播路径,以期为建设文物保护利用强国提供助力。
自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以来,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转型便成为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纷纷投入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建设中;学界学者则针对该问题从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趋向、问题、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然而,直到目前,关于馆藏文物数字化传播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笔者在总结近年来馆藏文物数字化转型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对馆藏文物的创新传承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剖析。
馆藏文物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馆藏文物是指由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收藏的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历史性的物品的统称。馆藏文物既是历经岁月洗礼而保存至今的文化瑰宝,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管理与传播馆藏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传播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代保护管理传播馆藏文物的重要命题。首先,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推动文物实现数字化存储。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文物保护机构能够更高效地收集整理文物信息,在降低人为损坏风险的同时,有效避免对文物造成的自然性损毁以及文物信息的非主观意识性丢失,确保文物的安全与信息的准确。其次,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为避免因文物移动加大文物损毁概率,各地文化机构均不允许珍贵文物外借甚至外展,即使是普通文物,也要求对其进行展出时置于陈列柜中。依托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文物的“全真”复刻、线上展览、近距离“触摸”,从而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数字技术促使馆藏文物传播机制发生变革
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将展馆中的文物还原至线上进行全景展示,以便浏览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全方位观看文物及其相关图片、解说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馆藏文物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表现出新的特征。
馆藏文物数字化促进文化符号信息化,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赵毅衡将符号定义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是人类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工具,具有象征性、传承性和可传播性等特征。馆藏文物形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时代,符号的传播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借助三维建模技术和扫描建模技术,馆藏文物被转换为数字藏品,实现了存储、呈现、传播;通过对互动魔法墙的运用,实现了对馆藏文物全方位的高质量展出。融媒体时代,数字化转型推动馆藏文物与新兴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丰富了馆藏文物的展览形式。
馆藏文物数字化促进传播时空无界化,满足及时性消费需求
时空是时间与空间的简略集合名词。从传播视角看,时空是信息传播的时效、媒介、效果等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衡量。因此,可以从文物本身和传播媒介两个角度理解馆藏文物数字化促进传播时空无界化。其一,数字技术使得文物资源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馆藏文物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文物故事挖掘、弘扬、延续其蕴含的历史文脉与文化根脉。文化传承是要将历史上某一时空的场景、情感、行为、规范等再现在另一个时空中。一方面,建模技术让修复残损文物成为可能,也使馆藏文物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数据库可以实现对文物信息的永久储存。此外,VR、MR等技术实现了“扁平文物立体化”“纸上场景动态化”,有助于人们获得更深刻的文化体验,推动文化传承。其二,数字技术使得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超时空”的特征。媒介技术重塑了时空的结构,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及时消费需求。从时间维度看,数字技术通过时间的碎片化延展了时间的特性,实现了传播时间的定制化;从空间维度看,数字技术通过空间的虚拟化重塑了空间的特性,推动了传播空间的多样化。
馆藏文物数字化促进消费场景沉浸化,使人们获得深层次感官体验
沉浸体验理论最早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是指人们屏蔽不相关的知觉,注意力完全投入某种情境时获得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体验式营销》中提到,消费者体验由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种体验构成。数字时代,沉浸式消费场景掀起文化产业新浪潮。文化机构纷纷“下海”创新服务,致力于丰富观众的消费体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虚拟曾侯乙编钟”,使得观众能够以手代槌,敲响距今两千余年的古乐器,聆听来自曾侯乙编钟的穿越时空的“华夏正音”。故宫博物院推出“粉彩鹭莲盘”,观众进入展厅时,可以看到鹭鸶展翅飞翔落入“瓷盘”之中,盘中莲花随之摇曳绽放。故宫博物院还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在视觉盛宴的基础上融入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打造“梦中上河”,让观众化身画中人,在画中感受宋朝汴京城的众生百态。总之,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馆藏文物的传播形态,凭借立体化、互动式的展览形式和精细的展品细节,可以让观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馆藏文物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馆藏文物数字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何种效果(with what effect)”,文章從传播者、接收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能五个方面进行创新路径的探索,并依据时代要求重构文化传播模式。
传播者:“去中心化”,吸引大众参与
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平台打通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通路,内容创作与传播门槛降低,加之社交媒体具有“共时性”,人人都得以有机会成为内容创造者。这打破了媒体机构主导内容生产的传统模式,文化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文化机构可以通过监控把握舆情、开展公众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专业培训等措施调动大众参与文化传播的积极性。由于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故进行创作时在内容侧重、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馆藏文物的价值得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探析,并带动相关文化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吸引了更多受众加入内容创作行列,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接收者:拓宽受众边界,推动文化“出海”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文化全球化伴随经济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推动了世界文化格局的重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想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就要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馆藏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数字化传播意味着要不断推动馆藏文物的跨文化传播、跨地域共享,拓宽受众边界,扩大文化覆盖面,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版图。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语境和价值取向,因地制宜地制定文化传播方式。同时,坚决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传播内容: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个性化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加之全球化进程加剧,馆藏文物数字化传播的受众逐渐被分化。新时代,如何转变馆藏文物的诠释形态,以更好地应对新的受众结构,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是馆藏文物数字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转变传播者本位理念,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内容始终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素。互联网时代,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取代传统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在此背景下,内容创作要坚持人民性,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让需求决定供给,从而制作出有温度、有力量、与受众价值取向一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其次,要利用算法决策,提升精准创作能力和智能创作水平。算法决策就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收集受众数据,通过一系列算法整理出不同受众的需求与偏好。传播主体可以依据算法采集的信息,有效结合当下社会背景与自身对文物故事的深层次理解,借助各类科技手段与艺术功底创作出能引发目标受众共鸣的作品。最后,要丰富馆藏文物的展示形态,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数字传播时代,传播对象的展示形态纷繁复杂,馆藏文物的展示形态由真实的典籍、画作、瓷器、雕塑等传统形态转变为数字化虚拟仿真形态。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传播对象多样的形态选择,有利于传播者精准满足受众需求。这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文物的内涵特征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偏好,从传播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探索最为有效的展示形态,构建一套馆藏文物数字化传播展示形态体系。
传播媒介:打破媒体壁垒,深入互动协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新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用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传播需要把握时代红利与科技机遇。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交媒体主阵地,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优势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群众基础优势,构建细节化展示、多分众覆盖、立体化传播的融媒体体系,多角度挖掘文物历史价值,以增强馆藏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传播媒介平台化趋势,形成馆藏文物数字资源数据库,推动不同传播平台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通过提供多种触达渠道为覆盖不同领域的目标受众奠定基础,并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传播的精准性与灵活性。
传播效能:让文物活起来,实现“脱域”融合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感知得以延伸拓展,传播领域发生了“脱域”式融合的根本变革。脱域融合是由时空分离引起的,是指突破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束缚,实现异步传输与虚实结合一体化的传播新模式。在“脱域”语境下,提升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传播效能需要从多感官刺激入手,持续推进传播时空无界化和消费场景沉浸化,强调传播效果。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传播需要在视觉上利用VR技术、3D技术等,立体、动态地呈现原本平面、静态的信息;在听觉上引入语音导航、模拟音效等,变二维情景为三维实景;在触觉上增加受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使受众不再只能隔着展柜远距离观赏文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感知让文物“活起来”,推动受众从馆藏文物的实地参观者向文化价值虚拟体验者转变,使其通过切身体验深入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蕴含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强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馆藏文物的转型发展和创新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国家政策为风向标,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利用新兴技术创新馆藏文物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内容的制作质量,提升傳播效能,拓宽传播覆盖范围,活化文物典藏,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