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域下北京皮影戏的传承

2024-06-12 13:53:12方静
艺术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非遗

摘 要:北京皮影戏,作为一种独具雅致韵味的传统民间艺术,拥有可深入剖析的多元且深邃的精神内涵和起源根据。本研究将聚焦于传统非遗保护视角下北京皮影戏丰富的研究态势,以发掘北京皮影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深远意义,探讨北京皮影戏传承下的雅俗之辨,诠释北京皮影戏本真的美学内涵,将非遗保护与皮影活态化传承相融合,旨在挖掘北京皮影戏在创新传承形式与协同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北京皮影;“非遗”;传统民间艺术;雅俗之辨;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3

自2008年6月7日,北京皮影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准,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IV-91),历今十六个寒暑。在政府引导及社会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实践成果丰硕,赢得了国内外友人的诸多关注及著名博物馆珍藏推广,对我国戏曲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年度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也与时俱进,贴合时代需求,确定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皮影艺术无疑也是我国的文物之一,它同样需要适应新时代审美的变革,进行表达方式创新,传播媒介拓展,让活态非遗继续鲜活下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性重要课题。

北京皮影戏虽不是最早进入大家视野的,但京城历代的皮影先辈们共同演绎的诸多寓言、神话及武打剧目深入人心,让皮影焕发了诸多生命力,皮影艺术为北京文艺舞台注入了浓厚的古都韵味,皮影是傀儡艺术的代表,受制于他人或组织,北京皮影造型借助傀儡艺术这种固定表现形式,在时代更替中也逐渐亲民化,这种表演性的造型艺术一直存在于傀儡的概念中。

然而,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走下坡路”的困境,受时代变迁的冲击,北京皮影戏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出现断层下滑、剧目老套且局限,缺乏创新、民间商演频次降低等诸多问题涌现出来,也由于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当代人视觉审美变化与之冲突,都对北京皮影艺术的生存及活态化传承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想要皮影艺术重新活跃在大众视野中或者说成为年轻一代的普遍消遣方式显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北京皮影戏目前这些状况,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这一新的艺术媒介。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强调,我们要传承并发扬先辈留下的皮影技艺,同时作为新时代的皮影传承人,要拓宽思路,突破皮影技艺的局限,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皮影戏相结合,探索皮影发展的新路径,以延续非遗皮影的“京彩”。

当今社会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为非遗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启迪。北京皮影戏是利用表演性的艺术形式向社会公众传达京城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对此非遗艺术进行活化前,艺术情感化认同将会在活化皮影戏文创中注入强大推力。总结受到欢迎并流传颇广的文创产品的特性,准确且有效利用北京皮影戏的精神性格调,根据受众审美心理,把它从大众性设计中脱离开来,用非遗文物元素作为创作灵感,融入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表达古都文化特征,以获得高品质的视觉落实,打造的高附加值产品,愉悦地向消费者传达新信息,力图使之适应新一代人的生活。

一、北京皮影戏传承下的雅俗之辨

北京的皮影戏源于甘肃兰州、河北沧州和滦州,形成了东、西两个分支流派。尽管两派具有相同的根源,但艺术风格截然不同。在风格方面,北京东派皮影在剧目、造型、表演和唱腔等方面,均保留了原始“乐亭影”的大量艺术特征。侧重于乡村的质朴风情,即为“俗”,即通俗。平民化,并未从大众设计中脱离出来,东派皮影的假人配假嗓这种极具地方风格的表演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点。西派皮影在吸收了京剧和昆曲等戏曲的熏陶后,进行了自我革新,打开了创新思路,更加迎合所在地域受众的审美偏好,逐渐成为当地人普遍接受的高雅艺术。北京皮影戏呈现出特有的都市风貌,强调精致,追求表现力变化,以及注重立体感呈现等特征也让它雅韵十足。这样的优势也使得北京皮影戏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雅”的内涵。高小康的精英文化观念进一步印证了北京民间艺术的昌盛[1]。

之后,北京西派的皮影占据了主流地位,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派皮影的演出环境和舞台要求并无严格限制,道具形式随意,草板纸、化学板片、塑料板,甚至较厚的白色纸张都可以作为皮子的替代品来制作影人,这种节约成本的方式让北京西派皮影民间商演次数频增。另一方面,北京作为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多元民族共居的环境赋予了其融合性和互补性,在千百年的历史积累中为非遗传承助力。北京西派皮影之所以能在后期成为主流,既得益于其灵活的演出形式和低成本的优势,也与京城的文化底蕴和精英文化观念的推动密切相关。

北京皮影戏这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经历了数代皮影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和精雕细琢,其演绎技巧和艺术手段日臻成熟。这种传统艺术在电影发明和美术片发展的进程中,也发挥了先驱性的作用,为高雅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皮影艺术逐渐传播至海外,并备受高度赞誉。18世纪时,法国神父居·阿罗得将中国皮影戏引入欧洲,德国文豪歌德亦成为该艺术的狂热爱好者,并亲自主持过两次皮影戏演出,因此,“良好的视觉体验”也被认为是皮影美学的精髓,与皮影艺术的雅是相通的。

无数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常常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落实从皮影本身的“形”到演出传达的“意”。他们随心所欲地融入自己的极大的主观想象,将演绎的北京皮影戏剧目展现其形式上的完美、风格上的典雅。北京皮影戏呈现出的大多是感性的东西,雅得贴切自然,更加紧密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其愉悦形式值得我们从中探寻别样的意境,深切体会非遗的魅力。

二、北京皮影戏的美学内涵

(一)动态流线美

北京皮影戏表演时不只是幕布后面的艺人操纵,也搭配戏腔等多元的表演形式共同演绎,皮影本身的静与艺人操控的动这种动静结合的形式使故事角色表达更加戏剧、趣味、活化。每个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表现静态,呈现美感,受有限的颜色和整块牛皮材料质感的作用,各种影响因素如结构、形体、黑白、线面等差异并置,共同形成了一种动态变化的效果,皮影人物的静态造型通过丰富的色彩搭配,呈现出极具夸张性的动态表演风格。在线条造型的塑造方面,采用圆润且富有力量的方式展现,营造出优美流畅的审美观感,从而活跃视觉感官,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和别样的感受。北京皮影戏“京八本”中的《白蛇传》神话故事中创新和想象力在流线型设计中得以体现运用,剧中角色的有机形态所塑造的延伸线条、流畅旋律及动感美感都表现出北京皮影造型的流线美,作品中每个皮影人物的组合应用叠加效果、秩序性都更为人所接受,让人共情,让故事情节灵活表達的同时,结构更加牢固,层次间作用更明显,动态视觉美感也符合新时代对创新设计形式的要求。视觉上的动态和韵律冲击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情感共鸣[2]。

(二)本真的自然美

原汁原味的事物展现了古都皮影艺术的本源之美。北京皮影戏采用比较厚实的牛皮制作,从自然中就地取材,融现实世界于一体,又在自然中焕发全新生机,北京皮影的本然状态,没有添加任何刻意的装饰、雕琢,呈现自然形态,是自然且率真的美,庄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北京皮影艺术作品中也得以显现。这种融通人与自然的理念,体现为人类并非单纯地依附于自然,而是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情感,深植于自然万物中。这种情感化认同内在的一体化过程,反映了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客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人类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归属的文化需求。皮影造型中材质的肌理也有独特的美。牛皮表面本身带有肌理,肌理又是更加符合皮影自然美的一个现实状态表现,皮影艺术中的头冠装束的肌理等视觉元素,也旨在展现当代东方美学写意思想。艺术家通过细腻写实的人物造型肌理图案,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演出时的生动形象更能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仁爱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北京皮影戏中,有大量倡导和谐和仁爱的题材,热衷表现自然中人们朴实的生存关系,它也很符合世界自然本真的特点。

(三)精雕细琢之美

中国的匠人精神自古传唱至今,皮影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熟练的手上功夫,在制作中,每一刀雕刻线都极具讲究,每条线都有明显的虚实区分,雕刻精细的技艺展示其细节独特之美。人物造型镂空的刻画表现,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刻画,夸张诙谐地把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再加上幕布和光照的作用,视觉效果极佳。比如制作孙悟空这样一个完整的北京皮影戏人物造型,就需经过八道繁复工艺,从原料选择到形象成型,其制作流程极为复杂[3]。选择合适的皮料、对皮料进行加工处理、绘制设计图稿、转移图案、镂刻造型、涂抹色彩、整理平整、最后组装粘接,每个环节都需要艺人用他们磨出老茧的双手精心制作,雕刻出的每一个线条都刚柔并济,虚实相生,让这种手工制作的皮影造型也显得更有人情味和乡土气息,这也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艺术感受,进而营造出“情意在刀尖”的艺术境界。艺术家运用不同的审美态度对作品进行深度精雕细琢,不断思考,最后确定的成稿上主观的符号、图式以及色彩的运用成为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另一种寄托。这种寄托还能够带动视觉动感,使心理活动更加活跃,赋予作品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三、北京皮影戏的活态化传承

北京皮影戏文化传承中,各种文创产业的新兴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积极能动回应。这种行动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和关切。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共情力的表演形式,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在当今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北京皮影戏作为一种创作过程既耗时又费力的手工技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因此,对传承人的培养至关重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传承人的存在有效保证了皮影戏表演艺术的生命力。非遗作为皮影艺术的生命体,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高等院校应该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的优势,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传承人培养工作。从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出发,在经济方面,应致力于为北京皮影戏研究和宣传的传承人与剧团提供精神及物质资助,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延续皮影生命刻不容缓。

文创博物馆的建设正成为当前文创产品开发的热点话题。众多APP在无形中占据了网民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线上数字展览博物馆可以作为传播和传承北京皮影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北京皮影戏历史发展进行全面、准确的数据整理,并以文字、电子和实物动态的形式,全面呈现人物故事给观众,将历史文物与当代生活、时尚元素相融合,将是打造动态展示的关键,有利于激活皮影文化传承的传播媒介,更贴切地向公众传达北京皮影戏博物馆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积极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这将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4]。

从文创角度来看,以“北京皮影戏”最具特色的人物造型或历史故事为素材进行非遗文创品牌的原型构建,可能成为京都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缩影与展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传承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活态化传承形式有助于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新的模式,从而提升文化资源向旅游商品转化的能力。在文创中采用插画、海报、装饰画、IP形象设计等表现方式,利用不同的色彩搭配、独特的造型、有内涵的意境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文创品牌的定位及形象,减少了沟通交流障碍,更深层体会体现品牌文化特征的不可替代性。在文创品牌中融入非遗项目中的故事也是文创活态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设计师迈克尔布鲁特曾说过:“马西莫维格纳利教我表现品牌特征的一件事就是你如果能找到一样有历史的东西,事情往往就简单多了,因为它对人们的想象力可能还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活态文创形式为民间艺术家提供了传授技艺的平台媒介,为设计师打开了表达创意的窗口,可以让非遗传承者在文创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图1为笔者针对北京皮影戏所做的文创产品。

图1 图片来源:方静-雅俗怀古

文创作品以北京皮影戏中的人物作为素材,通过强高低饱和色反差运用,凸显视觉差异。高饱和的背景与低饱和的文字与主体元素运用,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凸显视觉中心元素,文字结合画面整体复古却又突出强反差色风格。笔者创作的文创产品具有审美和传承价值,也能展现北京皮影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高小康.从记忆到诗意:走向美学的非遗[J].文学评论,2021(02):158-164.

[2]芮琼.产业化激发非遗“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9(30):134-135.

[3]黄小芳.基于传统皮影特征的个性化皮影人物造型研究[J].装饰,2019(02):140-141.

[4]季中揚.从价值阐释到文化批评:非遗美学的研究进路[J].民族艺术,2023(04):20-28.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非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 17:58:00
况氏武术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40:02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5:14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3:17:0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