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
摘 要:为促进旋律的传承与创新,本文结合经典声乐作品,探讨了旋律的传承与创新问题,阐述声乐作品中旋律的重要意义,总结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并且结合杜鸣心等艺术家声乐作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创新创作声乐作品的有效策略。本文提出,在艺术创新创作中,应积极进行个性化表达,开展跨界式融合和多领域艺术借鉴,在艺术创新发展中兼顧传承与创新,使声乐艺术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声乐艺术;旋律;艺术传承;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03
音乐创作应面向大众,朴素的美学理念有利于使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旋律是声乐作品吸引听众的第一要素,可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在声乐作品创作中,旋律具有灵魂地位。声乐艺术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旋律表现形式,直抵人心,引起听众的感知与共鸣。
一、旋律在声乐作品的重要性
旋律是声乐艺术形式整体性的基础,主要作用是有机融合音乐基本要素,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利用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增强声乐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在不同乐曲和音乐阶段中,旋律中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其中节奏、节拍、调式、音高、音色等均为重要元素。旋律帮助听众体会声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带动听众情绪,是声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声乐作品的主要特点
(一)丰富的表现形式
声乐作品具有多变的曲风和艺术风格。声乐作品包括流行乐、古典乐和爵士乐等多种曲风,在演绎作品时要求演唱者根据曲风采用合理的技巧进行艺术化表达,根据音乐形式完善演唱过程。声乐作品具有创新性与艺术性,作品强调个性化表达和艺术化创新,通过音乐元素变化、创作巧思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可赋予声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力,增强歌曲艺术魅力,突出作品的特色化特点。
《清流》由贺绿创作,表达了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的思想内涵。《清流》采用单乐段结构,主要分为三个乐句部分,采用四四拍、舒缓的曲调发展节奏,节拍规律为“强—弱—次强—弱”。《清流》旋律简洁优美动听,表演难度较低,通篇采用比较平稳的旋律,并无显著的跳动,节奏舒缓优美,具有自然、松弛、流畅的风格。该作品旋律与歌词和谐统一,采用简洁、纯净的创作理念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借景抒情,叮嘱听众珍惜时光。在《牧童短笛》中,演奏者则采用加花变奏手法,旋律活泼灵动[1]。在《森吉德玛》中,演奏者则是采用稳定的旋律和变幻的速度营造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作者的作品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具体创作时应结合作品实际需要合理选择表现形式,进行多元化艺术表达。
(二)充沛的情感表达
声乐作品中,歌词、旋律均为思想情感的艺术载体,通过不同的旋律可传递不同的情感色彩,表达丰富的情绪,进而感染听众。在表演时表演者利用声乐演唱技巧,合理处理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引起听众共鸣。在演绎时,表演者根据旋律调整气息和音准,技巧化表达作品的核心思想,突出艺术主题。
例如,在《塞外村女》作品中,聂耳通过悦耳的旋律、抒情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民谣结构设计歌词,同时以传统六声调式为基础设计旋律,通过紧拉慢唱的艺术表达形式唱词,塑造了温婉深情的塞外村女形象,旋律凄婉但不娇弱,充满力量感和生活气息[2]。
(三)深厚的文化内涵
声乐作品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是旋律与歌词的有机融合。在作品中,不仅歌词具有诗意和文学性,同时对旋律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而形成特殊的意境,塑造艺术形象,传达故事与思想内涵,对听众进行审美熏陶和艺术教化。在旋律创作中,旋律应与歌词和谐统一,完美融合,体现声乐艺术的整体性,提升作品的文化意蕴。
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应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将音乐文化内涵凝聚为经典艺术形象,或活泼或沉静,或激昂或悲怆,或喜气洋洋或沉痛悲壮,基于音乐主题塑造鲜明形象有利于加深听众印象,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促进声乐作品进一步传播,持续扩大感染力,更广泛地服务于大众。
三、声乐作品创新创作策略
(一)个性化表达,体现个性化风格
旋律创作中,应使其和谐统一,同时充满丰富变化,使之朗朗上口。例如,在歌曲中采用带单二段再现曲式(AABA)结构时,与唐诗绝句“起承转合”的艺术布局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类旋律创作中,即设计为四拍子行进式节拍,分为二八、十六分等节奏音型,营造积极昂扬的情感氛围,表达正面的情绪。在该类创作中,可采用弱起设计,后续进行上行四度跳进,以及连续上行模进音型,通过此种方式奠定核心基调,然后以主调属和弦终结。一、二乐句采用重复或者近似的旋律,达到承上启下的艺术效果,句尾以主调主和弦完结,发挥收拢终止的作用,同时可铺垫后续乐曲转换变化。第二乐段起始部位进行情绪转换,通过四分、八分音符舒缓乐曲氛围,由张转弛,合理利用小节旋律下调趋势,然后同样采用小旋律上行调节,形成小节间的小对比。在听众情绪放松之时,再次回归主题,调动听众情绪,恢复紧张激动的氛围。通过上述旋律变化展现情感张弛和起伏变化,通过丰富的节奏变化塑造跌宕起伏的情感和情绪变化,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力量感。
《Libiamone'lieticalici》是《茶花女》的选段,主要描写了男女主角宴饮祝酒的场景,男女主通过歌声与祝酒词互通心意。歌曲第二段通过男女对唱表达年轻男女的爱情。乐曲末尾为合唱部分,主要是营造热烈的氛围。该曲目采用单二部曲式,利用分节歌的艺术形式营造轻快节奏,情感色彩明亮,同时全曲贯穿六度大跳旋律,塑造了主角热烈的情感追求,旋律洋溢着青春活力。声乐旋律艺术表达具有灵活性,即使是同样的旋律,在演唱时采用不同的艺术方法,也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殷秀梅、戴玉强版的《Libiamone'lieticalici》情感充沛热情,富有感染力;刘大成版雅俗共赏,兼顾大众审美与小众艺术趣味;戴玉强、廖昌永演绎的《Libiamone'lieticalici》则是呈现沉稳、高亢的艺术风格,无显著辞调起伏。
该作品背景故事是悲剧结局,先扬后抑,开场热闹欢乐,结尾惨烈悲伤,前后情感色彩对比鲜明。《Libiamone'lieticalici》部分采用轻快的旋律,节奏形式采用八三系列节奏,通过旋律渲染欢悦的氛围。该曲目主要采用分节歌形式,分设三节。第一、二节是采用单二部再现曲式结构为降B大调非方整型乐段,“领唱—合唱”融合。第三节对将单二部曲式进行结构扩充,形成单三部曲式结构,合唱下屬调降E大调,茶花女、阿尔弗莱德对唱部分采用主调,领唱、合唱彼此呼应,终结于主调,形成完满的终止式结尾,构建热烈、欢快的艺术氛围。
歌曲旋律可带动听众的情感、情绪,同时服务于歌词,表演者应根据歌词情感情绪变化改变旋律。《Libiamone'lieticalici》具有明亮欢快的旋律和节奏,八三系列节奏突出主人公愉悦的心情,在结构中使用众多跳音,通过气息调节呈现舞动的韵律感。层次化设计跳音、连奏,烘托欢乐的舞会氛围。在掌握歌曲旋律时,应结合不同的语言节奏和发音特点技巧性处理,从而表达流畅的情感。
《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是以《Libiamone'lieticalici》为基础创作的歌曲,作曲家赵元任在创作中融合中国音乐语汇与19世纪德奥音乐艺术理念,在设计旋律时巧妙结合中国语言、语音与歌曲音调,个性化融合歌词与节奏,同时在作品中融合五声调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使用中国风味和声,是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对后续声乐旋律创作具有启发作用[3]。
在设计旋律时,应注重个性化情感表达,增强歌曲生机。声乐演绎时,不仅需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且应融合表演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旋律设计中,应始终围绕明确的主题,指导表演者围绕主题进行再创作,从而保证作品主题色彩被完整、准确表达和再现,实现作品的创作预期。
例如,陆在易对《清流》进行改编再创作,重新编配钢琴伴奏,对部分节奏进行延长处理,改编后曲尾感情色彩更加饱满含蓄且意蕴悠长,丰富了《清流》的情感色彩,充满其陆式风格。经过旋律创新设计,作品旋律更加优美、情感更加真挚,以婉转流畅的旋律配合平实的歌词,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
(二)多领域借鉴,尝试跨界式融合
跨界式融合、多领域借鉴对于艺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可拓宽艺术思路。在声乐艺术传承与创新中,比较常见的跨领域借鉴方式是从说唱音乐、传统戏曲中获取艺术灵感,多层次融合其他领域艺术元素。在创作中,结合生活经历和对其他艺术作品的感悟,投射于艺术创作中,丰富旋律构思,推动曲式发展。多样化融合音乐语言,或质朴或轻灵,激发听众的艺术想象力,触动听众心灵,引起情感共鸣,实现艺术升华。
在创作中,创作者应具有超越自我的意识,持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领域,拓宽艺术视野。艺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创作中也应积极取材于生活。例如,《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即取材于民众生活,体现了创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歌曲脍炙人口,同时体现了作曲家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音乐创作是对作者精神层次的体现,乐观的精神有利于呈现光明、美好的艺术风格。
跨界融合创作中,要求创作者涉足多个领域,了解不同的艺术类别、流派、技巧,借鉴多种表现形式。在声乐作品创作中,应积极传承戏曲、原生态音乐和民乐,融合美声、电音等艺术形式,丰富音色与旋律,提高作品艺术感染力,从而适应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
(三)创新式传承,传承与创新并重
融合民族化元素是兼顾创新与传承的有效方式。在创作中,为突出作品的民族性,应积极汲取民间声乐作品的艺术养分,积极融合民间曲调和旋律。在声乐艺术研究中,应深入研究地区民乐,从广泛的民乐作品中提炼精髓,总结民间音调核心特点,在创作中合理融入该类特色元素,丰富作品旋律的民族韵味。
旋律可有机结合节奏、节拍、音色和力度等元素,帮助听众理解音乐作品,体现音乐创作的意义。在创作中,一方面应深化音乐主题,另一方面应提高旋律创作技巧。流畅动听且具有浓郁民风的作品可更有效地吸引听众,激发听众的情绪。在艺术传承和发展中,应积极融合民族元素创作旋律,通过民族化旋律突出作品民族风格。
例如,杜鸣心的作品特点是旋律优美,有“旋律大师”的美誉。其个人特点是曲式结构以“大道至简”为核心,和声形式丰富,具有绮丽的色彩,不仅极具个人特色,而且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快乐的女战士》13—20小节中充分借鉴彝族民间音调,通过活泼、激昂的主旋律塑造女战士生动的艺术形象。
《红色娘子军》旋律融合海南民乐特色,融合《海南岛渔歌》与《五指山歌》等,以及黄准作曲《娘子军连歌》元素,形成特殊主题旋律,时代特色鲜明,艺术形象性格突出,而且民族神韵浓郁[4]。《万泉河水清又清》是基于海南渔歌创作的艺术作品,旋律特点是婉转清丽,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风格清新隽永,悦耳动听,体现军民鱼水情,温馨和谐、热情洋溢,感人至深。《娘子军连歌》同样融合海南民乐特点,形成深沉但不悲怆的歌曲旋律,开端采用商调展开,中段转为徵调式旋律,营造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通过此种艺术处理,乐句简短但不平淡,洋溢着奋发向上的激情。通过丰富的旋律变化,展现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的情感,较易引起观众共鸣。
在传承式创新中,应兼容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积极探索新型艺术表达形式。在旋律设计中,应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创作技法,坚持结构严谨、思想积极、意蕴深刻、形式丰富与风格鲜明的创作理念,积极创作中国的、民族的、世界的艺术作品,展现华夏气韵,同时注意融合声乐演绎技巧,进行统一化构思和逻辑性变化,巧妙处理声乐作品的戏剧性、抒情性元素,提高声乐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旋律应服务于声乐作品主题,围绕艺术核心变化,应富有力度和活力,具有起伏变化、张弛有度的特点。创作者应合理利用重复技法奠定整体风格,明确核心情绪色彩,应基于统一的创作构思,营造具有诗意的音乐意境[4]。基于高远的立意和乐思,有利于营造起伏跌宕、推涌不竭的气势。创新传承创作中,创作者应兼具独创性、民族性,积极推动声乐艺术发展。
四、结束语
旋律是声乐作品的关键要素。声乐作品表现形式丰富,情感充沛,兼具深刻的文化内核,为促进声乐艺术发展,应积极传承和创新发展声乐旋律,通过借鉴、传承创新和个性化表达,丰富艺术形式,增强声乐思想和情感层面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王莎莎,胡榕,杨莉莉.探析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性——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例[J].戏剧之家,2022(05):94-95.
[2]宋华健.抒情类抗战歌曲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以《塞外村女》、《清流》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24.
[3]张孜乐.从《茶花女中的饮酒歌》与《杯底不可饲金鱼》中探寻两岸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J].歌唱艺术,2023(01):34-44.
[4]胡艺芳.经典剧目的继承与创新——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评析[J].人民音乐,2019(0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