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菲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进而推动了心理咨询需求市场的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情绪和压力对个人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倾向于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自我认知的困惑、情感婚姻的矛盾、社交障碍等实际挑战。然而,一个普遍存在的担忧也随之浮现: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消费者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费用,还时常担心被骗,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一边花着高价钱,一边担心被骗钱,一边陷入自我怀疑”,正在成为心理咨询消费者一个普遍的心结。
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理应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然而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尚未设定明确的准入标准。湖北省国泰心理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杜洺君在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现在心理咨询行业线上线下都发展快速,市场需求量巨大,但对应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标准滞后,人们的选择成本被迫增加,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和‘药到病除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者。”
自2017年人社部废除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后,至今尚未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统一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方圆》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情况是,旧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仍然有效,新的资格证书不再颁发,市面上流通的资格证大多數是民间机构颁发的。
在某在线购物平台上,记者发现多家制售假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的卖家。他们自称可制作2017年之前由人社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价格低廉,每本仅售200余元,而且24小时可以邮寄出证。
除此之外,当记者在网上搜索“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时,满屏皆是心理咨询师的报名和培训广告,尤其广告经常声称:“人社部取消了资格证之后,我们行业将更标准更规范。”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对于这样一个能治愈人们心灵,甚至能产生深远影响的职业,如果没有官方的准入门槛和明确的衡量标准,那么行业的规范性显然是不足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网络机构以极短的时间承诺快速获得证书,如“两个月拿证,包教包会,最快一个月拿证”,或者“7天内,帮助完成官方课程学习”。这些所谓的“证书”背后的发证机构资质如何、证书的含金量如何,都值得深思。
在专家看来,这种宣传正是迎合了大众追求速成和短期回报的浮躁心态。杜洺君强调,一个真正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系统学习,才能具备基本的从业能力。那些声称“1个月速成”“7天内完成”的培训,往往只能吸引那些急于求成、对行业了解不深的人。最终,这些“快速学习者”所服务的客户,往往只能成为他们练手的对象,而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咨询帮助,更不用说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了。
“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他们可能只是短暂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接受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出口。”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介绍,“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人员需求很大,未来这个职业非常有前景,但是有效供给非常少,真正有专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也非常少。并且,这个行业存在很多乱象,比如有些心理咨询会和算命、占卜、塔罗牌、星座挂钩,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三五天就能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为什么心理咨询师的水平如此良莠不齐?
杜洺君分析指出,当前心理咨询师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这些心理咨询师在基础理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以某高校心理学硕士项目为例。该项目涵盖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10余门核心课程,而市面上的资格证培训却往往忽视这些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这种培训模式导致心理咨询师在实践中往往倾向于将心理学与玄学相结合,热衷于尝试各种未经科学实验验证的新疗法,并将其应用于客户身上,这无疑增加了风险。
另一方面,这些心理咨询师在受训时间和实习经验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高校的心理学硕士项目通常需要3年的受训时间,其中包括约500小时的课程学习和1000小时的实习实践。相比之下,市面上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培训往往以选择题正确率作为上岗的唯一标准,这导致了这些心理咨询师在专业胜任力方面的明显欠缺。
“我知道有些机构培训出来的咨询师,他们的学习时间甚至只有半年就敢上岗。”杜洺君说,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素养问题,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接受《方圆》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除了行业准入标准的不规范,心理咨询行业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如高昂的咨询费用、咨询质量令人担忧、相关工作者的伦理培训不足以及专业胜任力有待提高等。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心理咨询的价格不菲,“甚至更像一个奢侈消费”。市场化机构每小时的收费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如果按照整个疗程来计费,每个疗程的收费更是高达上万元。
记者曾亲身体验过在业内颇有声誉的心理咨询小程序上挑选心理咨询师的过程。该程序挑选了超过100位心理咨询师,并依据服务时限、服务星级、是否在线、咨询特点和咨询优势进行分类。记者最终选择了一位在线且拥有5年咨询经验的专家。但刚一交流,咨询师便明确表示其咨询费用为每小时500元,询问记者是否接受,并随即提出开启视频交流。当记者询问其是否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时,对方肯定地回应,并解释平台已经对所有咨询师进行了严格的资质审核。然而,在交流过程中,咨询师却偏离了主题,聊起了与咨询无关的话题。在记者多次请求回归正题后,咨询师竟表示记者的主要问题并非心理层面,而是缺乏耐心,并进而询问了记者的星座和血型。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记者感到这次咨询毫无收获,原本就有些崩溃的情绪更加无助和失望。这不禁让人深思:心理咨询师的真正使命是为了来访者的福祉和心理健康,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窥探他人的隐私呢?
事实上,记者的經历并非个例。许多有过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反映,在面对咨询师时,他们常常得到一些模式化的评价,如“心眼太小”“太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等。这些评价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问题,但过于笼统和打压式的评价方式往往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除此之外,还有咨询师会采取“隔空诊病”的方式对待前去咨询的人。据B站一位UP主爆料,她因刚失恋,情绪有些失控,就被咨询师劝说去医院治疗抑郁症。后来这位UP主才得知,在缺乏准确评估的情况下,该咨询师就轻率地进行了价值干预,给来访者下了诊断,这已经违反了精神卫生法。
这种打压式的对话和随意的病情评价,不仅让咨询师自以为很专业、占据高位,而且对重金求咨询的客户来说,又有何公平可言呢?这些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胜任力不足,导致客户的试错成本提高,甚至随时可能产生“致郁”风险。这不但背离了客户一开始寻求疗愈的初衷,而且给客户造成了二次伤害。
更为危险的是,心理咨询师能对他人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他们具备在不受法律制裁的情况下,悄然改变一个人的能力,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行业中因虚假宣传而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广东省公安厅曾披露了一个典型案例。广东省佛山市某心理咨询公司,虽然名为“心理咨询”,实则从事“有害培训”。该公司声称能为“身体疾病、不孕不育、家庭矛盾等问题提供心理咨询”,靠着骗取大量受害学员的资金投入,迅速扩张,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57家分中心,非法敛财高达6300多万元。
在这起非法经营案件的背后,被告人以心理咨询公司为掩饰,利用“心理咨询”和“唯识深层沟通”等概念迷惑受害者。该公司推崇一套名为“唯识深层沟通”的境外邪教理论,声称通过沟通可以治疗疾病、解决生活难题。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欺骗,更是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严重玷污。警方调查发现,受害者多是一批被工作、感情、婚姻、亲子关系困扰,缺乏沟通渠道的中年妇女。
对于需要帮助的消费者,求助心理咨询已经很难,打着“心理咨询”旗号招摇撞骗的案例,却还不止一起。以一起涉及情感挽回机构的案例为例,女孩李雨在与相恋4年的男友分手后,急于挽回这段感情。通过网络,她联系上了一家声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公司。在与对方通过微信和电话沟通后,她感到复合的可能性似乎很大。因此,李雨与该心理咨询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4.4万元的服务合同。
然而,仅过了十几天,李雨便被所谓的“心理老师”劝说放弃并寻找新的伴侣。这与她所期望的结果相去甚远,她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因为该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与她的预期完全不符。
李雨对此表示不满,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对此,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收过不少关于心理咨询公司的投诉。他们希望消费者理性看待,切勿盲从“心理老师”所谓的承诺。对方还表示,若介入调解之后,一方不满意,可以选择走司法途径解决纠纷。
乔志宏表示:“被一些求助者视作‘救命稻草的心理咨询,不能成为一些机构和人员的‘赚钱工具,更不要说打着心理咨询的幌子,去从事涉及非法经营、招摇撞骗等罪名的犯罪活动。”
记者在与多位专家交流后得知,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选择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保持警惕,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关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的详细信息。同时,从国家层面来看,相关部门应肩负起监管职责,以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心理健康。例如,通过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化的诊疗流程、明确具体的收费标准,提高从业门槛,规范从业行为,并对违法违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采取严厉措施,对以心理咨询为名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坚决打击和惩处。
不过,心理咨询行业并非全是乱象。一位有4年心理咨询经历的朋友分享道:“心理咨询其实是给你提供一个拐杖,让你可以更好地往前行走。但无论如何你都是要自己往前行走,而不是别人给你一辆车或者推着你走。如果未来我又迷失了,我可能还会再去选择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专家、社会医学专家马承宁告诉《方圆》记者:“心理咨询这项工作的专业度很高,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判断对错,有几条建议可以鉴别咨询师是否专业靠谱。”
第一,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理念是否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的理念是为来访者服务的,还是为他学过的理论服务的,这是很重要的。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非常灵活,他们深谙心理咨询是为来访者做的,而不是给自己做的,在咨询中会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为咨询目标,善于适应来访者,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去做咨询,而有些咨询师却要让来访者努力适应他自己,为自己曾经学过的理论服务,张口闭口概念,甚至把心理学讲得很玄,让来访者不明就里。
“如果来访者理解不了咨询内容,就不能算是在做心理咨询,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照搬书本上的理念是会与实践脱节的。”马承宁解释道。
第二,很多来访者都是带着具体问题来的,好的咨询师不会回避来访者的问题,而是会在收集到充足的资料之后,用来访者听得懂的话来回答来访者的问题。“你来找我做心理咨询,我提供咨询之后,你没有得到任何答案,这不能算是好的咨询。”对于不能回答的问题,咨询师也会直接告诉来访者目前回答不了,阐释原因,但凡遇到的咨询师对于你的问题不直面回复,实质是他回答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第三,和心理咨询师聊完后,来访者能感觉到效果。心理咨询是有目标的,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目标,在不断完成短期目标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效果,最终达成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效果是清晰可见的,来访者每做完一次咨询,都感觉自己在认知信念上、情绪上、行为上、技能上、知识上、关系上等任何一个层面或者多个层面上有所改善,就是有效果的咨询。
“很多心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爆发式产生的,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所以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在做咨询时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就是最终胜利的开始了。”马承宁总结道。
希望有一天,这些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修复内心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