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博短视频纪录片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手段,其通过将历史文物与短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现将以《国宝很有戏》为代表的文博类短视频纪录片作为案例,探索新的文物传播方式,重构短视频叙事方式,从而深挖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立信息传播符号系统,以此增强文物传播的系统性与时代性;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构建、人物的演绎以及仪式的传播,增强受众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开辟全新的历史文化传播路径。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保持民族特性,保护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而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的形式将文物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使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是保护传播文物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以《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国宝很有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传承类节目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既满足了大众对历史文物的审美需求,又以活泼新颖的形式传承了历史文化。《国宝很有戏》是2020年由意外艺术与湖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一档体验类文博短剧节目。该节目的主题是“祖传国宝唤新生”,节目运用舞台剧的表演方式对国宝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了深刻的演绎和表达,同时还邀请了全国知名的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等对国宝进行解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最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制作水平和有趣的传播形式,节目最终实现了“出圈”。在制作水平方面,制作方深挖历史文化故事,并借助各种类型的传播符号,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演绎场景,大大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受众对文博文化的了解;在传播形式上,制作方充分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化信息传播,并通过创新利用传播媒介和传播平台,与受众进行广泛互动,不仅扩大了节目的覆盖人群,还有效地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传播符号:创新符号表达范式,提升历史文物传播的系统性与时代性
传播符号指的是能被感知并揭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对特定传播符号进行分析与使用有助于强化传播内容的内涵,丰富传播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在《国宝很有戏》的制作上,制作方通过大量运用传播符号,引发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运用丰富的语言符号,增强历史文物传播的活泼性
语言符号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传递传播内容,增强传播效果,并被广泛运用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从《国宝很有戏》的摄制过程可以看出,其中运用了大量语言符号,力求清晰地展现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在口语符号系统的使用上,《国宝很有戏》使用了对话式、讲解式、幽默式的口语符号。讲解式的语言表达能够相对平实、完整地介绍文物的基本情况;而拟人化的语言表达大大增强了历史文物传播的活泼性,从而能够通过故事的形式将历史文物传播出去,同时,其中还掺杂了较多的网络语言,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大大提升了历史文物传播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古代铜镜时,制作方对铜镜的两面进行了拟人化处理,通过两者幽默对话的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并且融入了诸如“你到底爱不爱我”等具有较强时代性的语言表达,从而让受众在有趣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了历史文物的深刻内涵。
创新文字符号表达,凸显历史文物传播的时代性
除了口语表达外,文字符号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文字符号在短视频中的运用主要包括配套字幕和画面文字两部分。配套字幕主要是通过旁白的形式对传播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以便受众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故事;画面文字则是对重要的文字进行固定和突出,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国宝很有戏》在对“鼎”进行描述时,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表达和诠释。其通过第一人称演绎的方式,让演员讲述“自己”是如何从一堆青铜原料变成了“鼎”。但这看似无用的鼎却通过铭文记述的方式使多友的后代获得了精神力量,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在文字符号上,节目将大量的铭文作为表达符号,着重展示了铸造鼎的来龙去脉,以及后代对多友这位将军的敬重和爱戴,如此,铭文便超越了其本身的价值,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一个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重视非语言符号系统,拓展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
非语言符号也具有辅助信息传播的作用,一般可以分为静态非语言符号和动态非语言符号两种。在《国宝很有戏》的摄制中,制作方使用了服装、色彩等静态非语言符号,以此还原历史文物的原生态,同时彰显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服装上,制作方力求让表演者的服装与历史文物所处的时代相符合;在色彩运用上,制作方利用冷色调灯光进行铺垫,以表现历史的厚重性;在空间构造上,制作方将虚拟手绘地图等作为故事的补充,以便受众充分理解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此外,制作方还用眼神、手势、表情等动态的非语言符号,完成了对节目的信息传播。例如,在对“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熏炉的扮演演员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将熏炉对主人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扮演者对叹息、停顿、音调高低变化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熏炉蕴含的文化内涵,既流畅自然不显突兀,又将宣传教化融入其中,从而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重构短视频叙事表达,深挖历史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物承载着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深挖历史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唤起大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大众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国宝很有戏》采用情景化的叙事方式,深挖國宝背后的人文内涵,通过活泼新颖的传播方式塑造文化认同。
情景化叙事,增强历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
情景化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说教式的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将人、物和事件放置于同一时空场景中,通过还原历史发展的特定情景的方式让受众感受发生在历史中的真实故事,增强历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国宝很有戏》的制作方大量使用情景化叙事,通过制作虚拟动画等方式,向受众传递了国宝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发了受众的思考,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国宝很有戏》第一期节目中,制作方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九鼎八簋”的故事。在讲述该故事时,节目组以“文物练习生”的趣味传播形式,通过演员生动幽默的表演,还原了“九鼎八簋”事件发生的始末,让受众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与青铜器文化。
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增强其文化认同
《国宝很有戏》在充分认识到文博类节目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传播符号深挖国宝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刻还原历史场景,实现了历史时空与当前时空的有机融合,激发了受众的求知欲,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国宝很有戏》第二季中,在讲解苏东坡时,制作方通过对苏东坡“朋友圈”的分析,指出了苏东坡对交朋友的基本要求,从而让受众在了解苏东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思。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前时代紧密结合的制作方式,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既能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又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故传播效果更佳。
借助新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此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新技术的创新运用,推动历史文化实现了“出圈”。《国宝很有戏》在传播方式上融入了更多的年轻化元素,对枯燥无趣的文物知识进行了创新表达,使得受众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趣味性,从而强化了传播效果。比如,制作方运用大量的现代科技如3D技术、AR技术等,对历史文化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和表达。而在传播层面,制作方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全网传播,选择了更多年轻受众驻扎和使用的平台,从而扩大了受眾范围,增强了节目的社会效果。在互动层面,尤其是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弹幕、一键三连等互动方式大大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受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突破与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凸显历史文物传播的内涵及厚重感,塑造集体记忆
不同于传统的短视频制作,《国宝很有戏》系列短视频的制作方在制作节目时使用了大量的场景符号,构建了系统化的信息传播场景,丰富了历史文化传播内涵。此外,节目制作方还大量使用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物进行现场演绎,通过还原特定历史仪式的方式体现了历史文物传播的厚重感,凸显了历史文物传播的社会价值。正如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的概念一样,人的记忆更多地来自集体。一个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产生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民对历史文化有共同经验和集体记忆。
构建特定信息传播场景,搭建历史文物传播的环境基础和文化基调
《国宝很有戏》通过现场演绎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播,通过构建特定的演绎情景还原历史文物所处时代的真实历史故事。比如,舞台的舞美设计、服装的风格设计以及灯光的布置等都属于场景构建的内容。在第一期讲述湖北省博物馆“九鼎八簋”的故事时,制作方设计了“蟠桃练习生出道大赛”,整个演绎舞台的舞美设计为黑色点缀着银色蟠桃的形状,再加上舞台上飘起的“白色气体”,更是将受众带到了一个“仙气飘飘的世界”中,为整个故事的演绎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此外,制作方选择白色为灯光的基本颜色,以代表纯洁和高尚。在表演者进行舞台表演时,灯光随着表演者的移动不断变换位置,从而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易吸引受众关注,增强演绎效果。
人物演绎多样化,丰富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
人物是故事演绎的灵魂,是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表现特定社会意义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博短视频大都是通过拍摄大量文物的画面进行信息传播。这一方式缺乏创新性,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国宝很有戏》通过人物演绎的方式,用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历史文物的特定文化意义,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引发受众的共鸣,增进受众对历史文物的理解。例如,在制作“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短视频纪录片时,制作方让较为年轻的演员扮演情感博主,通过占卜的方式讲述了卫青和长公主的爱情故事,并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该文物的价值,受到了受众的喜爱。
重视仪式传播,增强受众对历史文物的文化感知
仪式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历史文化意义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物本身就是重要仪式的体现,比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国宝很有戏》的摄制上,制作方运用多样的仪式化符号进行信息传播,通过对历史文物的拟人化处理,强化了受众的文化感知。例如,《国宝很有戏》第三期在进行舞台设计时,制作方将舞台的背景设计为一轮发散银白色月光的满月,满月底下是金黄色的灯笼,灯笼旁边是一棵孤零零的老树。这一独特场景为接下来的故事演绎作了铺垫。在具体的故事讲述上,制作方也还原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祭祀等重要仪式,传递出了历史文物背后的内涵和价值。这种仪式观念的运用更加丰富地展现了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受众对历史文物的文化认知。
新时代背景下,历史文物的传播有助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文博短视频纪录片《国宝很有戏》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故事化演绎的方式,向受众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物,引导受众关注历史、关注传统文化。文博短视频纪录片也成为当前强化受众身份认同、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文化传播和创新传承上,即使短视频纪录片已经是较好的传播方式,然而创新没有止境。要想推动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就要像登山一样不断开阔视野,不断使用现代手段弘扬传统,或用传统手段刻画现实,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方式,讲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
(作者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