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福菊
跨学科实践活动是学科融合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问题时联系不同学科的整体理念的体现.它兼容学科交叉、有利于知识凝练、帮助理性思考,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也是反映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反映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资源是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优良土壤.我们所用的教材,是国家相关部门依照课程标准编写的、能够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也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因此,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精神食粮,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但教科书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范例和素材,以便教师能够以这些范例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活动[1].地方资源的本土性、丰富性、基础性等特点更具生活性,为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所具有的生活性、探究性、思考性、平衡性和开放性特点为地方资源与教材融合提供了平台.基于地方资源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具有探索和开发的巨大课程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教学活动确立了标准.本质上就是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怎么培养人”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难度和挑战性最大的问题.教学活动必须强化“实践意识”,确立实践在各学科培养人才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科实践成为各学科创新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2022版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此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课程标准编制中,跨学科学习在课程内容与课时方面的具体要求为: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4].教材从内容结构到案例分析,从栏目设计到巩固练习,都体现出真实情境的创设和跨学科实践的引导.随着教育教学的素养目标导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之间纵横联系的不断显现,跨学科实践活动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积极推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能力的形成,为未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激发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综上所述,新课程、新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实践、创新的真实经历,强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创设恰当适宜的真实情境,设计驱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完成任务,乐于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学科概念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进而能用科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研究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由此可见,升级版的教学方式“跨学科探究实践”凸显出重要作用.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创新性,有利于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融合性有力地推进了学科融合,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增强课程综合性,促进深度学习,能帮助学生对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拥有的知识是围绕着学科的核心概念、主要问题组织起来的,是从多个角度对概念加以表征的,并能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应用的知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育人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品格与能力的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时代性,有利于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是在真实情境下,结合身边事、实时热点问题、实时社会问题等展开的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相伴而行.优秀的教育是属于时代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是与时俱进的.
跨学科实践活动需要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科技创新离不开跨学科合作研究.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积极围绕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跨学科实践活动这种升级的学习方式更积极,更有效.
地方资源在课程标准、教材范例的指导和引领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资源具有区域特质,是学生生活的熟知环境,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具备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开放性,更易于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其探究欲望.因此,地方资源的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在开展教育教学、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地方资源是教材的重要辅助资源,能促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发展;是多方面资源的整合;能影响、支持、帮助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为校内、校外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和保障;能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资源和平台;能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事实和依据;是创编校本课的重要材料;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究实践的重要资源库;是落实素养的重要土壤,为学生积极创新、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新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不同学段衔接、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具体要求.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的创新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是实现新课程、达到新标准的重要学习活动,对学生发展、培养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更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因此,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身边事物为背景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有利于问题情境的多元化动态建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复杂环境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基于地方资源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科整合和小初高贯通与衔接;有利于促进小组合作能力养成,形成包容、通达、共建、合作的意识共识;有利于充分利用和优化地方资源,推进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后,选择绿色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有利于实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碳达峰碳中和”“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
在资源获取途径方面,可以采用调查、考察、拍图片、拍视频、线上收集、现场采访等途径,还可以通过以上方式的交叉组合获取资源.例如,学习“调查和认识生态系统”一节内容,可以采取近地实地考察、远地看纪录片两条渠道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教学.
在资源运用方面,地方资源主要用于教学辅助资料、创设情境、搭建活动空间、提供探究渠道和创新平台.考虑资源运用的辅助性、创新性、科学性、探究性、融合性、地域性原则,可在活动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支撑学科概念的深度内化和综合性的迁移运用[5].例如:通过整合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借助地方资源设计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系列STEM学习实践活动.
在活动内容方面,以地方资源优势为活动主题.例如: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教育传承的内容为主题,让红色资源通过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发挥更好的政治优势.以挖掘绿色资源,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创新为主题,让绿色资源通过跨学科学习实践进一步发挥宜居宜养的旅游优势.以挖掘冰雪运动娱乐资源,推动冰雪运动为主题,让白色资源通过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冬季冰雪旅游运动优势.
在平台搭建、主题拟定和推广应用方面,要考虑学生学情,坚持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企业资源、公共资源、高校资源、政府资源协同合作的原则.围绕主题设计活动,既要夯实基础,又要提升应用;既要落实学科概念,又要培养核心素养;既要跨学科融合,又要开拓创新;既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应用、方式的迭代升级,又要考虑内容的补充更新、效应的长期稳定.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清水秀宜养宜居.不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而且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物资源,是著名的拥军之城、绿色之城、金色之城(江西贡米)、白色之城(滑雪之乡)、紫色之城(葡萄酒之城)、人参之城.通化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出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指示精神,依托通化市打造“红色之城·康养通化”的城市品牌定位,设计开展基于地方资源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地域优势,挖掘通化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经济,研究有待完善提高的环境问题、生活问题、产品深加工问题、创新产品研发问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推动通化经济快速发展.
围绕五彩通化的革命优良传统、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然资源,指导学生帮助推介家乡、宣传家乡,开展五彩旅游路线的设计宣传活动.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白色旅游、紫色旅游、金色旅游的内容与形式.在地域民俗、地域历史、地域资源、地域文化等方面凸显地方特色.同时,活动过程在同一时空展现多元素的认知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劳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通化的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培养有灵魂、有血性、有智慧、有担当的合格人才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评价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全面的、灵活的、体现人文精神的、促进终身发展的.结合活动过程中资源优势展现的丰富元素,开展传统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的创新评价方法.首先,坚持个性发展与整体提高相结合的评价思想.评价方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结合小组的整体表现对团队协作进行评价,体现探究小组中不可忽视个人作用及集体作用.其次,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培养、习惯形成、意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评价作用,在此过程中还要把握行动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行动力,包括速度、准度、协调性等方面.最后,设置创新评价体系,评价合作创新与独立创新的小组和个人.创新需要个性彰显,更要凸显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乐于合作、甘于奉献,促进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路径,巧妙运用地方特色资源搭建平台,使学生在评价中如沐春风,意气风发积极向上.
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重点的直观感受器.知识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事件的直观现象会反映出规律或问题,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领悟知识、发现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是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效应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由于问题的任务驱使,会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知识的获得和运用自然形成.在此过程中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和解决.跨学科实践活动是创设情境引发创新的催化剂,实践活动的直接性、真实性都有利于真实情境下创设任务,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驱动作用,会引发学生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强大的原动力.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显示概念形成过程、表达交流的显示器.生活就是学习,实践就是应用创新,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概念和规律的具体表现.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提供事实、合作共赢、建立经验的孵化器.通过小组不同形式的探究、考察和调查,能帮助学生学会信息收集与整理的一般方法,提高梳理内容、凝练核心、提出设想、大胆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价值,理解知识的综合运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懂得思辨、批判思维和技术整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凸显的特殊作用.实践活动中通过数学运算的科学设计和基本方法,提高工程设计能力、平面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组装能力,形成严谨求实的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的交流展示环节检验学生作品的实际价值和被接受程度,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探寻、创新;引导学生学会整合信息、完善思考、整体设计;启发学生体会家乡的美好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培养学生为通化的建设贡献力量的家国情怀.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及时反思完善.教师更要挖掘学生深层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表层知识到知识内核;从习得知识到责任担当;从知识内化到社会参与;从探索实践到积极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和提高.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实施,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再度创新.
通过基于地方资源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索不难发现,学生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具有重要意义.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客观实在地观察、分析和思考,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同时,探究实践又是深度学习提高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并依据事实和科学分析做出判断,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有目的、有方法、有条理地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开展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跨学科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活,观察生活现象,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的形成.只有让学生了解科学概念如何得来,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就是生产力,才能使学生产生触及灵魂的发现和思考.因此,要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创设更深刻、更生动的创新课堂,使学生能获取更明确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