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霞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在推进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思政课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纽带的作用。为了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的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感,力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为了掌握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在需求的情况,为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以福建省10 所高校为例,调查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感的实际情况,查找、研判影响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及症结所在,并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些许启示。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平台面向福建10 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样本以大二学生为主,共回收调查问卷4255 份,均有效。其中:参加调研的男生2059 人,占比49.2%;女生2160 人,占比50.8%。文史类学生320 人,占比7.5%;理工类学生2305 人,占比54.2%;经济类学生570 人,占比13.4%;管理类学生655 人,占比15.4%;医学类学生405 人,占比9.5%。为弥补问卷调查的弊端,本次调研还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方式有当面谈话或电话访谈。同时,整理和总结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内容,力图从总体上呈现调研结果。
1.大学生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且态度认真。调查结果显示:72.2%的大学生表示,“找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选题”;53.1%的学生表示,“与老师一起商定”实践选题;82.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过程是“有意思的”;72.2%的大学生表示,能“认真对待”实践教学成果汇报;69.7%的大学生表示,也能“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成果汇报。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充满期待和自信,能够积极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
2.实践选题设计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8.1%的大学生选择与自身学习、生活、就业有关的选题,59.2%的大学生选择与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有关的选题,53.7%的大学生选择与地方传统文化有关的选题,44.4%的大学生选择与地方红色文化有关的选题,42.3%的大学生选择与历史人物和名人有关的选题,32.8%的大学生选择与学校发展有关的选题,22.9%的大学生选择与校企合作有关的选题。由此可见,学生能够积极寻找与自己兴趣、专业相关的实践选题,能够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能够将自己的视野与思考由校内转向校外。
3.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持赞同意见。调查结果显示:78.8%的大学生赞同“展示实践教学的成果”,56.2%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49.9%的大学生认为竞赛“有挑战性”,48.2%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竞赛“相互交流”,34.9%的大学生认为竞赛“是一次很好的体验”,48.1%的学生认为“竞赛现场气氛很好”。由此可见,学生愿意彼此交流、展示实践教学成果。
4.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6.2%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况与自身预期“差不多”或“一样”;92.8%的大学生“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83.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认知国情、社情、民情”;50.6%的大学生认为“实践过程中可以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知行合一,契合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总体而言,各高校制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方案较科学、合理,指导教师较认真、负责,实践选题较丰富、多样,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方式有创新、挑战,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较满意、有收获,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在了解福建省10 所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感现状的基础上,笔者使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方法,查找、研判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并探究其缘由。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置,15.2%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开设的必要性不大”,8.5%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凑学分的”。对于实践教学成果的汇报,1.6%的学生表示“反感”这种形式,3.4%的学生表示“不爱听,私下做自己的事”。对于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竞赛的做法,5.8%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4.5%的学生表示“不参赛,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未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向大学生阐释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价值,导致大学生存在认知误区,未能从思想上认清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安排,13.5%的大学生表示“老师怎么安排,学生就怎么做”,3.4%的学生表示“拿学分而已”。对于实践选题,59.7%的大学生表示,“老师提供,学生直接选”。对于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竞赛,6.3%的大学生表示“不敢上台”,16.8%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竞赛的感觉,没参加过”。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形式的泛化,导致实践教学的理论感染力不强、思想吸引力不够、实践影响力不深,难以体现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实践教学的现实与预期,20.67%的大学生表示“相差很远”,3.2%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一样”,3.6%的大学生表示“无聊,没意思”。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2.5%的大学生认为“指导老师没怎么指导,都是让学生自己做”,3.5%的大学生表示“老师的指导一般”,0.5%的大学生表示“与老师的沟通不怎么顺畅”。对于实践教学成果的汇报,2.1%的大学生表示“随便应付,走形式而已”。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未能充分体现科学性、时代性,未能根据社会变化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而且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存在割裂现象。
在探究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和缘由的基础上,为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更新、资源挖掘利用、功能发挥、机制建构等方面的整体推进,加大实践教学过程规范管理的实施效度,完善实践教学联动协作的力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有机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学科,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这势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理论探究自觉,在实践教学中持续反思、验证理论本身,同时鼓励教师就实践教学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以科研反哺、促进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即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指定专人参加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总体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大学生所在的学院应成立具体协调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二级领导机构,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高质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选题,即实践选题应凸显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选题时,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设条件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选题的设计。学生参与选题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使提供的选题更加契合大学生的自我兴趣点;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巩固已习得的理论知识,并在后续实践过程中外化于行,提升实践主体获得感。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高校应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和线上线下之间的壁垒,克服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时空限制而导致的实践内容空洞、主体体验感不强等缺点,打造与实践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虚拟环境,营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教学场域,使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产生亲近感、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建立多角度立体化的成果展示模式,从课堂、校园、社会三个维度展示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汇报;在进行展示汇报时,教师应针对汇报情况做好成果内容上的具体指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详细讲解、制作和播放音视频材料、制作和展示作品相结合的方式等。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健全、完善评估机制,做到主客观相结合。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价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情况,也要评价联动合作相关部门的支持情况,还要关注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在评价指标上,将实践教学能力列入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作为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的参考指标之一;在评价原则上,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方综合评价,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自评、互评,引入实践主体、家庭、社会的评价。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强化理论认知、提升理论感悟、形成和深化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成为“大思政”格局下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技术载体的进一步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逐步构建并推广,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进一步体现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进一步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