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成 董 超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 年,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在高校育人过程中,专业课程必须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3]。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前承专业基础课,后启专业实习实践,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具备正确职业观、过硬职业技能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该校为例,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4]。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承担起了为旅游行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职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能够有效对接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5]。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协同。当前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由“单”向“全”转化,即全员育人。育人渠道也由“智育”向“智育+德育”转变。二是要做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向促进。高校课程目的之一在于由内而外地培养高素质学生,在课程建设时需要做到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要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系统推进。课程是构成专业的主要部分,专业思政是在专业视角下,对开设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系统建设。课程目标实现与否,影响着专业思政的拓展与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因此,课程思政要在专业思政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专业思政的深化需要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二者须共同推进。
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具体到课程就是要明确课程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具有系统性,由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要求任课教师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课程,认识到课程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标也应对标人才培养目标。
与课程目标系统相对应的是课程内容应呈现层次性。要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特点。要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育人的教学内容体系,即第一课堂教授知识,第二课堂以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三课堂与专业社会实践挂钩提升学生职业认同。三个课堂教育融通,构建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
教师与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时,须立足学情,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师作为客体时,是学生(主体)认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客体),是学生学习的对象,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将专业知识以多种方式传授给学生,持续进行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有助于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为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就需要构建融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一体的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内容和标准,丰富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评价体系,建设多元化评价体制和机制。
本课程存在的教学痛点:一是课程思政系统性不够强,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隐性融入度不高,思政元素“全”而不“聚”,未能针对学生特点形成系统性课程思政体系;二是课程思政融入度不够深,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快,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度不够高;三是课程思政成效性不够明显,目前该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交织,不能有效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未能有效探查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6],因此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程是该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前厅与客房基础知识、服务流程与管理方式,加深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为学生在泛服务业相关岗位实习与就业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不仅有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引学生如何在掌握知识与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创新服务等职业理念。因此,开展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组建一支思想和技能都过硬的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将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强化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作用。本课程组建了一支“专业+思政”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研习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专业教师内部进行教学技能交流与提升,双方合力,构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该校的定位是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课程是旅游管理类学生必修课程,在上述定位下,课程明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与素养目标,确定了培养“做好标准业务,提供卓越产品,打造中国服务”的应用创新型旅游酒店人才的课程思政目标。
为了比较5种模型的具体预测精度,采用均方差(Mean Square Error, MSE)和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R2)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MSE是预测数据和原始数据对应点误差的平方和的均值,MSE越接近于0,代表数据预测结果越精确。R2是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表示拟合结果的好坏,R2越接近于1,代表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解释能力越强,对数据拟合的效果也越好。
3.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课程思政
本课程立足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重新制定教学课程大纲,将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渗透,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其次,重塑课程内容,将与行业接轨的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挖掘案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基于此,本课程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模块,坚持文化自信这一主线,紧抓知行合一与中国服务两大核心,凸显基础服务、优质服务和创新服务三个要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政元素,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模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前厅与客房两大教学板块,围绕酒店从业人员、酒店人、酒店服务艺术家三级职业生涯目标,培养学生具备酒店管理与服务相关能力。以课程实施为纽带,课程思政与教学双推进,实现“无声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
4.构建四维一体教学模式
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用”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教”与“学”一体推进,强化价值引领。在教师教学部分,主要从课程整体架构和课程单元设计入手。整体课程架构上,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学线,建设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前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深度交流,师生共同绘制知识图谱,在知识学习中对课程有基本认识;课中创设酒店内训情境,挖掘贴近学生的课程思政元素,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课程知识点项目培训制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师言传身教中,促进学生对服务管理理念的认可;课后布置立足行业需求的任务,持续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学生专研房务理论,认可课程理念。应用型本科课程是能力本位的课程,是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设计,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转化为课程内容,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结构,强调工作的契合性,注重知识的应用[7]。本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高阶管理思维,因此应遵循“基础知识探究运用、服务案例分析讨论、管理问题思考驱动、综合案例模拟反思”原则,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构建立体式课程思政教学。
5.强化过程评价,多元量化考核
本课程改变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将期末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准确及时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采取“师评生、生互评、生自评”的多元评价,同时在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及美育教育评价,全方位考核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应看重对学生的长远影响。通过上述课程思政实践尝试,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访谈后,运用NVIVO 对学生评价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在校生认为在课堂氛围中能够轻松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毕业生认为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用到了实处,奠定了职业基础,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程思政视域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需要立足课程育人目标,系统、深入地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识等不同维度的思政元素[8],“如盐入水”般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积极奉献、诚信服务的新时代旅游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