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园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抚顺 113122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技术能力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利用1+X 证书制度实现书证融通,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1+X 证书制度强调学历证书和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结合,要求高校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并将其融合在教学体系当中,实现教育改革[1]。教育部已经公布了多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将社会企业纳入教育体系中,设立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多数职业院校落实了1+X证书制度,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现阶段,国家对1+X 证书制度的重视程度较高,并进行了全面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门针对1+X 证书制度的应用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颁布了多个方案、指南、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指导政府部门、试点院校以及其他主体建立1+X 证书制度。地方在收到上级部门指示后组建了组织协调机构,从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出发,稳步开展试点工作。各试点院校需紧扣试点工作任务,完成1+X 证书制度的落实。
书证融通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有效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就业要求和市场条件。对于高校而言,书证融通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凸显了教师队伍的特色,为校企合作与融合提供了新模式[2]。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书证融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最终的教育成果。部分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素质不足以满足1+X 证书制度以及书证融通的要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教育工作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发挥制度优势。在选择X 证书的类型时,教师缺乏足够的研究,对书证融通中可以使用的证书类型缺乏较为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未能科学地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证书作为教育内容,使得证书选择未能契合教育工作,与专业建设方向和学生素质提升存在差异。基于1+X 证书制度和书证融通的专业定位分析不足,目标性较差,教学目标和方向相对比较模糊,如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未来的发展道路缺少新型认知,由此导致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健全。现有的教学工作与课程体系未能为书证融通创造更加良好的建设环境,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是书证融通中存在的较为显著的问题,现有的考核评价方式大多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与书证融通的现实要求契合度不足。校企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欠缺进一步阻碍了1+X 证书制度和书证融通的发展,书证融通缺少实践验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高校在1+X 证书制度下实现书证融通需组建优质的教师团队,通过师资力量的提升加强整体教学质量[3]。高校可以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实现书证融通的高效开展。
在岗位招聘活动中,高校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发布招聘信息,并且优先吸纳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书证融通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高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助力,集中优质资源,制定较为完善、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除此之外,地方教育部门可以从现有教育事业以及教学工作的缺陷短板出发,根据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学习活动,聘用专业讲师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实施1+X 证书制度时,X 证书的选择和确定是重中之重,难度较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向[4]。现阶段,处于试点阶段的证书数量和种类较多,教师需要全面思考,慎重决定。
首先,包含型证书的选择。包含型证书是指证书内容涵盖在专业课程内容中的证书类型。教师需要强调教学工作的实践性,选择的证书要与机电一体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接。
其次,交叉型证书的选择。交叉型证书与专业授课内容存在重叠部分,但不完全重合,需要学生在专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额外学习。在机电一体化1+X 证书制度的X 证书选择中,教师可以将工业机器人作为X 证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操作规范,具备维修养护、故障排查等能力。在工业机器人证书中,针对机器人本身的装配、电气、维护维修等相关知识属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内容,学生需要额外学习系统参数设定、编程等知识。
最后,分离型证书的选择。分离型证书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授课无关,学生需要重新学习。选择分离型X 证书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能力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按照1+X 证书制度开展教学活动并完成书证融通时,教师需要强化专业定位分析,从根本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方向[5]。
教师可以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实地调查和研究,综合国家发展和行业建设两个方面的需求确定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有效掌握作为目标,提升学生机电设备运维、工业机器编程、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在就业方向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操作技术员、调试技术员、维修技术员、质量检测员等岗位方向,强化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行业的认知。
在明确专业定位分析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与本专业相关或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益的证书,实现书证融通。以机电设备操作岗位为例,该岗位主要的工作内容为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基于上述任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机械识图、工具量具使用、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熟练操作、手动和自动编程以及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纳入1+X 证书制度中,结合证书标准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等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要从市场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6]。在此基础上,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组成,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书证融通中,教师可以使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在1+X 证书制度的基础上分析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设置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引导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以及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课程体系分为多个模块,教师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等多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需要重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时,教师可以从教案、微课程、试题库、演示课件等多个方面完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较为核心、优质的教学资源向广大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结合1+X 证书制度和书证融通,教师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之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全面、详细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广泛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复习和备考。
教师可以按照1+X 证书制度以及书证融通的客观要求编写相关课程的专业教材,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实用性作为教材编写的第一要义。
在1+X 证书制度下,教师设计考核评价方式时应当考虑到职业证书的需要,基于书证融通角度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评价的灵活性[7]。
其一,增强考核方式的综合性。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两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评价主体,以更加细致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和操作工作规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按照机电一体化行业的要求制定学生的技术能力考核标准。
其二,强调考核评价的动态性[8]。教师在考核评价时可以使用动态考核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动态评价的重要指标。第二课堂可以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核内容之一。例如,当学生参与创新设计小组、1+X 数控编程加工大赛等活动时,可以将活动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为课程考核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三,以证免考。这是在书证融通中特征较为明显的考核方式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获取学校要求的职业证书证明自身已经拥有了符合标准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免考相关课程,拉近课程和证书之间的关系。
其四,以赛代考。职业大赛是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将竞赛形式作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1+X 证书制度以及书证融通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的互联互通,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高校应当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提升1+X证书制度的实际应用效果,促进书证融通[9]。
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可以派遣相关人员加入方案制订工作,从行业发展的方向、就业情况等客观条件出发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细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大程度上贴合行业现状。人才交流是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之一。高校可以安排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教师到企业当中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实习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对行业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为后续的课程教学以及能力提升活动指明方向。企业可以派遣专家学者到高校参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活动,交流经验。另外,高校需要注重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为基础,为企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可以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例如,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申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装调”“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等多个技术等级证书考核站,延伸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书证融通以及1+X 证书制度方面的试点范围和种类。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锻炼技术技能,夯实能力基础。基于此,高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专业技能和相关技术[10]。
以工业机器人证书为例,当高校将这一证书纳入1+X 证书制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高校可以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以及证书种类出发,建设多功能的培训考核实训基地,便于学生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从技能考核、生产培训、社会培训、知识教学、引领展示和技术咨询等多个角度设计实训基地的应用功能。
除针对证书内容设立的实训基地之外,高校可以从技术技能出发,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1+X证书制度中要求的能力标准建设针对性较强的实训中心,如机电一体化、数控装调、工业机器人等不同技术导向的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高校应当配备系统性的实训设备,为不同工种的培训和鉴定任务创造有利环境和充足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设备类型的更新换代,基于人才培养需求及时更新设备,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用1+X 证书制度实现书证融通时,应当组建优质的教师团队,为制度实施以及书证融通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科学选择X 证书的类型,强化专业的定位分析,结合证书要求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实训基础,从多个角度加强书证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