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青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行为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者都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育活动。美育之“美”和思政之“德”共同指向“树人”,通过以美育德、以德涵美,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通互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两者多元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促互扬、协同育人。
美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培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1]。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学生施予思想行为影响和道德品质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立德树人既是美育的价值导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学校通过音乐、歌舞、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传授给学生美育的知识和鉴赏美的技巧,使学生产生直观美、形象美、立体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讲道理”[2],以理服人。学校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铸魂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及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可见,美育以感性温润心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性塑造行为,是美育的终极价值追求,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又相通交融,真善美始终贯穿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抽象的、理论性的,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培育学生的思想美、道德美,从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具身化,也就是思政教育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人产生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3]。而美育是具体的、形象的,具有鲜明的体验特征,通过开展鲜活多样的审美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因此,学校需要充分运用美育自由、立体、可视化的特征,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多种有效的实践方式,提升思政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获得具身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拓展美育思政新局面,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奔赴融合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同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推进“美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交错渗透,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多变。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着眼思想育人、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深入挖掘美育中的思政元素,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借助美育情感性引导、情景式体验形式宣讲思想政治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学生头脑和心里,确保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必须坚持“五育”融合、协同育人。以德为先、立德立身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首,也是“五育”之基。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美育又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两者同向同行、互补相长、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艺术性和生命力,美育更具思想性和教育性,从而能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以美育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意志品质;以思政教育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滋润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培育人格健全、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职院校就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然而,在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美育是贯穿各育的‘津梁’和‘神经系’”[6],思想政治教育是“五育”之“根脉”。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校的美育资源不充分,如艺术类社团、文艺活动等尚未覆盖全体学生,这就影响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同时,对美育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美育仅仅是艺术教育,也没有全面认识到美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功能,缺乏思政美育意识,由此导致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两张皮”。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柔性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影响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持续内在动力,两者应交融形成良性生态育人模式。但一些高职院校的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交互浅显的问题,两者未能打通协同育人的互联通道,协同性不强,全面育人效能削弱,学生容易出现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异化等一些非美非德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高,还表现在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融合能力不足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缺乏审美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中缺乏美的元素,而美育教师也过于重视艺术技能培养,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自觉意识不强,构建美育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度不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拼盘,也不是单向融入,而是双向奔赴、互通互融、共生共长的。因此,从“融合”的本质出发,打通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督二脉,以认知、情感和行为为维度,构建包括认知支持机制、情感动力机制和实践强效机制在内的融合机制体系。
1.强化融合的理念共识
认知影响行为,思想决定实践。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及学生需要树立和强化融合观念。首先,学校坚持“五育”融合,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带头引导并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加强美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美育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美育课教师的思想自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审美素养。其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要强化“美育+思政”融合的理念共识,提高“美育+思政”融合教学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情绪情感体验中培育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再次,学生自身要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教育的真谛和意义,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更加自由、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因此,要加强融合认识,改变过于实用性、功利性的目标,促进自身和谐发展。
2.健全融合的制度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加强组织机构领导和工作统筹协调,建设融合创新教师团队,采取培训教育指导、教研学习讨论、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间专业教学的深入交流和教育思想的深度交融。重构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教学设计,从教学全过程、各要素方面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有机融合。不断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体系建设,加大建设经费支持力度,加强教学改革、学术科研支持强度,为“美育+思政”融合育人赋能提质,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坚定政治方向,增强融合的坚定性
新时代,高校的主要使命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理想信念的信仰坐标、爱国主义的思想灵魂、锤炼本领的立身之基、开拓创新的前行动力、胸怀“国之大者”的格局情怀以及奋斗奉献的高尚品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美育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以美育人、以美涵德,确保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履行好培育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2.丰富价值内涵,增强融合的亲和力
“求真、求善、求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美德”[7],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真实的规律和存在,是美育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以“真”为源、以“真”为本,以“真”为器,以真情实感教育引导大学生。“善”是美育的终极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泉。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化善为道德美、内在美,真正做到向善而为、向美而长。“美”是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以美的内容触动学生思想,以美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1.建立融合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要组建“美育+思政”融合的教学创新团队。一方面,美育教师指导思政理论课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中设计素质目标,在内容里提炼美育因子,在形式上注重审美化设计,在评价中验证美育指标点,以取得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同频共振、创新走心的良好育人效果。另一方面,美育教师要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标准来要求自己,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充分交流合作,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人格魅力,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于有形的美育教育,从而使美育教育更加富有思想性和时代性。
2.打造融合的金课名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课深入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心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需要思政课教师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善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打开方式,如运用表演、绘画、视频等场景式、图解式的艺术形式,以案言理,使思想理论知识“美”起来、“活”起来,以提升学生思想素养。要充分发挥“五老”独特优势,持续开展美德教育工程,为学生成长汇聚丰富的美德资源,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融合创新。同时,要加强美育课程思政格局构建。
美育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沉浸式”教学,深刻挖掘和充分表达专业课程中孕育的思政元素,通过观赏红色影像、欣赏红色音乐、体验红色舞台艺术、描绘红色足迹,引发思想和情感共鸣,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责任情怀[9]。要加强美育课程与党建引领融合,通过鉴赏反映百年党史的美术经典作品,指导学生创作党史题材的书画精品、体音美活动和舞台剧表演等,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反映美育课程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促进美育与廉洁教育融合,育廉于美、育美于行,将廉洁人物、事迹和精神生动地融入课程内容里,通过组织廉洁书法绘画、征文、情景剧、文化创意作品征集等活动,以美倡廉、以美养德。推动美育与非遗文化融合,依托非遗文化,邀请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讲座,成立美育名师工作室等,使学生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匠人明志、以匠心传神,传承工匠精神、创造职业之美,浸润学生美德心灵。注重美育与师德师风融合,开展师德师风讲座,将美德文化融入其中,促进美德赋能提质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