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吉林省科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06-12 03:25李媛媛吴学彦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4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吉林省科普

杨 璐,姜 丹,李媛媛,吴学彦

(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00)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科技传播行为的一种,其目标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通过将科技知识进行大众化普及,培养公众具备科学思想、树立科学精神、熟练运用科学方法[1]。2022 年8 月2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应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工作要求。近年来,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科普相关活动和产业发展迅速,显著提升了公众整体科学素质。但是,各地科普工作普遍存在着活动众多但能力不足、形式丰富而内涵欠缺、过程完整但效果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普工作机制的完善、科普工作方法的创新和科普工作理念的转变。

吉林省是科教人文大省,是全国第11 个、东北地区首个创新型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全省上下的努力之下,吉林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充分调动省内科普资源,科普工作成效显著。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普资源和科普设施分布还很不平衡,一些不符合科学思想的观念和缺乏科学精神的行为仍普遍存在。科普专业和兼职队伍建设不够充分,科普效能充分发挥能力有限,提升科学素质的公共服务尚未满足公众需求。公众对科普认识不足,主动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这些,都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吉林省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球最早组织科普活动的国家是英国。随着科普大众化发展,科普所包含的内容从单一科学知识传播扩展到公民科学认知提升,更加突出公众在科普决策中的地位。

科普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现存的科普资源,被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在综合投入全部科普资源、科学配置科普专业和兼职从业人员构成、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科普组织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普制度环境下,所达到的相对稳定产出科普产品或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能力[2]。科普能力的提升能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调发展,广泛培育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并高速转化,进而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目前,国内外关于科普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评估两个方面。在科普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针对科普的制度建设、科普产业规划、科普模式创新等领域[3]。发达国家科普事业的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大部分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科普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参与的科普氛围,使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主体自觉参与科普行为[4]。在科普实证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对科普能力一般性的评估主要以观察法为主,设定科普行为对社会活动影响的指标,以调查问卷、研讨访谈等形式获得反馈,观察公众对科普活动的态度和工作生活行为影响[5]。Godin 和Gingras[6]通过量化一国在科学文化领域的投入和产出,构建测算一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模型。国内研究人员对科普能力的评价主要针对区域、政府等宏观层面。黄丹斌等[7]对提升学会科普能力等路径进行研究,从学会的资源优势、科普创作能力、科普人才队伍等6 个方面情况分析。任嵘嵘等[8]基于现有的评价地区科普能力的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的科普统计细分指标,考虑区域人均GDP情况,构建了包含5 个方面和23 项指标的细分区域科普能力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地区科普能力水平对提升区域科普能力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吉林省科普能力现状分析

2.1 科普能力总体情况

吉林省持续开展科普统计调查工作,监测全省各部门、各单位全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情况,包括科普从业人员构成、场地、科普活动经费投入、媒体传播、科普活动开展以及创新创业中的科普等共6大类124 个指标。2022 统计调查工作共调查1 217个单位、回收调查表1 217 份。根据2021 年全省科普工作数据显示,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有效推动科普工作,整体科普环境逐步优化,呈现科普能力逐步提升的趋势。科普人员规模有所扩大,专职人员构成持续优化。2021 年,吉林省共有科普专职人员6 562 人,比去年增加22 人。2021 年吉林省共有科技馆25 个,较上一年新增加8 个科普场馆。全省科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数量为11 562 人,科学教育的课时为1 130 384 节,中小学科普活动场所共有425 个。

与此同时,2021 年全省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省科普人员队伍规模有所缩减。2021 年,科普人员为22 207 人,比上一年减少890 人,同比减少3.85%。二是科普经费筹集额有所减少。2021 年,科普经费筹集额为23 419.29 万元,较上一年减少3 174.43 万元,减少了11.9%。

2.2 科普政策体系建设情况

在制度建设方面,吉林省建立省科普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最早工作动态追溯到2007 年,但根据近几年工作报告显示,仅在每年科技活动周启动式邀请各成员单位参与,并未开展常态化工作。根据中央文件要求,2023 年4 月,吉林省科技厅、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科协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构建全省科普工作框架,这是吉林省首次出台科普工作相关文件。在立法方面,吉林省尚未开展科普立法相关工作,科普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

2.3 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吉林省科普活动主要以全省活动周为抓手,全省各地区同步开展多方参与、贯穿全年的科普活动。展示吉林省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普及相关科技原理和知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动员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组织非保密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让公众走进科研一线;开发科普产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等方面为重点,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和群众的科技普及宣传活动[9],主要活动如下。

1)举办各类科普比赛,发掘优质科普资源。举办吉林省科普讲解大赛,组织专职和兼职科普讲解员,面向公众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原理进行生动表述,每年吸引200 余名选手报名参与,决赛直播吸引数万人在线观看[10]。举办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科技人员向公众生动演示科学实验的方法、解释相关科学道理。举办科普图书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对吉林省近2 年内新出版发行的科普作品进行评价,评选出的优秀科普图书作品通过赠送等方式向全省公众推荐阅读。举办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评选活动,在省内征集和评选出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在公共平台向全省公众免费展播。

2) 开放科技资源,让大众广泛参与科学体验。定期组织吉林省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科研机构和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各类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等省内优质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每年有30 余家单位参与开放活动,为公众搭建免费接受科普教育、了解前沿科技的平台。

2)组织科技宣讲,让人们走进科技大讲堂。邀请吉林省内专家,围绕每年科技热点、公众了解需求的领域开展科普论坛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社会公众现场参加讲座,与专家互动。围绕近年来国家和吉林省里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面向科研人员和企业家,每年至少开展两期科技创新政策宣讲系列活动,深入基层大力宣传最新的科技创新政策,每年受益人数达万余人。

2.4 基层科普开展情况

吉林省于2022 年首次开展吉林省科普基层行活动,让吉林省现有优秀科普资源向基层、向边区、向学校流动,组织“流动光科馆”科普大篷车在偏远地区中小学定期巡展,从全国邀请知名科普专家深入边区开展讲座,聘请农业专家、医学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社区等一线基层,推介科学种植养殖、普及健康知识。

3 吉林省科普能力提升策略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科普工作总体情况、科普活动组织、科普政策体系建设、基层科普开展情况等方面的分析[11],可以看出新时代下在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过程中,科普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动员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扩大科学普及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全面提升吉林省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应围绕3 个方面开展。

1) 认真开展好各项活动,提高科普传播覆盖度。要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类活动,创新工作形式,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外科普资源,适时与外省联合开展科普沙龙、科普展会,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体验渠道。推荐吉林省内科普爱好者国家级平台锻炼,推荐吉林省内优秀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到全国范围内评比。定期组织开展科普统计培训,切实提升吉林省科普统计工作水平,通过精准统计和数据分析,及时把握全省科普能力水平,并探索提升方法。积极推进各类科技资源对外开放,扩大科研单位开放范围,推动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

2)拓宽科学宣传渠道,提升科普传播水平。打造立体化、覆盖广、多角度的科普宣传模式。加强传统媒体作为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开发科普栏目。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形式,不断加大网络科普资源供给,让广大网民足不出户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优化科普产业布局,开发科普期刊、科幻电影等科普产品,加大对原创性科普产品扶持力度,动员省内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从事科普创作,拓展科普产品领域范围。编印、发放贴近百姓生活的科技知识读物,充分利用社区公示板、公交车站背景板等公共区域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人群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建立科普协同教育发展的自发组织机制,组织科普教育机构主动走进校园,设计适合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体验活动等。深入挖掘科普场馆功能,开发3D 博物馆、线上科普空间等数字化产品,让科普宣传打破空间限制。

3)健全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推进科普工作合力。要将提升科普工作能力纳入吉林省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中,将科普能力提升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健全吉林省科普工作联席会并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常态化提升科普能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普投入机制,将科普经费预算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提高各级科普经费占比,确保科普工作运行基本条件,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向科普事业倾斜。完善面向科普专职人员的激励奖励、职称评定相关政策,建立一支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科普工作队伍[12]。加速健全保护科普成果和规范科普活动的法律法规,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在科普事业领域合作,形成有效的动员合作机制和共享渠道,积极吸纳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引导吉林省上下形成全力提升科普工作能力的良好氛围,充分激活省内科普活力,共同促进科普和科技创新发展走向平衡。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吉林省科普
科普活动结硕果 广泛好评树品牌——2023年湘科普“四进”活动精彩不断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科普达人养成记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