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路径探索*

2024-06-12 03:25刘欢欢牛小童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4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特色科技

刘欢欢,牛小童,管 强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一部署,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述,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1],极具战略意义。2022年8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为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更加强调了科研创新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同时对高校科研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和学科特色优势,科研方向围绕国家行业需求,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2022 年2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可知行业特色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约占1/3,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约占3/4。行业特色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根据行业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有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工作开展[2-3],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新要求,从行业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出发,分析行业高校有组织科研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构建行业高校有组织科研路径,对推动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国家重点行业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1 有组织科研的科学内涵

关于高校有组织科研,国外高校有组织科研探索与实践相对较早,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科学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上大胆变革,勇于打破学科藩篱障碍,科学研究更加服务国家需求和体现国家意志,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等是典型代表。2020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无尽的前沿:科学的下一个75 年》,明确将“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纳入未来科技规划布局[4],推进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

国内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探索与实践相对较晚,20 世纪90 年代,985 工程、211 工程、973 计划以及后续的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的实施,对我国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文献角度,2023 年10 月8 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有组织科研”AND“高校”为主题进行查询,截至2023 年9 月30 日,总库共有中文期刊文献59 篇,均是2010 年以后文献,2022 年以来占41 篇。

2022 年8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层面作出相关部署,高校有组织科研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可以发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活动是为适应不同时代需求、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国家战略需要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在不断积极探索,个人自由探索科研、有组织无序科研、有组织科研团队科研的研究方向和模式不断调整,无组织向有组织靠拢,有组织更具有目标性和导向性,组织性持续加强,研究的方向更加贴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亟需。

新时代条件下,行业特色高校的职责使命、服务范围,以及与行业之间的需求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科研发展方向定位和科研组织实施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前提,既要面向行业,又要与行业的科研院所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强化行业特色高校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2 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有组织科研不仅要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还要提升行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行业特色高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扎根中国大地,行业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科研模式,其科研活动开展瞄准行业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以行业区域需求为导向,以“有组织的应用型基础研究”为主,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系统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等优势,凝练科研方向,整合科研资源,促进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产生,对服务和促进国家和区域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条件下,传统“自我组织”“有组织无序”的科研模式与当前系统性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已不相适应,对行业高校特色有组织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业高校有组织科研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在面临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难得的机遇,必须紧贴时代发展要求,把握发展契机,统筹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的布局与培育,以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有组织科研是必由之路。

2 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有组织科研系统谋划不足,不能精准把握行业需求

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目标定位立足点是学科特色优势和国家行业背景需求,有组织科研的开展需要系统谋划和战略布局,这就要求高校要有计划性地分析研究外部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对科研方向做出必要调整。目前,行业特色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对国家和区域的行业需求前瞻布局不足,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对接谋划少,不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准确找到本校有组织科研方向的重点布局和工作发力点;高校普遍对本校有组织科研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对有组织科研工作体系和内涵缺乏系统研究,对工作重点方向缺少针对性措施,对学校未来一段时间开展的重大科研方向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内容缺少科学研判。主要表现为很多行业特色高校的科研工作开展还是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可译为学科研究员或学术带头人)制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科研多是自由发挥、自我组织形式,表现出明显的科研方向局限、经费体量小、科研团队力量发挥不足现象,对接国家重点行业战略需求契合度不高,缺乏有效响应机制[5],因此,行业特色高校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仍在“困境”里。

2.2 有组织科研各主体协同不足,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组织科研的开展需要不同科研主体的高效协同,统筹协调好学校、学院、平台、团队、教师之间的关系,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关键。目前,高校普遍具有科研资源配置的机制措施,但是,科研资源形成合力的显现度不够,不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重大平台的建立和重大成果的产出,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科研资源分散,对配置规模、配置结构和配置方式的统筹规划不充分,对支撑行业发展新学科、新方向、新机构的资源投入不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缺乏,学校投入单台套仪器设备的情况居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碎片化发展现象;高校缺乏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科研平台存在“小、散、虚”的现象,支撑行业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缺乏国家级平台;同时,科研平台普遍存在虚拟化现象,平台负责人工作缺乏有效抓手,关键设备分散在部分团队和教授手中,共享不充分、利用效能低,这使得有组织科研面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源共享不足、重大科研项目得不到长期稳定的支持等问题。应当“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6]”,亟待从学校层面发挥合力解决。

2.3 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

有组织科研实施的直接主体是科研人员,高校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强化战略人才力量的梯队建设,形成团队集智攻关与个人自主探索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范式,行之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关键。高校高度注重完善科研队伍体系,致力于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力量,但是围绕行业紧迫的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激励标志性成果产出的评价不够成熟,宽容失败的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在科技考核评价中“以成败论英雄”现象普遍存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氛围仍未形成[7]。科研质量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在科技成果评价中,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仍有待进一步明确,针对行业发展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尚需完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阻碍了高校有组织科研顺利开展。

2.4 行业需求对接不足,与科研院所融合不深入

科研院所同高校一样,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根据其职能不同,研究内容分别有所侧重,高校主要聚焦行业需求的理论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是短板,科研院所主要聚焦行业重大工程应用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是短板,两者是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关系[8]。但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多以横向课题委托为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情况偏少,对待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高校多以自由合作发展的态度,而组织教师开展系统性对接偏少;科研院所一般按照国家意志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具有明确的行业问题导向和工程应用导向。高校应该从实际工程问题中发掘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应用前景,科研院所也应该从高校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中发掘工程应用价值,开展深度合作。实际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需求对接机制,各自的科研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在人才联合培养、双向挂职聘用、科研平台共享等方面合作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两者融合不够深入。

3 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有组织科研的顶层设计,精准需求对接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做好有组织科研工作,首先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9],认清“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及在全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围绕“四个面向”,把握好科研工作面临的国内形势,正确看待挑战和机遇的辩证关系,分析研判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立足行业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优化和巩固科研特色优势,多渠道集聚行业领域战略专家,加强对未来行业科技发展趋势研判,聚焦科研发展思路,明确科研方向,在重点领域方向组建跨学科、跨学院专家组,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行业需求前沿开展研讨论证,建立与行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图谱,以实验室重组为契机,科研平台资源整合,以此为依托,提升重大任务的主动策划和实施能力,注重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和争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

3.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高水平有组织科研的实施首先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团队,在“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中,科研团队是核心,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中,科研团队同样是核心;瞄准国际重大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高水平团队支持计划,以“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为目标导向,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可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专项,根据短板弱项、优势强项、拓展方向等精准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根据学科方向布局和行业紧迫发展领域,可实施“非常规”政策,探索从企业、行业引进工程领军人才,以及对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整建制的引进;出台科研团队相关管理办法,分类制定支持方案,优化支持机制,在经费配套、团队建设等方面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让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释放,让科研团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提升有组织科研能级。

3.3 优化体制机制,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有组织科研的顺利开展需要全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合力破解阻碍有组织科研的各类因素,打破学院、平台、团队之间的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体制机制,建立以突出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探索多元评价方式,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长周期与短周期评价相结合、代表性成果与实际贡献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分学科、分岗位、分类别、分领域、分阶段的评价体系;建立学院与平台的分类评价与管理体制,健全团队发现、遴选、培育、支持、评价、激励保障和退出机制,在人力资源、科研条件和考核评价政策等方面配置相应科研资源,给予个性化、针对性支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探索组建跨单位、多学科、泛领域的攻关团队,鼓励团队完善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专职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的吸纳,完善团队成员贡献认定、科研经费分割等办法,形成良好的有组织科研生态环境。

3.4 鼓励交叉融合,构建多元科研组织模式

有组织科研强调组织性和系统性,需要打破学院框架和团队壁垒,以需求和问题为牵引,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多元科研组织模式,提升有组织科研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大团队,建设面向行业重大需求的校级研究中心或科研特区,凝练重大科研方向,争取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面向行业需求,梳理理论基础研究的发力点,探索建立前沿与交叉研究机构,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鼓励跨领域、跨学科,开展前瞻性、长期性、引领性的交叉科学研究;以特色科研平台为抓手,整合科研资源,布局交叉性集成攻关大平台;主动融入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行业性突出的异地研究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校院联动全方位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对接,与科研院所共建校企联合技术中心,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双向挂职/借调,强化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

4 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科学内涵,以及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以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在有组织科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行业需求把握不精准、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与科研院所融合不深入等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行业特色高校高水平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行业特色高校更精准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特色科技
特色种植促增收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医的特色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