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与文化传承

2024-06-11 08:46刘凌
名家名作 2024年8期
关键词:和弦本土化民族音乐

刘凌

[摘 要] 钢琴是一种全球性乐器,具有极广的音域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钢琴自引入中国以来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演奏方式和曲目库,在钢琴曲创作中融入本土化理念,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必然选择,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路径。系统梳理中国钢琴作品,揭示经典钢琴作品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演奏技巧相融合,从而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时代特色的本土化音乐风格,旨在推动中国钢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与传播,树立民族音乐创作的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钢琴作品;本土化创作;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19世纪中叶,钢琴被引入了我国,与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相比,钢琴在音域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20世纪初,钢琴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受到越来越多艺术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钢琴艺术进入中国百余年来,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影响,其间诞生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中也大量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融合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精髓,为钢琴注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强调“气”与“韵”的结合,营造出空灵深远的美学意境。本土化的钢琴作品结合民族和声、调式及独特织体,展示出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审美意境。钢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也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与发展。传承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钢琴作品创作理念,进而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音乐作品,成为当代中国钢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地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本文以钢琴为载体,深入分析了中国钢琴作品本土化创作的具体表现,以及中国钢琴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和传承做出的贡献。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表现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诞生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但音乐又是相通的,钢琴被引入中国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艺术和音乐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发展趋势,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钢琴艺术。百年来中国钢琴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蕴含中国文化的优秀钢琴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对钢琴艺术的拓展和丰富,也是定向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中国钢琴作品本土化创作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温婉含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气”是民族音乐内在的生命力和动力,“韵”是民族音乐的余音、回响、意境。当“气”与“韵”充分结合,音乐表达才具有空灵、深远、悠扬的美学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审美情趣。很多中国钢琴作品在本土化创作过程中,借用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技巧,使钢琴作品富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情,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本土化特色。以孙以强的钢琴作品《春舞》为例,其不仅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还为中国后续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一类风格的乐曲,更加热爱民族音乐风格的钢琴曲,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1]。以储望华创作的钢琴作品《新疆随想曲》为例,这是一首展现新疆风情的优秀作品,乐曲以“随想”立意,取歌曲唱词“孔雀河”对应的旋律为核心音,通过快速八度音阶的演奏使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活力,装饰性乐句的演奏增强了旋律的华丽感和表现力,复杂节奏型的演奏凸显了新疆音乐独特的韵律感,而双音的演奏则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中国民族乐器音色与演奏技法的借鉴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特色乐器,乐器的音域和演奏技法各不相同,值得钢琴作品创作者应用和借鉴。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过程中,民族特色乐器的融入使钢琴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本土化民族风情。如《春舞》将古筝演奏艺术的“气”与“韵”融入钢琴音乐中。在演奏技巧上,作曲家通过模仿古筝的演奏方式,如滑音、拨弦等,使钢琴发出了类似古筝的音色,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音乐氛围。这种氛围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所追求的“气韵生动”的表现,与中国传统音乐所追求的“气韵合鸣”相得益彰,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新疆随想曲》表现了新疆人民热情豪放、勤勞勇敢的性格,其音调具有哈萨克音乐的特点,是钢琴作品本土化的典型代表,展示了钢琴作品本土化更多的可能性,证明西方乐器也可以用来表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这对于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三)传统文化中古典美学的应用

中国古典美学是一个宽泛的美学范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学在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领域都有体现。音乐之美,常常寄寓自然之景,用音符浸润人的内心,很多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更有“借景抒情”的音乐美学思想沉淀其中。中国的钢琴作品也在本土化过程中融入大量的自然之美,如崔世光的钢琴作品《山泉》,便是以音乐为笔、以水为墨绘出的一幅生动而深邃的音乐画卷。在作品中,“水”的形象被赋予了多重性格,既有细流潺潺的柔美,又有雄厚磅礴的壮观,展现了水之韵的丰富内涵和无限魅力。崔世光运用民族和声、民族调式以及织体形式等元素,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自然美学意境的本土化钢琴作品,不仅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形态,而且使钢琴作品特色更加鲜明且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与参考[3]。在《山泉》这部作品中,崔世光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元素和技巧,将“水”的美学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腻的旋律线条和流动的音型,他成功地塑造出了“水”细流潺潺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更通过音色、力度和节奏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山间的清泉旁,感受着泉水的柔美与纯净。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传承

在中国钢琴艺术走过的百年历程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伴随着中国钢琴的本土化进程,中国钢琴作品也逐步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担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钢琴作品旋律流露古典文化的韵味

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创作中,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通过民族特性音程的使用、民族旋律结构的形态运用以及中西结合的扩展变化,中国钢琴作品在旋律上呈现出了鲜明的本土化特色。以贺绿汀创作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為例,首先,其在旋律中广泛使用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特有的音程关系,如纯四度、纯五度等。这些音程关系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民族韵味,使旋律在听觉上更加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例如,在乐曲的某些部分,旋律音程以四度、五度跳进为主,这种跳进方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非常常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牧童短笛》在旋律结构上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起承转合、鱼咬尾等旋律发展手法[4]。这些手法使作品的旋律发展更加自然流畅,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民族认同感。再次,《牧童短笛》在旋律创作上不仅继承了民族音乐的传统,还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作曲家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在保持作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力。例如,在旋律的扩展和变化上,作曲家运用了西方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如模进、重复等,使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在和声的运用上,作曲家也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和声技法,为作品增添了新的音响效果。最后,《牧童短笛》在旋律中巧妙融合了装饰音,为旋律增添了色彩和韵味。装饰音在作品中起到了点缀和修饰的作用,使旋律更加细腻、婉约。

(二)钢琴作品和声凸显华夏文明的魅力

和声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作品营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感。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和声创作中,作曲家尤为注重体现本土化特色。以黎英海创作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为例,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符合民族音乐特点的和弦结构、巧妙运用强位置的四六和弦以及广泛运用四、五度结构的和声等手法,实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承。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语言,还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在《夕阳箫鼓》中,首先,作曲家黎英海精心选择和运用了符合民族音乐特点的和弦结构。这些和弦不仅与旋律线条相协调,而且赋予整首作品独特的民族韵味[5]。例如,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基于五声调式的和弦,这些和弦的构成音与五声调式的音阶相吻合,从而确保了和声与旋律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次,作曲家还巧妙地运用了附加音和弦、替代音和弦等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和弦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夕阳箫鼓》钢琴曲在强位置运用四六和弦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四六和弦是一种具有不稳定性和紧张感的和弦形式,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在作品中,作曲家在关键的节奏位置和旋律转折点上巧妙地运用了四六和弦,为作品带来了动感和张力。这些强位置的四六和弦与稳定的主和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最后,在《夕阳箫鼓》中也广泛运用了四、五度结构的和声。四、五度结构的和声在中国民族音乐中非常常见,以四度、五度音程为基础构成和声框架,具有稳定、和谐的特点。这些和声为作品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四、五度结构的和声还与旋律中的五声调式元素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三)钢琴作品织体承载中华艺术的包容

中国钢琴作品在织体创作上注重体现本土化特色,通过运用典型民族节奏的织体以及写意中国风的处理手法等来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力,还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以典型民族节奏的织体代表作品《百鸟朝凤》为例,在织体上充分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形态。《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后由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将其整理改编成唢呐独奏曲,乐曲形象地描绘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满了活泼、粗犷的生活气息[6]。1973年,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又将唢呐独奏曲改编为钢琴独奏曲,通过创造性的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钢琴织体,在传统钢琴演奏技法上结合新的音色技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各种各样的鸟鸣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唢呐演奏法的趣味。作品中模仿了鸟鸣、锣鼓等民族乐器的和声音效果,通过钢琴的演奏技巧,将这些节奏元素巧妙地融入织体中。这样的处理使作品在节奏上更加鲜明、生动,仿佛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这种典型民族节奏的织体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民族认同感,让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

三、结论

中国钢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理念,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层解读与艺术再现,实现了传承民族音乐美学的钢琴作品的改编和创新,“气韵合鸣”凸显了国风空灵之境遇,“节奏变化”彰显了本土化民族风情,“音乐美学”表达了水之韵的美学形象。在文化传承视域下,这些经典钢琴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本土化的钢琴作品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承维度在于旋律、和声、织体。在旋律方面,广泛运用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音程关系,采用起承转合和中西结合的方式,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在和声方面,作曲家运用符合民族音乐特点的和弦结构、四六和弦和四、五度结构的和声等手法,实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承。在织体方面,作品通过典型民族节奏的织体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风格来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期待更多的中国钢琴艺术家传承本土化创作理念,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与钢琴曲目创作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余梦瑾. 民族化、本土化特色融入钢琴创作发展的可行性:以《春舞》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23, 43(11):95-97.

[2]林举敏.钢琴作品《新疆随想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3.

[3]杨一鸣. 论崔世光钢琴作品《山泉》的三维特征与“水”的形象 [J]. 黄河之声, 2023(12): 92-95.

[4]黄雪芝.“贺绿汀”民族化的音乐思想及作品《牧童短笛》之窥探[J]. 作家天地,2023(18):150-152.

[5]徐林楠. 锦上添花:探析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装饰音的特性及运用[J]. 戏剧之家,2023(13):62-64.

[6]董鑫妍. 试析王建中钢琴作品《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J]. 戏剧之家,2023(22):77-79.

作者单位:昆明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和弦本土化民族音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