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楚涵:以时代眼光,探索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2024-06-11 07:37李香玉
教育家 2024年19期
关键词:读书人生传统

李香玉

“李白是上门女婿”“白居易是一个超级好的饭搭子”“苏东坡倘若在今天,绝对是‘内卷届的天花板”“月饼最早的时候是军粮”“唐朝人爱吃生鱼片”……河北大学90后女教师何楚涵,凭借其自身丰富的学识和轻松的讲课风格火“出圈”,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女博士”。

不忘初心,“破圈”传播

相较于“出圈”,何楚涵更喜欢“破圈”一词。在她看来,“出圈”意味着离开原点往外走,而“破圈”则是坚守在最初的原点,将自己的能量不断向外辐散。面对满屏的善意和追捧,她坦言其实内心也很忐忑,担心名不副实,并时刻谨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做好本职工作,能够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受益,我已经十分幸福了”。

以往很多学生不爱学习古诗词或文言文,感觉那些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经过何老师的解读,大家不再感到遥不可及。她还跟学生开玩笑似的说:“你们不要把古诗词看得那么深奥,他们当初写下这些诗词,跟咱们现在写个微博、发个朋友圈差不多是一码事。”

她不但以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俘获”了学生的心,还以幽默风趣的短视频,吸引千万粉丝听她讲中国古代诗人的故事。看了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很多网友坦言,“从未想过传统文化会如此有趣,原来古人的生活也能这么丰富多彩”“我小时候要有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好好学习”。

回顾一年零三个月的“破圈”经历,何楚涵感受颇深,她用了三个关键词来总结——

第一是奇妙。“2023年寒假,我接到学校通知要上一门新开的公选课《艺术导论》,一開始对于这门新课的讲述方式、讲课内容,我自己心里是没底的,就想着把自己的备课内容录成视频发到网络上,准备看看大家的反馈再加以调整。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首条短视频成了百万播放量的爆款,迅速积累了2万粉丝。”

第二是感动。“发第一条、第二条短视频的时候,真的会有很多网友给我留言。很多网友说,他们经常在开车或者睡觉时播放我的短视频来听,还有不少网友会把短视频转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因此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也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绝大多数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和帮助,这让我感到很温暖。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条留言是——你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让知识以‘八卦的形式进入了我的脑海。他特意将八卦加上了引号,我觉得很有意思,并将此视为一种表扬。”

第三是幸运。“很多网友会热心地帮助我不断完善短视频的内容,‘老师,你这个知识点讲得不够严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展开再讲一讲,网友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迅速成长。偶尔有人提出一些疑问,‘铁粉们还会帮我去解释、去回复,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美好多。”

做短视频之后,何楚涵把“给学生上课”和“传统文化传播”做成了一件事。“在高校做教师和在新媒体平台做文化博主,这两件事的核心是一样的——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人。这特别符合我当老师的初衷,我一直认为,知识就应该走向大众,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就是我的价值。”

书中绽放着生命的花朵

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和古诗词中的名言佳句,她常常信手拈来;讲课时,她妙语连珠、娓娓道来,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诸多人生智慧。何楚涵坦言,这种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非功利性的读书。“我父亲是一个比较爱读书的人,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他的书。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他都会给我带一本书。但他从未要求我看,只是买回来放在我的书架上。小孩子没事儿时总爱在家里面翻箱倒柜,偶尔就会翻着看。正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闲来读书的习惯,这也是我最早的知识积累。大概从上初中开始,无论去哪里我都会在包里装一本‘闲书,有时是小说,有时是诗词赏析,有时甚至是一本‘鸡汤。这个习惯帮我利用了一些碎片化时间,也让我感到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功利的事。”

不压迫、不功利,让何楚涵在求学时代得以保留了读书和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她成为老师后,最想传授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她常常跟学生说:“有一种很好的学习状态——我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但到考试的时候我却发现,这个内容我刚好在哪里看到过。这种美妙不可言喻。”

何楚涵倡导多读书,在她看来,读书不仅是一个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爬坡的过程。“通过短视频,我希望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最终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读书。书中绽放着生命的花朵,真正的读书,是不断征服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人生。老师的最大作用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兴趣,因为知识是教不完的,我们需要教的是让学生去学习的主动性。”令她感到欣慰的是,从学生和大部分网友给出的反馈来看,大家并没有满足于她短视频里讲解的内容,看过之后也会去读书、思考,有人还会到名胜古迹身临其境去感受。

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人心

在每期短视频的封面上,何楚涵都会提炼出一条金句,诸如“随性,也懂适可而止”“勇而不惧,做自己的高山”“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些金句传递出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更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何楚涵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为自己追逐一生的理想,勤于书卷,乐享其中。“文学、历史、艺术,这些东西虽然看似没用,却能够改变我们的认知,拓宽我们的眼界。在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前人的智慧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对生活没有太多执念,改变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博古而通今,我们要从历史经验教训中、从前人的智慧中,去汲取营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近年来,大文豪苏东坡几乎成了一位全民偶像,何楚涵的第一条视频讲的就是他。“我对苏东坡的认知是,他不仅豁达而且真实。但他的这种豁达,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到黄州的第一年他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把自己比喻成孤苦无依的大雁,写得特别凄凉。第二年,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的解读是,既然可能一辈子也翻身不了,不如就驾一叶扁舟,从此远离喧嚣,在江湖深处度过余生吧。第三年,写下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时候他才明知人生有悲有喜,有顺境也有逆境,却能够坦然处之。因此说,苏东坡的豁达是经历了自我化解、自我治愈,才实现自我超越的。他的豁达非常真实,他经历过、起来过、放下了,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也正是何楚涵想给学生以及广大网友传递的讯息。“我想告诉大家,再厉害的人也会经历人生的高点和低谷。人具有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就算是流传千古的苏东坡,他的豁达也是慢慢地像开花一样开出来的,他并不是天生的乐天派,所以也希望大家在到达高点的时候可以不忘初心,在遇到低谷的时候也不要妄自菲薄。”

在学生的心里丢下一颗石子

当今的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非常丰富和多元,他们面临着无处不在的信息诱惑,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让他们喜欢你的课,成为一个值得所有高校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何楚涵悟出的方法是真诚、理解和欣赏,她分享了三个小故事——

某天上课,一进教室,我看到好多学生无精打采的,就问他们怎么了。一个女生说:“生活好累。”我就跟他们说:“老师掏心窝子说句话,你们现在觉得生活累,但今天其实是你们往后余生中最轻松的时候,因為你们现在还在‘象牙塔里,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养家的压力。”当时那个女生怔了一下,但我并没有继续讲下去,教育大学生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一次课堂上,一个学生听着听着课突然泪流满面,我还以为他出了什么事。后来这个孩子给我发信息说,本来是一个选修课,没想到挖到一个宝藏老师,这门课是他读大学三年来最喜欢的。他本来很喜欢文学,后来因为学理科就很少接触了,听了这一学期的课,感觉就像在他心里丢下了一颗石子,让他内心深处泛起了涟漪。于是,他决定重新捡起当年的文学爱好。

宋徽宗喜爱书画,有一次招考宫廷画师,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一次课上讲到宋徽宗,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来画‘深山藏古寺,你们会怎么画呢?”一名学建模的学生,用计算机思维来解读了古诗词,并以概念图形呈现了自己的构思,我觉得挺有意思,肯定了他的创意。

当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人生规划。何楚涵深有同感:“不少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特长。我总是告诉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并不代表你没有喜欢做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算晚。”鼓励学生勇敢做自己,制订自己的人生规划,何楚涵希望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她看来,这比教给他们多少知识都重要。

伴随着粉丝的不断增长,何楚涵在现实中的课堂也迎来了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教室坐不下了,想听她讲课的学生总是把100多个座位的大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课堂上,何楚涵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紧跟时代的发展,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与其互动,大胆创新课堂形式。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领略文化的魅力。“教育需要多元化和创新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素质提升,我们要教给他们如何与自己相处、怎样看待人生里的种种……”

结语

去到杜甫江阁,探寻诗圣杜甫与长沙的故事;行走汨罗江畔,感屈原之精神,度先生之气魄;登临黄鹤楼,讲解其1800年间历经的坎坷,以及诗人崔颢到此游历写下的吊古怀乡之作;远走埃及,探秘帝王谷,带网友一起领略古埃及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何楚涵的视频号里专门整理了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合集。作为一名知识短视频博主,她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走出课堂,多拍一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做一些文旅内容的探索,在历史遗迹和文化名城的现场,为大家讲好中国故事。

还有网友给何楚涵留言,希望她能开通Tik Tok的海外账号,这样不仅能给华人讲中国故事,还能让世界通过短视频,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而这也是她下一步的目标。“对广大网民来说,短视频平台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我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读书人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人生中的某一天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