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食品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4-06-11 15:14李银塔
农产品加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食品类校企协同

郑 婷,李银塔,孙 梓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 荣成 264300)

0 引言

2022 年3 月,教育部在《关于2022 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 提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思路[1]。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出:应积极构建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从而切实服务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3],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产业数字化战略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4]。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催生“新业态”人才需求,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用人需求。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推动社会加速变革,传统产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急需大批具有高数字素养、高适应性和高技能的人才。面对产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职业教育应通过对接当前数字化时代新形势,契合行业发展新态势将专业定位重新明确、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进而实现专业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食品类专业适应性发展的现实困境

食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保障的基础产业,其中数字化食品生产研发也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模式的必要趋势[5]。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食品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食品产业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食品生产设备智能化、产品制造关键工序数控化、食品个性化设计数字化、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化[6]。在数字化背景下,食品产业链的全链条数字化延伸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现代食品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掌握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验检测等传统知识,还需要具备不断突破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守正创新的创新与工匠精神,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食品研发、加工生产和品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

目前,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新趋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对食品产业、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掌握相对滞后;课程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内容设计,缺乏与食品加工企业最新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紧密对接等问题。食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也多是以现有教材中简单的食品加工小实验为主,学生无法对现代化食品工厂中控制连接和设备布局有准确了解,难以对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中整体加工工艺流程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造成了掌握技能与实际生产岗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同时,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力远远不足,普遍存在协同创新机制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创新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8],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亟需改进。专业培养内容与现代食品生产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及职业标准存在脱节,更新较为滞后迟缓,无法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食品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的时代需求。传统食品从业人员已难以适应现代食品企业的转型发展要求,现代食品企业迫切需要能扎根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掌握现代食品生产技术、具备工匠精神和数字化素养,以及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的数字化时代食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9]。

因此,想要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快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不断增强职业院校食品类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更要创新基于“数字赋能”理念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数字化技术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从而推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的时代需求。

2 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应对专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

立足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时代新需求,以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食品产业及企业岗位需求调整为导向,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对推动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培养面向数字时代、服务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的食品类新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助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新一代数字智能技术可以有效破解企业与学校合作中的地域性局限,实现学校与产业、学校与区域的互动交流共享。借助数字化技能更能轻松实现企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现场化,解决以往现场实训教学痛点[10],同时能够深化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实现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深度融合。因此,数字化赋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

2.2 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校企合作,破解校企割裂的问题,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携手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共享互通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身临其境食品企业实际生产操作,解决食品类专业教学难点[11];从而借助数字化技术破解校企割裂的问题,加强政校行企的内在联系,推动校企从合作到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2.3 适应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提升数字化时代职业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基于数字赋能方式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共建、共享、共管”智慧食品数字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求新善学品质、扎实知识和技能储备、熟练智能设备操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食品“数智型工匠”,使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契合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数字化时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断增强食品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3 基于“数字赋能”理念的食品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分析

3.1 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同制定“数字化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战略及合作协议

聚焦食品产业发展,由高职院校发起,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和管理的委员会,确定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以制度共建为引领,由共同体协商制定“数字化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战略及合作协议[12],做到“双主体培训,双基地育人”,建立“招工招生准同步、企业学校全程参与”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和实施细则,探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及育人路径;同时,共同体利用数字化技术,校企协同共建“1+1+N”食品产业数字化育人实践平台,即:1 个学校、1 个平台、N 个企业,以此作为数字化背景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主基地。在“1+1+N”的架构中,由院校与海洋食品行业领先企业及数字化平台建设企业形成三方合作,三方合作形成项目团队。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

3.2 校企共商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面向产业数字化升级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基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食品类专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对行业现状调查和用人需求综合预测;在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校企双方多次研讨,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确定食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建构动态化课程体系、共建共享智慧食品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等。

3.3 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为基础,校企共同开发动态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社会对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食品专业的发展要求,把食品产业、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各要素环节,校企双方共建适应产业需求的动态化课程体系。随时保持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统一步调,对照行业岗位实际与企业最新人才需求,随时持续优化教学资源,力求教学内容动态适应岗位群要求,从而持续构建动态化课程体系。

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食品专业的发展要求,把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各要素环节,精准对接岗位,校企双方共建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的动态化课程体系。过程中,产教协同团队要随时保持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统一步调,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将最新的工作理念与行业发展经验与合作企业深度交流、对照行业岗位实际与企业最新人才需求,随时持续优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任务创新开发,力求教学内容动态适应岗位群要求,从而持续构建动态化课程体系。

以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例,项目设计基于食品加工企业真实工艺。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根据食品加工企业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食品加工技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理论实践融合、实践掌握工艺、岗位激发潜力”为设计原则,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目的,以项目化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产品为载体,校企双方合作重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技能需求,基于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境,课程团队教师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分析,把企业实际生产的食品设计成一个个项目,教学项目贴近企业最新生产实际,实用性强;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整体优化,由浅入深,实施新的内容设计与布局。从而建立以实际项目为主线的项目化案例教学,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先进性。学生以企业实际生产的海洋加工食品为主线,进行设计加工并生产,通过团队合作,生产完成一个食品并交付,加工过程视频和最终产品都分阶段上传到线上课程平台,企业工程师通过智慧课程平台全程参与过程指导和疑难点解答。课程遵循“岗位分析-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通过匹配岗位技能,将食品加工的工作过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3.4 校企协同建设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携手协同建设数字化实践实训平台,探索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和资源,双方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深度挖掘“共建、共享、共管”智慧食品数字资源,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转化为虚拟的教学场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建真实工作情境,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数字化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助力培养食品类专业学生成为具有高数字素养、高适应性和高技能的人才,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为例,学校通过与当地海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以海洋食品加工企业真实产品生产线为原型,以金枪鱼罐头加工为对象,利用3D 仿真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金枪鱼罐头生产实践与设计”虚拟仿真平台,开发设计基于金枪鱼罐头真实生产工艺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从而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构建线上虚拟仿真与线下动手实践交互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下一步进入食品加工企业实习及就业做充足准备。

3.5 校企共建双岗互融的食品类专业”数字化双导师“特色师资队伍

重点培育智能型和数字型高层次教学创新团队。一方面,依托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建设,校企共建双岗互融的“数字化双导师”特色师资队伍,重点培养1~2 名专业负责人、3~4 名骨干教师、5~6 名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双岗互融的“数字化双导师”;另一方面,以“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4.0 时代数字素养”为主题,统筹各类资源,通过邀请行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面向团队教师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专业课程研讨等活动,通过培养团队教师的数字化教科研思维和可持续学习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食品类专业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起一支双岗互融的“数字化双导师”特色师资队伍,既掌握现代食品生产工艺,又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与智能化设备,从而为培养适应食品产业数字化进程的现代食品“数智型工匠”提供原动力,助力食品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6 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高校与企业联手结合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和教学实际,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超星学习通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构建线上线下全过程、多维度、多主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内容上围绕课程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考核主体由教师团队、企业工程师、学生互评三方面共同组成,考核环节囊括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的综合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末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前成绩、课中成绩和课后成绩3 个部分。其中,课前成绩为超星学习通线上课前自主学习数据和预习测评成绩;课中成绩由线下课堂表现、线下实训项目成绩和线上虚拟仿真模拟联系成绩共同构成;课后成绩为学生在超星学习通上的课后测试成绩和拓展任务报告成绩组成;终末性考核采用期末小组项目竞技成绩以赛促学。

4 结语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更好应对食品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校企深度融合,明确数字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路径,探讨构建基于“数字赋能”理念的食品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及路径。这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力争培养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新趋势的现代食品“数智型工匠”。

猜你喜欢
食品类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