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应用型本科食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1 15:14陈志杰盘赛昆
农产品加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协同

陈志杰,刘 杰,盘赛昆

(1.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2.江苏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协同创新培育基地,江苏 淮安 223005;3.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0 引言

为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新修订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2016 年以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海洋大学、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苏州好利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项目(“4+0”项目),持续进行应用型本科食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招收270余名学生。通过“校校企”三方协同,共同促进了“4+0”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以“4+0”项目在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施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食品人才的“校校企”协同培养路径,以期为同类项目实施和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层次要求,进而产生了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1]。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又具有高等本科层次教育的特征。近年来,高职应用型本科项目在全国进行了广泛试点实施,江苏省开展了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等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广东省实施了四年制本科协同育人项目和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山东省实施了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和“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高职应用型本科项目的实施,为搭建“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人才成长立交桥、探索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出有益探索[2]。

“4+0”高职本科协同育人培养是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开设人才学历上升的特殊通道,是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试点方式之一[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相比普通本科教育的办学优势。南通职业大学通过开展“4+0”高职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联合培养项目,探索和完善了“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项目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4]。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4+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校校企”三方联合成立工作小组,共同构建了理论和技能一体化课程体系及项目实施保障体系[5]。“4+0”项目试点院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各环节,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岗位的深度对接。

1.2 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形式实践探索,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在我国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国家和地方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推动学校、行业、企业等协同发展,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实施主要以高职院校为主,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够完善[6]。应用型本科教学主要在高职院校完成,高职院校教师擅长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在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7]。高职院校、合作院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是根据教学安排各自独立完成,未以教学团队形式参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育教学环节,导致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不能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促进提高,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2 “校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食品人才的实践探索

2.1 “校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4+0”项目以来,“校校企”三方共同组建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协作组,通过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工作任务,对“4+0”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指导和管理。“校校企”三方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与交流研讨会,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对本科层次食品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毕业要求等内容,共同制(修) 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根据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2 “校校企”互兼互聘,助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学校、合作院校和企业资源优势,聘请合作院校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校校企”三方人员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等工作。组织专业团队教师赴江苏今世缘酒业、江苏食源科技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专业团队教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遴选专业团队教师申请合作院校兼职研究生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助力“4+0”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校校企”多措并举,创新协作育人教学模式

组织师生赴合作院校交流学习,围绕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通过在合作院校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实践课程学习和参观食品工程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所,使学生现场感受本科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组织学生赴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典型产品生产工艺与技术,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食品生产过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熟知食品产业和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每年邀请合作院校食品专业教师进行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课程的培训与交流,从实习要求、课题选题、研究可行性、论文创新性、设计规范性和翻译准确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采用合作院校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管理系统,对学生课题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 等进行全过程的审核与管理,使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与本科相同标准。

2.4 “校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和大赛平台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群是中国特色高水平建设专业群,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借助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等优势,“校校企”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搭建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竞赛等平台,助力“4+0”专业学生人人出彩。遴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研发项目,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校内组织“4+0”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校外组织“4+0”专业学生参加合作院校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竞赛和科研项目,为学生参加本科层次竞赛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通过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和大赛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5 “校校企”多方联动,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升学

依托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内食品企业开展合作,邀请益海嘉里、扬州完美、南京雨润和淮安旺旺等大型食品企业到校开展招聘宣讲或线上交流会,提高“4+0”专业学生就业匹配度和就业质量。与合作院校共同搭建考研交流平台,举行考研经验分享会,对学生在院校选择、报名流程、复习备考、复试调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帮助学生坚定考研信心、做好考研规划和提高备考效率。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学生光荣入伍、参军报国的荣誉感。

3 “校校企”协同育人成效

通过“校校企”协同育人,“4+0”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绩。专业教学团队3 名教师被聘为江苏海洋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合作院校与企业多名教师和技术专家成为学校牵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近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20 余项,主持或参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10 余项,获得合作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毕业论文等校级奖项10 余项,20 余人考取江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多名学生光荣入伍,3 名学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4 结语

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同时也融入职业教育特色,打通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合作院校和企业开展了应用型本科食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校校企”三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 订、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一是“校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食品人才的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二是“校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合作的水平与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