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芬
(凤阳县燃灯水库管理处,安徽 滁州 233100)
凤阳县是农业大县、产粮大县,2022 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9.58 万亩,粮食产量83.39 万吨,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全年有效灌溉面积61.0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5.16 千公顷。燃灯水库灌区位于凤阳县东部,于1963 年建成开灌,设计灌溉面积12 万亩。灌区分为东干渠灌溉片、北干渠灌溉片、燃西电灌站灌溉片、庆丰电灌站灌溉片和红西电灌站灌溉片等5 个灌溉片区,涉及大溪河、小溪河、总铺、红心4 个乡镇,总人口约10.31 万人。灌区内干支渠总长104.70 公里,灌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等,由于灌区灌溉条件较好,除大旱大涝之年外,粮食产量相对较稳定。根据凤阳县2022 年统计数据,粮食亩产约380 公斤。
燃灯水库灌区由凤阳县燃灯水库管理处管理,目前在职人员37 人,负责维修养护和水费征收等工作,主要通过镇、村协调群众用水并收取水费。灌区现状管理体制具有管理服务性、收费低价性、设施维护补偿性等特点。灌溉期,骨干渠系管理控制运用一般由凤阳县水务局和燃灯水库管理处共同参与运行管理;分支渠等多由受益行政村管理,无专职管理人员。由于凤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管理单位管护人员不足,仅靠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力量很难把具体工程管护起来,加之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缺少必要的管理维护组织。
目前灌区管理与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建立完整的工程运行管理标准体系,造成水资源浪费、收费困难、群众参与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灌区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不断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灌区效益的关键。燃灯水库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要以灌区工程安全、持续、高效运行为总目标,以落实灌区工程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为核心,以建立灌区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落实灌区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各项措施,积极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实现工程管理规范、信息安全、制度合理,切实提高燃灯水库灌区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此,提出如下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组成、制定灌区定岗定员表、梳理岗位职责等内容,并根据灌区实际管理情况对灌区进行人员和岗位配置,提高灌区人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优化灌区管理队伍结构,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根据灌区人才储备需求积极招聘水利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水利一线,并做好防止人才流失的保障措施。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轮岗、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人才交流,从现有乡镇或基层水管单位中,吸收熟悉基层水利情况、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员参与到灌区工程管理工作。通过多措并举,逐步建立起一支年龄梯次合理、知识结构互补、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灌区管理队伍。
2)不断推进灌区工程高效运行
在工程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照国家相关要求,修编完善工程巡查检查、维修养护、运行操作流程,补充工程标识标牌;结合工程改造,划定灌区管理和保护范围,提升灌区形象面貌。按照水利部2021年印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灌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根据灌区管理需求,以量测水为核心,积极采用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先进计算机技术提高灌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科学调配用水、强化取水许可管理
严守用水“三条红线”,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实现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整体供水效益最大化,遵循计划用水和实时用水相结合、预先调度和适时调度相结合等调度原则,注重提高水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科学编制用水计划,合理调度,定额管理,保障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的有效落实。
全面落实灌区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灌区取水许可管理,促进灌区高效用水,保障农业合理用水。在严格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全面掌握灌区基本情况,科学核定取水许可水量,依据灌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量分配方案等,严控取水许可总量。完善取水计量监控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灌区用水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灌区取水许可日常监督管理,明确监控计量、计划用水、取用水监督检查等具体监管责任,严格实施用水年度计划管理,统筹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年度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取用水户提出的年度用水计划建议,按照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向取用水户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并严格监督执行。
4)加强灌区安全生产管理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符合燃灯水库灌区实际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配置安全防护设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完善各类工作标准,同时实施安全可视化管理等。建立健全安全巡视、检查、登记制度,明确各种巡查排查责任单位的责任及工作内容。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抢险预案,做好应急抢险设备储备和人员配备以保障应急抢险需求,按要求开展防汛抢险、抗旱救灾培训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5)强化经费保障
在财政足额保障灌区管理单位人员经费、运行管理经费,农业水价转移支付补足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现状框架下,重视灌区经济管理,用好财政经费,发挥更大效益。一是健全灌区财务和资产管理,确保经费使用及管理符合规定,杜绝违纪行为;二是对照当地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水平,按规定落实职工各种福利待遇,以吸引留住人才,提高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科学动态核定供水成本,提出农业供水成本水价和运维成本水价,并配合做好水价调整工作;四是探索超定额水费计收工作,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
根据灌区经济社会条件及工程管理现状,有序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结合灌区工程建设情况可以在燃西站、庆丰站、燃东站等骨干工程开展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在渠道工程、骨干建筑物工程等科学稳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6)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
坚持科学性、可行性、严肃性、合法性原则,参照行业标准及地方相关管理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运行规程、手册,明确工作流程,确保内容完整、要求明确、流程清晰,并落实到不同岗位和各个运行环节。灌区管理是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还要制定灌区管理考核及奖惩制度来进一步约束灌区的运行管理,确保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长效化常态化。制定《灌区工程管理绩效考评办法》,定期开展灌区工程运行管理考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为工程面貌情况、管理工作落实、工作台账记录等。同时结合灌区标准化管理考核要求,将工程运行管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薪酬和年终考核相挂钩,激发管理人员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灌区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利用主流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对灌区先进的工作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和宣传。
总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是推动新阶段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改变灌区目前粗放的管理模式,推进灌区高效运行、安全运行,持续发挥出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