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摘 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随着学科内容和难度的增加,问题设置变得更加灵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必须具备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如果学生总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进行思考,那么就有可能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同样地,化学知识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题目,这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一定要形成逆向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解题;逆向思维;正向思考
高中化学知识兼具复杂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等特征,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越多,学习难度就越高。但是化学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规律性和系统性,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上述特征,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并适当改变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化学题目的解题流程变得更加简单。
一、通过问题发散,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更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与传统解题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为学生带来新的思维发展方向;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在现有结论或已知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倒推,以此对猜测的正确性进行判定,从而达到简化解决问题过程的目的。
比如,教師提出问题:“在甲烷中,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当氯原子取代时,就会产生四个不同的物质,即CH3Cl、CH2Cl2、CHCl3、CCl4,并且这四个物质中有一个能够证明甲烷分子并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述哪个物质能够证明这个结论?”
已知甲烷分子中,有C、H两个原子,它所形成的C-H键也是一样的,所以它在空间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正方形,另一种是正四面体。但如果用不同数目的氯原子取代,则会产生不同的C-Cl键。在解决这道题目时,教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即指导学生进行前提假定,假定当甲烷为平面正方形结构时,CH3Cl、CHCl3、CCl4都只能制造出一种结构,然而CH2Cl2却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这与题干中所提到的四种物质有着显著区别,因此可以证实平面正方形的结构是错误的,从这里就可以判断出甲烷本身的结构属性。由此可见,在这个问题中,有一些知识点已知,在具体分析时,学生要采用逆向思考的思路,先对一个不正确的前提进行假定,然后再根据这个假定判定四种物质的基本结构,这样就能发现其中的假定冲突,从而实现反推验证。
二、通过推导,培养逆向思维
在高中化学的解题教学中,有些难题要循序渐进地得到解答,部分高中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能缺少深入思考与分析,在简单思考几步之后,就急于开始解答题目,结果局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为有效解决上述学习问题,在解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使用推导法,经过一步一步推导,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推导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运用问题中已经明确的题干信息进行逆向推理,逐渐寻找切入点,从而解答问题。在进行逻辑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扩展,这有助于他们理清问题中的关键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比如,“a、b、c、d、e这五种物质中包含相同的元素,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转化。其中a是单质,b是气体,c和d都是氧化物,e是酸。请同学们想一想,a有可能是以下哪种单质?第一种是Cl2,第二种是N2,第三种是S,第四种是Si。”面对这样一道推导问题,如果学生在回答时,仅依靠正向的思考方式,解题就会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和推断,这样能很快得出结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假定认为“a有可能是Cl2”,则其对应的c和d氧化物这一条件将不能满足,并且b为HCL,也不能保证c物质是氧化物,可以将这一假定的观点剔除。接下来,由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考模式,继续推导剩余的选项。如学生假定认为“a有可能是N2”,则b是NH3,c是NO,d是NO2,e是NHO3。在反应中,氨催化氧化产生NO,然后与氯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氮气,这个结果显然与推断的结果不一致,因此也可以排除这一假定的观点。学生逐个进行推导,有效简化了推理的整体流程,快速、精确地获得了答案。
三、通过思维转换,培养逆向思维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解题经验和解题技巧,并拥有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基础,拥有的化学认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进行解题思路的点拨、指导、启发,帮助学生掌握解决不同化学试题的技巧,再配合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改进,用科学的问题解题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观察,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如可以通过设置正反向转化的化学试题,利用相同的知识设置不同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达到逆向解题的目的。在正反解题中,需要学生首先要进行正向思考,然后要进行逆向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逆向思维。
比如,教师提问:“为了避免水被Cr2O72-污染,通常会添加一种化学试剂,将其变成Cr3+。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化学试剂是以下四种中的哪一种?第一种试剂是NaOH溶液,第二种试剂是FeCl3溶液,第三种试剂是明矾,第四种试剂是Na2SO3和H2SO4。”这道问题的重点考查知识点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之后再进行逆向习题设计,这样可以转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如“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在真实的生活中,Na2SO3和H2SO4能够被用于做什么?”利用逆向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对逆向问题展开解析,能够引导学生转变思路,从与之相反的角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在思维的转变中,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提高了思考能力。
四、利用可逆性思考,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特征是解题思路清楚,解题快速,它的应用是以结果为条件,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起点,是反向解析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解题方法。在化学问题的解题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高效求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
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一质量分数为25%的稀H2SO4,正好与4克镁粉、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发生反应,在将水蒸发干净后,能够获得100克的固态物质,请同学们想一想,其中所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如果用常规的方法解决这道问题,就必须把镁粉、铁粉和锌粉的量都设置为未知数,然后才能对它们进行单独的分析和计算,这个过程很烦琐,而且计算量也很大。如果采取逆向思维,学生就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各种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镁粉、铁粉、锌粉都充分地参加了反应,并形成了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锌;在蒸发掉水分后,100克固体物质为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混合物,其中4克为镁、铁、锌三种元素的总质量,其余的SO42-质量为96克。接下来,学生结合SO42-和H2在反应中的关系,推算出产生氢的质量为2克。
总之,解决问题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有着密切联系,并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高中化学题型多样,且每种题目都有关键得分,如果不能抓住每个题中的关键得分,将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训练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以此抓住更多的关键信息。
参考文献:
[1]孙凌云. 高中化学解题中逆向思维的应用[J]. 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23):67-69.
[2]殷彩春. 高中化学解题中逆向思维的应用[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9):104-105.
[3]陈二雷. 培养逆向思维,发展化学素养[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2):32.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