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恋
摘 要:家校共育下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策略可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明确家校教育的边界、教师的共情助力家庭教育、倾听孩子心声、建设家校共育平台等多方面的策略,实现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协同,为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实际可行的指导方案,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需求。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心理辅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3-0067-03
随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的发布,家校共育备受关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策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关注新政策中提到的家校社协同心理关爱平台,及其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的实质作用,为深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家校合作模式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理念经历了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演变。这一演变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上的调整,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认知的体现。教育从仅仅在学校发生的活动扩展到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形成了一个更为综合的教育体系。这一思想变革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导了家校合作模式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家校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1]。传统的家长会逐渐演变为更为深入的互动形式,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家庭走访成为了促进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家庭走访,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二是家校协同活动也逐渐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共同组织文艺晚会、座谈会等,增进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形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家庭心理辅导的形式正经历着愈加多样化的发展。传统的面对面咨询仍然是主要形式,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型的辅导方式逐渐崭露头角,为家庭提供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支持。
传统的面对面咨询一直是家庭心理辅导的主流形式。这种方式通过亲身的交流,使辅导师更好地了解家庭成员的情感状态、沟通模式和互动方式。面对面的互动使得辅导更为直观、真实,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共鸣。
也因科技的进步,新兴的在线咨询和电话咨询成为家庭心理辅导中备受欢迎的形式。在线咨询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即时的心理支持,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家庭在任何地点都能够方便地获取专业的辅导服务。电话咨询则在保留直接沟通的同时,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限制,为家庭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
(三)家庭教育参与度的提高
随着社会对教育意识的提升,家庭教育参与度的增加成为家校共育的显著特征。这一趋势呼应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将教育的责任不再仅仅视为学校的任务,而是将家庭视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系统。在这种全新的认知下,家庭教育的参与度得到显著提高。
这种提升体现在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更高重视程度。过去,家长主要关注子女在学校的学业表现[2],而如今,更多的家长开始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们认识到学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学科成绩,还包括社交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认知的变化推动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更加积极的参与。
家庭教育参与度的提高也表现在家长对学生兴趣培养和社会实践的更积极参与。家长不再仅仅是学生的监护者,更成为她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兴趣培养,家长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
(一)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系统家庭心理辅导在提高学生心理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如心理讲座和个别咨询,辅导不仅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表面现象,更致力于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状态[3]。
系统家庭心理辅导通过心理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深入的自我认知,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成长和学业规划。
个别咨询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在这种一对一的咨询过程中,学生能夠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疑虑,从而获得专业心理辅导师的有效引导。辅导师可以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管理等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更积极、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也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系统家庭心理辅导在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更着眼于整个家庭系统的互动和沟通,从而为家庭成员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
家庭心理辅导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使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关心子女的心理需求。辅导师通过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内在感受和情感状态,帮助家长更加敏感地捕捉到潜在的问题。
家庭心理辅导还通过解决家庭中存在的心理困扰,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师能够深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沟通障碍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情感支持。在家庭氛围融洽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建立自信、培养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业和社交压力。另一方面,有关心理困扰的解决也有助于家庭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成长,共同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系统家庭心理辅导在预防心理问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迹象,这种辅导能够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有效地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4]。
系统家庭心理辅导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认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同时,家长也能够获取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她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辅导能力。二是通过制定家庭支持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辅导师与家长合作,制订适合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的心理健康支持计划,旨在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三是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长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与辅导师之间的密切合作。
(一)优化教育主体边界,促进共育共赢
优化教育主体边界,促进共育共赢,是构建家校共育框架的关键一环。在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家校之间的教育边界和权责关系,以便协助家长更好地履行教育主体责任[5]。
在优化教育主体边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学校作为正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初的社会环境,承载着生活常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递。
为了更好地明确教育主体边界,需要建立明确的沟通机制[6]。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传递应当是双向的,确保双方对学生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家访等方式,学校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而家长也应当通过这些机会表达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关切,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家庭在教育中的责任也不可忽视。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家长还应当培养孩子的品德、情感和社交能力。通过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等,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共育共赢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共育共赢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边界将更加清晰,责任的划分将更加明确,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学会给予孩子自由,建立紧密亲子关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会给予孩子自由,建立紧密亲子关系是一项关键战略。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理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父母的引导与孩子的自主发展。
了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出发点。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对其身心健康、学业表现、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支持,更涉及到对孩子情感的关怀和心理的引导。
学会给予孩子自由是建立紧密亲子关系的关键一环。过度的控制和限制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其自主发展能力。因此,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父母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让他们有机会做出决策、承担责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也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起亲子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建立紧密亲子关系还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父母应当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感体验。通过积极的沟通,父母能够更好地把握家庭氛围,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三)构建家校共育平台,扩展家庭教育学习领域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构建家校共育平台并扩展家庭教育学习领域,成为赋能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策略。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和科技手段,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进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
共育平台的构建应当致力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7]。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平台,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科知识、教育资源、学生成绩等信息传达给家长,使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状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反馈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兴趣特长等信息,使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共育平台的拓展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传递,更应覆盖家庭教育的广泛学习领域。通过引入家庭教育课程、亲子活动等内容,共育平台可以帮助家长获取更多的教育知识和育儿技能。这种拓展旨在使家长具备更全面的教育视野,不仅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还注重培养其综合素养、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共育平台的建设还要着眼于家校互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平台可以组织家校互动的活动,包括家长会议、亲子游学等形式,使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更加生动和实质化。在共育平台的构建和家庭教育学习领域的拓展中,不仅要关注技术手段的引入,更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共育平台的发展旨在为家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主体责任,助力孩子的全面成长。
家校共育下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结果显示,通过优化教育主体边界、建立紧密亲子关系以及构建共育平台等多方面的努力,家校共育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培养自信,并在健康的家庭和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因此,家校共育下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将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新一代公民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黄艳华)
[1]吴晗清,赵芳祺,程竺君.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来自家长的声音[J].当代教育论坛,2020,(01):80-86.
[2]俞国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6):21-28.
[3]黄浦芳.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3):485.
[4]丁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1):111-113.
[5]单志艳.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6):1-8.
[6]张竹林,朱赛红,张美云.家校共育视域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08):55-61.
[7]纪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0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