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韵琪
摘 要: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作品,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教科书,构建情境,探索将语文技能训练与革命精神传承有机结合的各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情感体验,在提升小学生语文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文化题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3-003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到,“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可见革命文化主题作品是语文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在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等近40篇课文,从多角度讲好党的历史,讲好英雄的故事,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创新
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红色主题作品教学时缺乏创新思维和技巧,仅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沿用固有思维模式来理解课文,导致部分学生对这类作品缺乏兴趣、理解不深刻,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情感化与情感知识化的良性循环。
(二)时代隔膜导致认知不足
由于红色文化作品通常反映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其时代背景比较特殊,也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学生当前实际生活,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红色文化作品存在的时代隔阂,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存在一些障碍,较难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难以实现对这类作品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一)讲解背景知识,助力学生理解
部分学生对革命历史的理解相对匮乏,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时期距离当今學生的生活时代较为久远,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因年纪小且阅读经验不足,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储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需要主动搜集、整理和课文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故事的背景和主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节选)》这一课时,许多学生不明白夜校是什么,不明白雨来选择夜校的原因,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会设置保安通道以及为什么雨来要冒死保护李大叔安全……课文中的历史问题都增加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这时教师应该主动告诉学生当时的背景,通过对相关历史背景和事件的讲述和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并深入理解雨来在那个时期的困苦,深入理解课文中雨来聪明、果敢地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
(二)紧扣主题内涵,注重言意兼得
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革命情怀的培育,是紧密相连的。教科书根据各个年龄段、各个单元以及各个学生的理解模式和水平,在清晰阐述语文要素的同时,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训练难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重视整体布局和细节把握,开展训练。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英雄人物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崇尚英雄、传承家国情怀,唤醒爱国之情。比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理解,用文字描绘出典礼的全貌,并将重点放在阅兵仪式上。同时,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去探索并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帮助他们掌握点、线、面相互融合的写作技巧。
(三)前后呼应,深挖教学资源
在当前的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主题文章在课文篇目占比中呈上升趋势。比如低年级有单篇教学,到了中高年级则有专门的红色文化主题单元,这样的内容设置体现了红色文化主题教学的前后呼应,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化作品的内在有机联系。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复习之前所学习的《七律·长征》,回想红军长征途中的困苦和危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故事背景、环境和细节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角色形象,理解老班长对革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进一步研究《草地夜行》《丰碑》等其他长征故事,借助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体验。如此一来,老班长的革命形象将变得更为鲜明、更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阅读链接进行补充教学。例如,《梅兰芳蓄须》课后的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后台湾课堂的语文教学的故事。教师在教授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们提前搜集相关资料,熟悉故事的历史文化背景、“阅读链接”和“语文园地”等,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以每一个单元为基础,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扩展至一类文章,从理解一个角色到一群角色,使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够更加深入。前后呼应,深挖教学资源,能让学生在学习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将爱国情怀深植内心。
4.联系实际,焕发新时代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学习红色文化作品是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应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融于心、践于行。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与时俱进地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时候,教师可基于文本“雷锋叔叔在哪里做了哪些好事”,联系现实生活提问:“雷锋叔叔还会再次出现吗?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小雷锋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小雷锋”,开展点赞身边的“小雷锋”活动,发放点赞卡给学生,请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记录并赞扬身边的“小雷锋”。学生通过用双眼发现“小雷锋”,用心感悟“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闪闪发光。课余时间,教师可让学生仿写诗歌,寻找社会上的“活雷锋”,让学生明白哪里需要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
又比如,在教授《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了解张思德的伟大事迹,明白他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他的价值取向与残酷、暴力、剥削压迫群众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这时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内涵。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为人民服务”的例子。学生在交流讨论之后,发现身边的英雄榜样,并通过逐步迁移,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5.综合学习,深化价值认同
新课标倡导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并全面规划综合性课程以及跨领域的主题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整合阅读材料来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并注重将知识的掌握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以提升教学层次。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难忘的泼水节》,让学生了解周恩来是一位受人民爱戴的总理,同时,结合这篇课文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可了解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并对周总理的远大抱负和宽广胸怀产生敬佩之情。课余时间,教师可给学生播放电影《少年周恩来》,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故居、紀念馆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展一些综合学习活动,例如举办“我们为什么而读书”班级写作比赛、创编班级小报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立下远大志向,努力成为有抱负、有担当的好少年。
又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理想与信念”为主题,内容包括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毛主席在花山》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设置有层次、有结构的整合性作业任务,如查阅历史背景资料、写英雄人物传记、综合阅读材料中的文本、拍摄人物短片等。将同类课文整合到主题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大单元综合性活动学习,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6.开展实践,强化价值认同
语文学习注重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首先,老师可以创设小型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互动。比如,在讲授《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行一场分享会,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主动探究长征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策划开展各种角色表演活动。再比如,当学生们掌握了《军神》一课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去搜集补充额外的资料,详细了解刘伯承所经历的中国革命战争过程,并以此为文本创作剧本或者角色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些教学环节里,老师并未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而是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他们通过学习实践加深对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的了解,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作品的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革命传统教育应注重对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的顶层设计,教师可通过背景知识讲解、主题前后呼应、联系实际、开展实践等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让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滋养,让红色文化作品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谢蓓)
[1]刘军.浅谈统编小学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10):57-58.
[2]臧松刚.用语文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基因[J].教学与管理,202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