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研究

2024-06-10 06:03:14陈密月
支点 2024年6期
关键词:识别防范风险

陈密月

【摘要】本文对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探讨。首先,阐述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定义及特点;其次,分析了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影响因素及识别期间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业务 风险 识别 防范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融資性担保业务为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多种风险,包括担保物品价值评估的不准确性、融资主体信用风险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当前,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新的挑战。市场变动、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政策调整,都可能对风险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进行研究,以应对市场和风险的复杂性。本文旨在系统研究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为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提供支持。

一、融资性担保业务定义及特点

融资性担保业务指的是一种金融业务,通过提供担保来促使在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之间的融资活动顺利进行[1]。在这种业务中,担保方对借款方的债务进行担保,以减少资金供给方的信用风险,增加借款方获得融资的机会。

融资性担保业务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方作为中间人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如果借款方未能按时偿还债务,担保方将承担代偿责任。因此,担保方需要对借款方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保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二,融资性担保业务通常具有中介性质。担保方在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之间充当桥梁的角色,促进双方的合作,担保方与借款方和资金供给方签订担保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提供咨询和协助,以确保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融资性担保业务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担保方可以根据不同的借款方需求和资金供给方条件,提供不同形式的担保方式,如信用担保、抵押担保、保证担保等。这种灵活性使得融资性担保业务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融资解决方案。第四,通过提供信用担保,能够降低资金供给方的融资风险,激发投资者的信心,增加资金流动性,提升借款方的融资能力,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影响因素

(一)外部风险因素

融资性担保业务是一种金融服务形式,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以获取贷款。虽然担保能够提供资金来源的保障,但是融资性担保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外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1.信用风险: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核心是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因此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外部风险因素之一。借款人如果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担保机构承担担保责任。如果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较差或行业面临困境,那么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就会增大。2.政策风险: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影响。政策的变化会对担保机构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政府调整利率政策、加强监管要求、引入新的政策工具等,都可能对融资性担保业务带来不利影响。3.法律风险:担保机构需要依法评估借款人的担保资格,确保合同和担保文件的合法有效,还需要与借款人和贷款机构签订担保合同,合同的条款和履行义务也会对担保机构的风险产生影响。如果出现法律纠纷、合同争议等情况,担保机构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二)受保企业风险

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担保方需要考查经营者的经验和能力,包括其在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领导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还要评估其管理团队的组成和能力,包括是否具备稳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团队[2]。另外,担保方可以通过信用报告、征信记录和负债情况等来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关注企业的还款记录、历史债务和与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合作情况,来评估其信用风险。财务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重要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流动性状况,可以通过查看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特别需要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指标。

(三)自身内部风险

内部管理不规范很容易导致业务流程的混乱、贷款审批过程的不透明,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例如,内部控制不强、审批权限分配不合理或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不高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贷款审批程序的不规范。这些问题会增加业务风险,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融资性担保业务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如果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不足,无法有效评估和控制风险,就会带来不良资产增加、贷款损失增多等风险。另外,当某个客户与一家担保机构关系紧密时,会导致过度依赖于该客户,增加了机构的集中风险。这种情况下,如果该客户出现经营困难或违约风险,将直接影响担保机构的稳定性和业务流动性。同时,过于依赖个别客户也可能影响担保机构的市场竞争力,限制其业务发展的空间。

三、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识别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机制不健全

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识别的内部机制不健全问题,是指在担保机构内部存在一些不完善或不健全的机制,导致对风险的识别不够准确和及时。担保机构可能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制度,导致对风险的监测和控制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出现信息流失、内部欺诈等问题。在融资性担保业务中,及时、准确的信息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担保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不足,导致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不够及时和准确,影响到对风险的判断。此外,风险识别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担保机构与借款企业存在利益关系,或者与其他担保机构合作存在利益共享等情况,这些利益冲突很容易导致担保机构对风险的判断不够客观和准确,从而影响到风险识别的结果。

(二)客户信息不对称

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指的是在借款人与担保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该业务中,借款人通常拥有更多的关于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的信息,而担保机构则相对缺乏这些信息,导致担保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从而增加了业务风险。担保机构通常依靠客户提供的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但由于客户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很难确定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如果客户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担保机构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真实状况,导致信用风险的误判。担保机构通常需要了解借款人的收入、资产、负债等信息来评估其还款能力,如果客户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担保机构将无法准确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无法全面评估其还款能力,将增加担保机构的违约风险,导致无法收回担保金额。

(三)缺少完善的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是对个人或企业信用状况的记录、评估和监管所构建的一套制度和机制,在融资性担保业务中,信用体系的完善对于风险识别和防范至关重要。融资性担保业务中,担保机构需要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确定其还款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如果信用体系不完善,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信息无法得到全面、准确的记录和监管,会导致担保机构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增加担保机构的风险。在没有信用体系的监管下,借款人可以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真实情况来取得融资性担保,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担保机构的利益,还会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影响。只有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将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信息与其他担保机构共享,以便相互核实和验证,才能降低欺诈和舞弊的可能性。

四、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防范建议

(一)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融资性担保业务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风险评估、担保管理、风险控制等。因此,在组织结构建设中,应重视将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的相关部门整合在一起,并设立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同时,要注重专业性和高效性,确保有足够的专业人员负责相关工作,以提高内部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内部流程和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规范业务操作,并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此外,融资性担保业务涉及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处理,需要建立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以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信息系统应具备风险监测和预警功能,并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协同和数据共享,以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二)降低客户信息不对称风险

为降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担保机构应當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包括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企业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并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客户信息得到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以更好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同时,担保机构应当对客户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包括对客户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法律合规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尽职调查,担保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可能性。另外,担保机构应当根据客户的风险水平和信息披露程度,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的费率和措施,通过将风险定价和信息披露相结合,担保机构可以激励客户提供更加真实和充分的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担保机构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强对客户信息的审核和监督,通过与其他担保机构共享客户信息,并与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带来的潜在风险[4]。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指通过对各个参与主体的信用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估,形成信用评价和信用等级,以此来评估个体的信用状况和信用风险。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历史行为进行收集和评价,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通过了解借款人的还款记录、行为规范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联情况等信息,担保机构可以更好地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从而更精准地进行风险评估。当借款人出现违约情况时,担保机构可以通过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信用数据,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和风险监控。这样,担保机构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限制其再次获得担保,并可能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追偿。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担保机构可以更高效地处理风险事件,减少担保损失,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些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防范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锐.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研究[J].区域治理,2023(8):104-107.

[2]周晶.XT融资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22.

[3]袁凌静.Z融资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22.

[4]廖婉丹.R融资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22.

猜你喜欢
识别防范风险
浅谈哈密瓜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析及防范
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苹果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SQL注入防护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7:25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35:19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3:32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