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奇
(商水县农业农村局,河南商水 466100)
近年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发展带动了配套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提升了玉米产量和质量,但仍有部分农户在玉米种植中沿用了经验栽培模式,导致玉米生长期间所需营养、水分不均衡,容易受到不同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所以要持续深入推广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保障。
玉米种子的良种选择,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农业市场中玉米品种类型众多,每个品种对生长环境要求均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农户科学挑选品种,既要有农业农村部的认证许可,又要遵从因地制宜原则,围绕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科学选取优质玉米种子,确保其满足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同时,应按照以下四点标准来筛选玉米品种:选择高产潜力、穗型较大的中晚熟品种,保证其具有抗倒伏能力。选择发芽率>85%、纯度>98%的玉米品种,再配合精量播种,可进一步提升6~8%的发芽率[1]。根据种植地块土壤肥力情况,挑选耐密植型玉米品种,如农大372、良玉99等。引入抗病虫害强的玉米品种,增加玉米种子抗病虫害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玉米产量,保障玉米品质,可引用机械化播种技术,虽然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但其对种子质量有着更高要求,所以要事先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实现一播全苗、培育齐苗及壮苗。首先,应采用“机械+人工”方式筛选所购买的种子,剔除其中的杂粒、坏粒、霉粒,确保经过筛选种子大小一致、籽粒饱满;其次,需要在播种前3~4天完成种子晾晒,通过将玉米种子平铺地面,均匀翻动下层种子,使其可以均匀照射阳光,利用紫外线灭杀种皮表面细菌,提高种子发芽率,此环节时间控制在上午9~12点或下午1~4点;最后,需要使用15%克福玉米种衣剂或吉农3号多功能种衣剂,按照1∶50的质量比持续搅拌,促使药剂均匀附着种子表面形成包衣,再将种子摊平阴干,等待播种。
整地之前,需要测量地表土壤湿度,针对湿度大引发的土壤板结,湿度低造成的失水干燥,就要在土壤湿度适宜期间完成整地作业,为确保作业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可选用大型牵引式、驱动式的整地农机。在不同季节和耕作方式下,整地作业方法有所不同,具体如下:一是春季整地,可以采用灭茬旋耕方式,合理把控灭茬与旋耕深度,分别为7~8 cm、10~15 cm,保证灭茬、旋耕、起垄、镇压等作业的连续性;二是秋季整地,应该采用深翻深松方式,打破地块犁底层,将富含营养物质的土壤翻到地表,先一次性完成耙茬、深松、夹肥,待起垄后完成镇压;三是低洼整地,可采用打垄、晒袋、散水方式,提升地表土壤温度;四是向阳坡整地,需要及时完成镇压作业,达到土壤保墒作用;五是免耕整地,对于“玉米—大豆”这种轮茬耕作模式,可在上一茬作物收获后,采用免耕播种技术,即直接在种植地块中播种种子。
土壤培肥是为玉米播种作业后,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项操作,这就要遵从适量施肥原则,以避免肥料过量损伤玉米种子或幼苗。一方面,需要按照种植地块土壤肥力情况,在播前精细整地中施加足量基肥,如施有机菌肥为600~900 kg/667m2,施45%脲基硫酸钾控释肥600~750 kg/667m2,以此来保证土壤肥力满足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另一方面,为实现苗齐、苗匀、苗壮的一次性精量播种目标,促进玉米幼苗稳定快速生长,可以选用无烧伤腐蚀,不影响发芽,便于幼苗吸收的速效氮肥,施加用量为60~75 kg/667m2。
玉米播种前,既要检测土壤温度,即种植地块10 cm深的土壤温度稳定维持在8℃,又要检测土壤含水量,当含水量≥15%,能够手握成团,及时开展抢墒播种。除了温度、水分条件影响外,也要根据种植品种特性,综合考虑玉米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中早熟玉米、中晚熟玉米等种类在我国南北地区的播种时间仅相差5~7天,即从4月20日~5月5日期间中挑选适合时间进行播种。
待土壤温度、水分等要素均达到适宜要求后,便可采用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抢墒播种。为降低整地作业对耕层结构的破坏性,增强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地表土壤流失现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即“大豆—玉米”轮茬耕作模式,可以选用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种肥、覆膜、镇压等多项操作,有效控制翻土深度及播种深度,约为3~5 cm,土壤质地为砂土、黏土时,应增加播种深度2 cm左右,并要根据玉米品种及所处区域,用种量约在1.5~2 kg/667m2,单双籽率≥90%;采用侧深施肥技术,施加磷酸二铵6~7 kg/667m2作为口肥,做到种肥分离,避免肥料腐蚀、烧坏种子[2]。待播种完成后,应立即采用灌透水沉实和机械覆土镇压操作,确保种子与土壤深度接触,必要时可以配用地膜覆盖技术,以增强土壤含水量,保障玉米发芽率≥90%。
3.3.1大垄行间覆膜栽培。具有抗旱、保墒、增产等优势,适宜于气候干旱少雨地区。需要在播种前按照垄高15~18 cm、垄宽130 cm,垄行距65 cm完成起垄,配合地膜覆盖法,选用膜宽90 cm、厚度约0.07 mm,于地膜两侧播种种子,播种密度控制为6万~7.5万株/667m2。
3.3.2小垄密植栽培。具有抗涝、抗病、抗倒伏等优势,适宜精量播种技术。需要在地块下10 cm的土壤温度为8℃时提前播种、均匀密植,其采用了标准小垄模式,垄行距与大垄相同,每株距离为18 cm,播种密度控制为6.5万~8万株/667m2,并要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加化肥300 kg/667m2,保障营养供给。
3.3.3大垄宽窄行密植栽培。即本茬作物在窄行种植,下一轮作物于宽行种植,对种植地块土壤起到良好保护作用,满足玉米高产稳产种植需求。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宽窄行间距,即宽行90 cm、窄行40 cm,或宽行70cm、窄行40 cm的种植宽度,每株距离为30 cm,播种深度>3 cm,播种密度控制为7.5万~9万株/667m2[3]。
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栽培管理环节中应该重点做好补苗、定苗、中耕及追肥这四项操作。
4.1.1移苗补栽。玉米出苗前后需要及时检查田间地块种子发芽率,针对缺苗、断垄、烂芽等情况,这就要尽可能选择阴雨天或夜间,及时采取补种、移栽、催芽等方式处理,并要配合浇水作业,缩短缓苗时间,提高移栽后玉米幼苗的存活率。
4.1.2间苗定苗。间苗需要提早,待玉米幼苗长至3~4叶时,及时去除田间地块中的弱苗、病苗、杂苗,保留下强苗、壮苗。待玉米幼苗长至4~5片时,应根据所选品种及土壤肥力,开展定苗工作,如果此阶段中发现缺苗,可在同行或相邻行就近留双株,确保亩株量。
4.1.3中耕除草。通过采用中耕方式,疏松土壤,增加孔隙度、通风透光、水分留存的能力,有助于玉米幼苗根系发展,达到保墒目的。通常情况下,中耕除草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定苗作业前深耕4 cm;定苗作业后深耕6 cm,玉米拔节前深耕10 cm,进而确保中耕除草工作价值得以发挥。
4.1.4追肥。由于基肥、种肥已经施加完成,所以不再施加苗肥,而部分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块,则可以适当施加钾肥。
为了满足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水分要求,加之此生长阶段中的营养器官生长茂密,雄穗与雌穗分化开始,所以要高度重视玉米穗期管理工作,保障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一切物质。
4.2.1按时松土。每当中、大雨天气过后,需要以保墒除草为原则,深入田间地块中勘探实际情况,是否存在植株粘连、土壤板结等情况,此时就要进行松土作业,保障土壤中的水分、氧气含量,切实增强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4.2.2追肥灌水。针对玉米拔节期、雌雄穗分化期,应沿着田间地垄一侧开挖施肥坑,向坑中均匀覆盖肥料,如拔节肥,以尿素为主,施加量控制为8.5~9 kg/667m2;穗肥,以碳酸氢铵为主,施加量为26.7~28.7 kg/667m2,并要在抽穗时进一步增加肥料,如将170 g的磷酸二氢钾和551 L水混合,均匀喷洒种植地块内[4]。
4.2.3去蘖修剪。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中,无效分蘖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及时去除不能成株、穗子很小的部分,避免其过量消耗养分而影响主茎成长,有助于实现玉米果穗及早成熟。
花粒期管理是玉米田间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籽粒重量和质量,所以要侧重于去雄、授粉、浇水这几点管理操作。
4.3.1去雄,即采用人工干扰方式,使用镊子拨开花瓣,钳去雄蕊花药,或是使用化学方式,使用赤霉素溶液或二氯异丁酸钠,促使玉米植株尽早成熟,以达到玉米增产目标。
4.3.2授粉。需要根据当地风力等级,使用手工摇动、竹竿敲击方式,将玉米花瓣中的花粉落下,完成玉米授粉工作,每次间隔控制时间为3~4天。
4.3.3浇水。由于此阶段中玉米植株的水分需求量较大,这就要精准把控种植地块中的土壤含水量,及时采取人工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度。
温度、湿度是纹枯病发病的主要因素,玉米植株感染纹枯病后,其表面将会出现水渍状病斑,呈现灰绿色,随着时间延长,变为白色或淡黄色,最后会形成云纹状的红褐色病斑。防治措施:使用20%的纹枯净可湿性粉剂、5%的井冈霉素,均匀喷洒于发病部位。
褐斑病主要是危害果穗叶片及叶鞘,使其逐步干枯,玉米植株感染褐斑病后,其表面会出现1 mm直径的椭圆形病斑,之后颜色逐渐加深,变成黄褐色,后期病斑破裂并散发出粉状物。预防措施:应合理挑选玉米品种,积极实行轮作耕作模式,严格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使用1 000倍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喷洒叶面,每日两次[5]。
螟虫幼虫会啃食玉米植株茎秆,严重阻碍养分输送,最终导致玉米植株养分耗尽。预防治理措施:喷施辛硫磷药剂、Bt苏云金杆菌生物制剂等,地块周围饲养瓢虫、赤眼蜂等天敌生物,玉米田间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
粘虫幼虫会蚕食玉米植株叶片,其具有暴食性、杂食性特点,一旦大面积爆发,一夜之间可啃食光成片的玉米田。预防治理措施:喷施灭扫利、菊酯乳油、灭幼脲等,布置粘虫板、防虫网等。
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果穗苞叶枯黄,籽粒表面变硬时,便可以开展采收作业,通过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收玉米,采集果穗后再将秸秆粉碎,并要进一步确定机收作业要求和有效减损措施,以此来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目标,最大限度上减轻玉米收获中所造成的产量损失问题。
在实行机械化收割作业中,需要保持联合收割机行距与玉米植株行距保持一致,其偏差值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5 cm,并要合理控制籽粒含水量,禁止超过25%。在实际采收中,应该科学设置割茬高度为10 cm左右,含杂率低于5%,果穗损失情况<2.5%,籽粒损失率<5%,秸秆含水率可保持在64%~66%范围内,确保机械化收割作业开展的顺利。
首先,农户需要合理控制田间地头诸多情况,熟练掌握玉米品种、栽培方式、行间距离、结穗高度等,选择最佳的机械运行方案,保持玉米作物收割的直线行驶。其次,农户要根据收割机的喂入总量、植株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确定联合收割机的运行速度,对于产量高、行距宽窄不同的种植地块,就要适当降低机械运行速度。最后,当联合收割机技术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满幅作业模式,以保证玉米作物均匀喂入,以此来提升玉米收割作业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就需要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全面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此项技术得以合理运用。因此,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定期举办玉米播种、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等培训教育活动,安排推广人员深入农户家中,推广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而确保这项技术得以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