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荧荧
(中共南靖县委党校,福建漳州 363600)
为实现党对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要求,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基本思想就是要形成党委的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发挥各自的作用,并紧密配合,着力健全完善人才建设机制。党管人才等人才队伍,必须具备优良的党性、作风踏实,干劲十足、优良的业务素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把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重视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人才具有稳固的政治立场。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探索出了一条盘活乡村人才的行之有效的路子,乡村人才规模越来越大,质量稳中有升,结构继续优化,激活了当地新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了激发乡村人才资源活力的重要抓手之一,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人才队伍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发展乡村,要有更高的质量、高层次人力资源,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乡村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从数量来看,乡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生产经营者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的学生,文化程度总体较低。特别是,受市场规律和陈旧观念的制约,多数人才往往去发达城市找工作,导致乡村地区的各种人才,特别是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力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由于人口流动加剧了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导致“民工荒”问题进一步凸显[1]。
二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存在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该地区的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当地乡村振兴进程;与此同时,另一些地区虽然投入较多,但因缺乏创新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了人才浪费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在一些贫困或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设施和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乡村振兴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地振兴需求,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而一些已经进行了较大投入的地区,由于缺乏新颖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导致出现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能在学科专业、实际技能或创新能力等方面出现不足。这种状况下,即使有一定数量的人才,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也会被削弱,影响乡村振兴的效果。
三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缺乏多元培养渠道的问题。目前,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培训机构,忽视了其他渠道的重要性。这种单一依赖程度过高的情况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的狭隘性以及乡村振兴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是提前规划的,难以灵活地迎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需求。而乡村振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需求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仅仅依靠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乡村振兴的变化和需求[2]。
一是要时刻强调要站在发展的大局来谋划人才。首先,突出抓好“五个结合”,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倾斜。总体定位是促进人才工作和区域振兴深度融合,以区域振兴为目标的人才工作基础建设,坚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作为根本目的。其次,在中央新精神的指导下,把人力资源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进行梳理和规划,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强压实责任,严格建立标杆对照表,在中央新精神的指导下跟上中央的步伐。最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时刻注意上下联动,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把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注重建设区域振兴战略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顶层倾听,顶层协调,顶层推动”的引领作用,突破过去碎片化千篇一律的工作方式,推动流程再造、体制重构和机制创新,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工作模式,建立起一套有效运行的组织体系。各地区要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其更多的自主权,让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首先,在区域振兴战略中,人才队伍建设主体不能由政府一人来承担,而且要充分依赖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建立一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复合型队伍,并以此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区域发展,从而实现人才资源与经济资源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专门针对区域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其他领域相协调。其次,企业则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合力,从而落实人才培养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人员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统筹协调服务工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人人都是人才资源开发主体的良好环境[3]。与此同时,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体现出公平、公正和公开,平等对待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最后,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人才工作。另外,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乡土人文情怀,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难题,让人们感受乡村田园风光,营造“舒服,放心,开心”的人文环境。
三是始终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区域振兴战略的实施,应该有多个部门的介入,主管业务的部门要主管人力资源,要“洒水”“滴灌”,不能“漫灌”。首先,坚持分类施策,尽可能将政府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进行差异化安置和重叠利用,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真正做到激励人才。其次,要在精准识别中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人才政策,充分考虑乡村承载能力,因人因地培养。同时还要注重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对那些年龄偏大或有特殊情况的人员,可以采取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和轮岗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许多重大工作的顺利完成,必将引领乡村振兴队伍的整体发展。最后,强调人才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发挥人才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打好乡村振兴建设人才队伍基础,形成良好的人才建设风气[4]。
四是始终注意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人才工作。首先,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招工”和“工程承包”联系起来,拓展区域振兴的人才来源。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引进使用的监管力度,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政策体系。开阔眼界,广收天下英才,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及资源,使得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优秀企业在全省安家落户。其次,建立城乡一体化人才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一站式的推进机制,定期发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活动开展情况,统筹人才和项目,把项目当事业,促进“人才加金融”的创新与竞争。最后,加强对人才培养规划制定,组织落实和考核评价,增强人才的机遇意识和重视策略,创新乡村振兴的人才工作模式。通过分解责任的方式,划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重点,如政策扶持资金落实到具体岗位上,并将这些内容作为考核指标来衡量。
经实地考察发现,各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仍有待完善之处,缺乏主动配合与协调服务地方振兴人才的动力。同时,由于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规划指导,也造成了人才政策制定与实施不同步、脱节现象。如区域振兴中人才工作缺乏前瞻性研究与理性思考,对于区域振兴人才工作缺乏有效激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实现区域振兴,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方面是健全地方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从培训对象来看,目前的培训对象以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为主,没有给予专家足够的关注,乡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宣传和指导不到位等,需要进一步拓展。从培训内容来看,已有的培训缺乏针对性,通识性培训偏大,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有些培训课题稍显落后,实用性不强,同质化严重且与乡村不相适应。目前,我国乡村经营主体面临着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大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培训效果方面,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中,各地的人才培训资源较为分散,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之间没有交叉,浪费了培训资源。因此,各地区应加大对乡村科技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和执行专项人才培训规划。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党管人才的思想,科学合理布局,全面促进区域振兴。鉴于乡村人力资源的不足,应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把人力资源与经费合理、高效地分配给最急需的场所,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
另一方面是完善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目前,乡村所能提供的“硬条件”与“软实力”是相对有限的。要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必须从乡村着手。多数乡村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在乡村受教育和医疗、文化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比较落后,并且乡村地区企业在就业创业营商环境、扶持政策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各地区应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构建薪酬激励、绩效激励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激励、灵活人才激励机制。基于人员贡献的薪酬激励,继续完善和强化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有效地保证了返乡人员社会保险的延续。另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不同层次的农业乡村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乡村人才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的聚集、需求整合和其他服务。各地区建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指导。与此同时,建立乡村人才交流制度,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或服务中心,注重对乡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5]。
一是分类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谁来干”“怎么干好”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使用政策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层级向多层级转变。同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育引导。实践表明,乡村建设以人才队伍分级分层为基础,更有助于精准实施针对性策略,最大化地发挥出乡村人才骨干的力量[6]。
二是分类分级应掌握规范。首先是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政府管理干部队伍、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来培育乡土优秀人才。其次是打造本土教师队伍、本土的医疗人才队伍、体育人才队伍,加强乡镇政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与水平。最后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打造乡镇党政人才队伍为主线,加强对乡村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壮大科研队伍。
三是分级分类也要分工合作。要把“四大工程”落实到乡村建设中去,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完善乡村人才培养的运行体制,科学制定和落实好乡村发展的战略计划。相关部门在实施区域振兴战略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强化互相配合、总结交流、加强引导,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体系。同时,要将乡村振兴每项工作都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使每项工作任务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在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的发展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从下至上”的参与式发展模式,注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才积极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另外,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才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才是国与国之间较量成败的关键,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有力保障。坚持党的管理原则,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要把人才问题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只有遵循党的人才管理方针,才能把人才工作提高到全党、全局工作第一位。通过党委的领导和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组织部、党校、统战部人才工作的职能与优势,扎实抓好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