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陇南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2024-06-10 03:34曹宏伟刘凤英
福建茶叶 2024年4期
关键词:茶马陇南茶文化

曹宏伟,刘凤英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陇南 7425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陇南作为我国茶马贸易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独特的茶文化正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对外传播的需求日益增加。正确、有效地翻译和传播陇南茶文化,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互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文化差异和翻译难题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挑战,这需要专业的研究来解决。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做到恰如其分的本土化翻译,是这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陇南茶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翻译和传播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文化外交的现实需求。

1 陇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优势

1.1 区位优势

陇南市坐落于甘肃省南部,是甘陕川三省交会区的重要城市,被誉为甘肃的“南大门”。陇南市地理位置优越,距兰州、西安、成都和重庆均在400多公里范围内,交通极为便利。该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特别是兰渝铁路、十天高速和陇南国际航空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陇南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同时,武九、天陇铁路等关键交通项目的启动,使得陇南在推动新疆、兰州、青海等地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此外,陇南还是甘肃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关键枢纽,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资源丰富

陇南市向来就有“陇上江南”和“陇右粮仓”之美誉,拥有甘肃省近50%的动植物资源,拥有广袤的林地草原和丰富的林木、草本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除此之外,陇南还富含多种矿产资源,尤其是铅锌和黄金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得益于独特的资源优势,陇南培育出了油橄榄、花椒、苹果、核桃、茶叶、中药材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产品不仅在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受到欢迎,也在东南亚国家享有较高声誉,生机蓬勃的国内外贸易为陇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2]。

1.3 合作加深

陇南市紧密结合“关天经济区”和“川渝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与陕西、甘肃、四川等毗邻地区以及中东部地区和周边国家、城市的全面交流与合作。2020年12月,受甘肃省的倡议,举办了“一带一路”美丽田园论坛,该论坛在康县成功举行,汇集了西北与西南七省市的联合参与[3]。论坛期间共签订了1项协议和46个合作项目,涉及总投资高达101.63亿元,所签项目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建设、营养保健、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等关键领域,旨在推动区域间的农村文化旅游合作,以及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展示了陇南在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1.4 电商崛起

近年来,陇南市在网络贸易发展方面投入巨大,目前全市已建立1.4万余家网络商店,网络交易总额达到200亿元人民币。陇南市在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方面也表现突出,已成功培养了29,000多名网络技术和营销专业人员,陇南积极实施“一县一品”战略,专注于打造优质网上商品,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物流和配送系统,成功形成了独特的“陇南模式”。该模式通过“电商+”的运营方式,有效促进了电子商务与旅游、健康、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融合,为推动区域间的协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陇南茶文化之于“一带一路”的价值

陇南茶文化作为中国西部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上,陇南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茶文化构成了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陇南茶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茶叶品种的多样性以及制茶工艺的传统性,诸如日晒红、手工揉捻等传统制茶工艺,能够保留茶叶的原始风味,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陇南茶叶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在沿线国家间传递陇南地区的茶道哲学,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陇南独特的茶文化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丰富文化体验的机会,使之成为连接我国与沿线国家文化的桥梁。陇南茶文化的推广也带动了茶具制作、茶旅结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陇南地区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区域就业[4]。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推广也促进了与沿线国家在茶产业技术、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茶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强了陇南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学习合作的机会,共同推动茶产业的创新发展。

3 茶马古道——解析陇南茶文化的特征

茶马古道是始源于唐宋,延续至民国时期的茶马贸易形态,当提及茶马古道,人们常想到滇藏道、川滇道,但无可争议的是,陇南地区也占有一席之地,历史文献中有着大量关于陇南茶马互市的详尽记载。

茶马古道的开端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唐朝贞元年间,朝廷为强化边防,急需大量战马,由此产生的茶马互市,为后世贸易奠定了基础。《明史·茶课》记载,当时番地对茶叶的需求极高,故自唐宋以降,茶马贸易成为国家策略,直至清代乾隆时才告一段落。然而,民间茶马交易的传统依然延续至民国。

宋明时期,四川成为茶贸易的大宗,川茶通过陇南北上,成为全国茶马贸易的关键节点[5]。陇南地区的茶马场、茶园等设施规模与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川茶从成都起始,途经汉中至陕西,再由秦州转至陇右,内蒙古,最终抵达陇南。《明史·茶课》亦提及,陇蜀茶马道在宋明茶马贸易中占据核心地位。陇南阶州、成州、文州、宕州等地区,均设有官方经营的茶马市场。宋明时期,大量马匹由陇上古道运来,为国家的战马供应提供保障。如今,陇南地区出土的摩崖石刻、碑文等文化遗产,均为茶马古道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彼时陇南茶马贸易的盛况,更展示了陇南地区茶文化的浓重印记。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陇南地区的茶文化,深植于其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文县志》记载,碧口地区的茶叶种植历史已逾千年,尤以李子坝、马家山、店房山等地出产的“烟霞炒青”闻名。此茶色泽青绿,滋味鲜甜,具有去油、开胃、消疲劳的功效。陇南地处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县碧口、康县阳坝、武都裕河等地得益于温和的气候、充足的光热和丰富的雨量,已然成为茶叶种植的理想之地。

陇南的茶叶生产工艺精湛,传统手工艺涵盖五大工序:“摘”即摘茶,要求摘茶人员与器皿清洁无异味,采摘时间以早晨为佳,采一芽一叶为宜;“晾”即晾晒,要求采摘后的茶叶立即铺展晾干,避免受潮;“煎”即翻炒,此环节要求将茶叶在高温锅中翻动,掌握适当的火候和力度,使茶叶干燥、色泽变淡、香气四溢;“焙”即烘焙,再次翻炒茶叶,关注整形和打磨;最后是“储”,即储存,选择适当的包装,放置于阴凉处[6]。工艺对水分、力度、时效等要素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制茶师傅凭借经验和感官进行细致调节。

陇南的饮茶习俗多样,除了常见的沏茶方式,陇南北部的盆茶和康县的茶碗文化颇具特色。在陇南,茶壶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家庭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完整和谐,饮茶的过程,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文化传承。

茶马古道造就了陇南地域盛极一时的茶文化,但在千百年间形成的浓郁的茶文化环境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延续了茶马古道互市精神的一带一路自然也将发挥传播作用,再续茶文化的辉煌。

4 “一带一路”背景下陇南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4.1 选择适用的翻译法

目前,在翻译领域中,创译(创造性翻译)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将创译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方法”,创译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应用,可确保跨文化交流时根据恰当的语境完成译文,满足实际需求。在此情形下,译者不再受传统规范的限制,从而增强了译者的主动性。且得益于语言差异的支持,创译过程不会产生“失控”的问题,在创造性的翻译环境中推广陇南茶文化,有助于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更有效地促进茶文化内涵的普及,并提升其传播效果[7]。

4.2 选用差异化翻译策略

第一,直译法。在翻译实践中,直接翻译法能够降低因对茶文化理解不足而导致的误译风险,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转译茶叶名称,同时强调其内涵的文化核心。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更有助于让接受者深入理解其含义,同时确保译文易于理解。例如,将“铁观音”译为“Iron Buddha”,可以使外国受众更容易理解其含义,从而激发对相关文化的联想,同时传达其深层文化含义,让国际买家更好地领会这些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鉴于英文翻译中存在的语音挑战,译者在采用直接翻译法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细致分析,以做出恰当的翻译选择。

第二,音译法。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音译法能够更好地体现“求同存异”的原则,有助于各国人士体验不同文化的交汇,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陇南当地的茶文化。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每种茶的名称不单单是一个称谓,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对于那些已经小有名气的茶品种,在翻译时可依据其名称特色来吸引国际观众的注意,从而持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例如,陇南文县的碧口龙井名头颇盛,将“乌龙茶”和“龙井”统一翻译为“Longjing tea”将更为合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应努力弥补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差异,避免产生不当的误解[8]。将“龙井”译为“Dragonwell tea”则不太恰当,由于中西文化中对“龙”的理解存在差异,在中国,“龙”象征着吉祥,而在西方,“龙”常常与“邪恶”“灾难”等负面含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翻译时应避免国外受众对“龙井”的误解。

第三,意译法。意译法的核心在于,保留原文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框架,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茶文化宣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译者应使用简练语言,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其次,译者需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视角理解陇南茶文化,以便更准确地传递文化精髓。譬如“咬盏”这一概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能直译该术语,而应选择降低外国读者对新词汇的困惑的方法,并降低翻译工作的难度,通过解释“稀释”原文的生涩度。如此一来,即便读者未能完全理解陇南茶文化的深层背景,也能够大致识别一些茶名。

4.3 使用混合翻译方法

在特定术语的翻译中,若仅使用单一的方法表达,可能无法充分传达译文的深层含义,进而影响整体翻译的质量。这种情形下,原作中丰富的信息可能无法完整传递,导致茶文化宣传资料未能有效展示其核心内容,从而在文化信息传输上遇到障碍。因此,在此种情境下,不宜采用过于简化的翻译格式。以成县六堡茶为例,六堡茶属黑茶类,由于其在民间茶马互市贸易中颇受欢迎,因而也得名“边销茶”。在“边销茶”的翻译中,鉴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类茶饮具有鲜明的茶马互市文化特色。因此,在翻译时,不宜随意更改词汇,以免产生误解和偏见。为了更好地保留陇南当地的文化特性,建议将“边销”直译为“Bianxiao”。这样既能降低国外读者对这一类型茶的误解,又能在翻译后更准确地体现其本质含义。同时,对“边销”词汇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清晰解析,并提供进一步的解释,确保注解与意译的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保存原文的文化特点,促进国际茶友对其的了解。

4.4 活用省译法

我国的茶文化在众多古诗词及《茶经》《茶谱》等经典书籍中都有详细记载,对于我国人民而言,品读文化经典是方便理解、领悟茶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要将深奥的茶文化通过一带一路传播至海外,就必须典籍进行恰当的翻译,方便海外受众群体也能更好地理解陇南茶文化,进一步突出茶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意境,弥补海外群体对茶文化的认知缺失。

但在翻译实践中,一方面,译者需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与意境;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易懂性。例如,对沏茶用水选择方面的介绍,原文是一句我国的经典谚语:“扬子江水天下第一泉,蒙顶山上第一茶”,用以赞颂好茶配好水的重要性,这句话对我国人民而言,是对茶与水的匹配讲究的肯定,也是饮茶文化的生动体现。然而,直接翻译这句谚语到其他语言,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以至于引发误解。直译无法传达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及情感色彩,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文化典籍及谚语时,需要灵活运用省略或者不译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深层意义。

具体而言,茶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哲学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茶文化的核心不在于茶本身,更在于茶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正如陆羽在《茶经》中所描绘的“茶禅一味”,禅语茶同席,是对茶的赞美,更是体现出品茶这种行为背后的,追求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尤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若想全面发挥陇南地域文化中的茶文化要素的作用,使其能够在推动沿线经贸、周边合作的进程中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就需要采用精确的语言翻译策略,构建基于文化的翻译思路,译者要深入了解源语言,以及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传达茶文化的精髓。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促进文化的互通有无,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陇南茶文化的研究传播,不仅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窗口。未来,相关研究也不仅限于茶文化,还包括其他领域的文化特色,以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

猜你喜欢
茶马陇南茶文化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马古道
陇南记忆
骑行“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