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泰乾
(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福建 清流 365300)
清流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全县域总面积1806.33km2,其中耕地面积1.02万hm2,林地面积14.1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5%,全境山多地少,宜林地多,宜茶、果、粮地相对较少。林地以红壤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
清流是山区农业县,产茶历史虽不悠久,但却是该县农户经济增收的一项重要农业种植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叶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销费品,茶叶的社会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同时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农村青壮劳动力甚至农村人员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力日显短缺,特别是像茶产业这类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更为突显。由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粗放茶园传统管理方式与现阶段该县茶区的发展现状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一是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矛盾;二是茶产业的开发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矛盾;三是市场供应量与茶叶品质要求问题。由此导致了茶园抛荒失管,茶叶粗制滥造,生产效益滑坡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茶园管理中推行机械化、提升茶园管理方式、增进茶叶鲜叶质量。本文从清流县茶园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探讨清流县茶园升级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清流现有茶园面积28196亩,主要分布于林畲镇、嵩溪镇、龙津镇、余朋乡和赖坊镇,平均海拔高度350m。较大面积规模的种植始于1970年代中期,近二十年来也开发了部份茶园。其中现存单体面积最大的茶园是位于林畲镇属清流监狱的苏福茶园,全园面积近6000亩,开发于1970年代中期;其次是位于赖坊镇南山片区茶园,全园面积近2000亩,开发于80年代初;其余分布于各乡镇。全县茶园均采用单幅条栽。除苏福茶园外,大部份茶园园地地势为山坡地,坡度在15°以内,部份茶园坡度可达25°,梯田台面等高种植,园地基础条件较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茶叶生产用工不仅成本增高,还出现了用工荒,导致部份茶园处于失管抛荒状态,甚至退茶还林。据2023年〔清流统计年鉴〕记载,我县茶园种植面积已由2014年的顶峰45737亩锐减至目前的28196亩。其二,因我县茶产业发展的历史原因,造成了生产茶类的不统一,未能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受林业产业改革、生态自然保护的深入实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新茶园的开发已显得尤为困难。种种原因导致我县部份茶园在逐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或经济效益不佳步入发展的瓶颈。而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全国茶产业的经济效益愈越发显现。
我县单体面积较大的茶园有苏福茶园及赖坊南山的双秋茶园,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其中苏福茶园全园面积近6000亩,驻地农业人口均约7000人,突显的共同特点是茶叶种植台面较大、冠面总体较宽,双行条栽,适宜较全面发展农业机械作业,园内道路建设较为完备;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生产季劳动力短缺,雇不到人。为此建议其茶园改造技术措施如下:
2.1.1 园地整理。因园地多年粗放管理,沟渠排水不畅,导致漫园跑水,造成土壤冲刷,梯壁塌坊,或台面高低不平或台面(畦面)宽窄不一。应先修缮梯壁,使之牢固,确保机械耕作安全;对于较窄台面或畦面的,可采取归行或加大台面,使畦宽不低于80cm,台面宽度不低于1.5m,以便机械通行。不宜加大台面或畦宽的,可采取单行条栽或丛栽,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其二、筑埂修沟,做到台面前有埂后有沟。梯埂高于园面20cm左右,埂壁种植爬地兰、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护坡绿草。蔬通背沟,设置竹节沟,沟深20cm,宽20cm。理顺纵沟,沟面宽40cm,沟底宽30cm,深25cm;在纵沟中每隔3m或在适宜地挖一个沉沙坑,以减缓水流速度,沉沙积水,雨后及时清理沉沙淤土,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再次冲刷。平整茶行茶丛堆土,使园台面基本等高,便于排灌及耕作。
2.1.2 归行并植、重植。茶园茶行中缺株现象严重而茶树枝干粗壮未蓑老尚可利用的,可进行归区并行移植、补植;对于空出的地块及树体蓑老的片区,可根据所需发展的茶类选择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更新换种,重新种植。移植行应开深沟(穴)50cm*40cm,并施足基肥,穴施腐熟的有机肥2.5~5.0kg,表土杂草回填,心土覆面,分层填土,浇足定根水。植株移植前应修剪留下少数枝叶,然后连根挖出,若主根过长,可将50cm以外的主侧根切断一部分,尽量带土移植或将茶树根部在拌好的干净的黄稀泥中蘸根,使根系沾满稀泥,然后栽植。
对因移植而空置的地块及需要更新换种地块,根据茶叶机械的性能,留出合理的机械耕作通道,便于机械作业。重整畦地,畦宽不小于80cm,开沟施足底肥,种植沟不小于40cm*40cm,亩施基肥有机农家肥20~25t、专用肥50kg左右,杂草、表土回填,肥土混合,最后盖上里土。采用双行条栽。后期加强肥水管理,树高常年保持在60cm以上,冠幅不低于80cm。
清流县茶园面积以几十亩至二百余亩的偏多,有的片区坡度较大(如余朋茶区),有的茶区因所制茶类要求(如赖坊东方美人茶园)不宜采用特种茶叶机械进行田间作业。这类茶园大都是2000年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的茶园或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因采摘过度,造成有的茶行缺株严重,有的树体矮窄,树势较弱,产量普遍偏低。为此建议此类茶园的低改技术措施如下:
2.2.1 整园。对于因园地管理粗放,沟渠排水不畅,漫山跑水,造成土壤冲刷,梯壁塌方的或因坡缓种植未开筑台面的园地(如东方美人茶区官坊片区),应修筑台面,台面呈内低外高倾斜状,外筑梯壁,内修排水竹节沟。梯埂一般高于园面20cm左右,梯壁种植爬地兰、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护坡绿草,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再次冲刷。平整茶行茶丛堆土,使园台面基本等高水平,便于排灌及耕作。开挖蔬通背沟,设置竹节沟,沟深20cm,宽20cm。理顺纵沟,沟面宽40cm,沟底宽30cm,深25cm;在纵沟中每隔3m或在适宜地挖一个沉沙坑,以减缓水流速度,沉沙积水,保持茶园水土。
2.2.2 补植。对缺株严重的茶行进行补植,在缺株部位挖深宽40cm的种植穴,穴施腐熟的有机肥2.5~5.0kg,茶叶专用肥及杂草,表土回穴,肥土混合,最后盖上里土。翌年开春后选用原适制茶类栽培品种进行定植,浇足定根水并加强后期田间管理。
2.2.3 培冠。因采摘不当、留养不合理形成的树体矮窄的茶园,如赖坊片区有些茶园虽是近年新开的茶园,但因园地土质原因和留采不当,造成树体冠窄、行矮,应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培养冠面,以提高产量。
对全园树冠进行留叶轻采轻修剪,培育冠面,树高保持在60cm以上。
于前一年秋茶结束后至来年春季萌芽前,对全园茶树进行深修剪一次,深度10cm左右,以剪除冠面鸡爪枝、细弱枝为准,使冠面平整,然后再在每季新梢停止生长木质化后进行轻修剪,使冠面平整。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封园留养一年。第二年轻采重养,采高留低,采顶留侧,采后及时修剪,促进萌芽,抑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产枝的数量。深度约5cm,以冠面平整为度。往后树高保持不低于60cm。
清流县茶园的道路系统基本布置较为完善,有的茶园田间主干道完成了路面砼硬化,支路少部份为砂砾石铺设,但是因劳动力的转移及劳动成本的提升而推动了农业机械的不断增加投入,使得原建设的道路有些地段不宜茶叶机械的通行,应在主干道、田间支路适当部位加宽路面,作为回车道、错车道,每块田头部位按需设置合理的机械回车区。路网尚未设置完善的茶园,应在茶园中依地势及耕作需要合理布局路网。主路、支路路面宽不小于2.0m,适当设置回车道、错车道,建设成弯顺路缓,确保通行安全。
清流县相当部份茶园是等天雨茶园,水源不足,部份茶园砂砾石多,保水性差,常常不是遭遇春旱就是夏旱、秋旱,严重的影响了茶树的健康生长,进而影响产量。首先应建立引水系统,并于茶园高处设置蓄水池,蓄水池应依茶园面积、地势高低分片设立,茶园中按喷灌半径设置喷灌系统,实行茶叶机械耕作的以不影响机械耕作为前提,增强茶园水分补给,特别是生产东方美人茶的茶园,可以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利于茶小绿叶蝉生长,促进鲜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二是应对行沟进行整理,做到前有埂后有沟,旱能灌、涝能排。沟深不少于20cm,宽30cm,每条沟中合理设置竹节沟,沟埂应低于畦面;茶园中合适地段设置土池,大小因地而设,以蓄积雨水,增加园地含水量。达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刷”。
清流县现有茶园中,无论是林畲片区的原有耕地茶园(苏福公司茶园),还是其余山坡地茶园,不是耕作层浅,就是砂砾石多,腐殖质基本偏少,应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作肥源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最有效的办法。茶园土壤肥力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机质和土壤养分的积累与消耗失调。茶园套种绿肥可以快速形成地被覆盖,有效拦截降雨对地表的打击,控制水土流失。茶园套种经济绿肥能提高土层含水量、减少茶园水土流失量,茶园套种绿肥还能截蓄雨水,增加土壤含水量,同时绿肥覆盖度较大,对增加茶园土壤的湿度也能起一定作用,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减轻茶园的病虫害。有机肥营养全面、有机质丰富,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成土壤腐殖,对园地有机质含量低的,结合深翻客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进茶叶鲜叶质量。深耕可采用农用微耕机,有条件的茶园可以投入小型翻土机。于每年秋季或秋茶结束后,对全园错行深耕,从茶行内侧距茶树主茎20~30cm处,开挖一条线状施肥槽沟,深度不超过30cm,宽度40-50cm,切断茶树半部侧根和枯衰根系,生土翻出,表土回沟,并每公顷一般施入有机肥1500~2250kg,或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30~45t拌磷肥300~450kg,土肥拌合。但严寒干旱的冬春季不宜实施。
茶树喜光耐阴,适宜在漫射光下生育,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实施林茶间作,建立乔、灌、草复层立体结构,可以有效增加进入茶园的散射光,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水分蒸发,为茶树生长营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物质转化与积累,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林茶间作模式能逐步恢复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使食物链网更加复杂,有利于形成高效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但根据对清流现有茶园的实地观察,园地地势普遍较为开阔,而园中遮荫树有的基本没有或稀疏不足,造成有时因霜冻严重影响春茶产量或因干旱而影响秋茶产量。应于茶园山顶、空缺地、主支路、沟渠两旁、及陡坡处选种无树茶共生病虫害的树木如桂花树等常绿树种,以优化茶园小气候,减少茶树受寒、受旱、受风危害,改善茶树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同时还可以增加茶园的景观效果。对茶园梯壁上的杂草改劈草为割草,保留原有的绿草,在裸露、光秃的茶园梯埂梯壁种植爬地兰、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护坡绿草。
茶园改造后,应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无公害茶叶生产管理措施,实行科学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态、物理防治为手段,科学规范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症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天敌对病虫的防控能力,抑制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茶园中耕管理,培育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变传统施肥习惯,重施有机肥,配施适量化肥,提升茶叶品质,生产出百姓喝得起的健康茶、放心茶。
茶园经提升改造后,在今后很长的一个阶段,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茶园的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园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