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政和县茶业发展中心,福建 政和 353600)
茶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也是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创新绿色生态茶园科学管理机制,提升政和县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建设超百亿茶产业集群,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关键环节。笔者在基层长期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对政和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有较深刻认识,在认真总结和分析绿色生态茶园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绿色生态茶园科学管理机制创新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全县茶园总面积7333.3hm²,其中绿色生态茶园面积6071.9hm²,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82.8%。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1.36万t,产值18.22亿元。全县茶叶加工企业4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通过SC认证企业162家,中国白茶十强企业3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地理标志商标2个,“政和白茶”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互认清单。总投资8亿元的“中国白茶城”全国白茶集散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争取专项资金6500万元,创建省级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澄源乡、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铁山镇;加快推进石屯、东平、澄源、铁山、镇前等5个白茶标准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瑞和白茶庄园、茶是康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政和县茶产业发展。近年来,政和县按照南平市统一部署要求,深入开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减肥控药源头治理、生态茶园绿色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政和白茶公共品牌等四项行动,深入实施政和白茶“品牌提升年”活动,推进“三茶” 统筹发展。
印发《致全县涉茶人员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6万份,在全县农户家中、村务公开栏、农资店、茶企、合作社等地广泛张贴宣传,要求广大茶农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农资店依法经营、茶企规范加工生产,确保茶叶品质;并成立茶叶品质提升宣讲团,广泛开展生态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2023年全县各乡镇巡回宣讲共13期,各乡镇(街道)与茶农茶企分别签订《茶农科学用药承诺书》《茶企茶叶质量安全承诺书》。
推广茶叶绿色发展模式,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绿肥种植等技术,实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2023年在铁山镇大红村、东平镇新口村整村推进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不用化学农药)面积达220hm²基础上,2024年全县建设不使用化学农药绿色生态园项目示范点10个,面积230hm²,辐射带动1000hm²;通过省级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建设,统筹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00万元,其中安排3300万元用于生态茶园建设,全县建立绿色生态茶园基地示范片11个。
落实农资经营台账制度,全县90家农资店全面禁止经营销售禁用农药,全县除城区3家定点可销售限用农药外其余87家农资经营店禁止销售限用农药,并与农资经营店签订依法经营承诺书90份;开展巡查检查,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茶叶质量安全管控巡查工作组、各村成立茶叶安全生产巡查队,每月至少开展2次集中巡查工作,在春茶关键时期每周巡查1次,重点巡查茶农茶园使用农药情况以及茶农或茶企茶叶落地摊晾情况;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全县有107家茶叶生产主体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并行系统监管、有145家茶叶生产主体纳入市场监管部门并行系统监管,全县完成茶青农残快检658批次、茶叶监督抽检337批次;强化执法力度,县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立案查处7件;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加强茶叶产品的监督抽检,立案查处茶叶商标侵权5件。
主要是茶山管理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县7333.3 hm²茶山中茶农个体管理6466.7hm²,占比达88%;企业可控茶园仅866.7 hm²,占比太低,茶青质量管控难度较大,不利于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和生态茶园管理技术推广。部分茶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和责任不强,尤其面对近年春茶初期茶青价格较高、供不应求,个别茶农为降低管理成本,追求茶叶高产高利,违规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同时,市场建设滞后,全县各地均未建立规范的茶青交易市场,春茶期间每日16时至19时茶青交易高峰期,城区东门三叉路口以及各乡镇的主干道、村头巷尾成为茶青交易的“主战场”,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突出,茶叶采收和交易散乱,没有统一标准,优质优价没有体现,影响了茶农提高茶青采摘质量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茶青质量及产品品质。
部分茶园生物种群多样性不足,种植绿化树木、梯壁种草留草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良;部分茶园管理比较粗放,农户施肥用药不够科学,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推广绿肥种植面还不够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不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未建立;现代茶园建设较为滞后,部分茶园机耕路和蓄排灌等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蓄排灌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茶园由于多年雨水冲刷、耕作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梯层内侧高于外侧,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茶园机械化耕作、茶叶机械化采摘等使用普及率还不高。
政和县茶园基本以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建设标准不统一,与茶加工、茶文化、茶旅游存在脱节现象,一二三产相互之间缺乏支撑、带动,让种茶变成赏茶、制茶、品茶还有较大差距,难以实现共同成长。茶文化宣传氛围不浓、内容不聚焦、特色不凸显,“因茶御赐县名”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茶旅游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接待能力,仅镇前镇峥茗茶业初步形成接待能力,隆合、云根、瑞茗等几家茶企针对经销商开展茶学游(不营利),而真正意义上的茶旅产业尚未形成。目前还没有一片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可供旅游观光的茶园;除瑞茗茶业、隆合茶业外,也无其他可供参观的观光工厂。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实力一般,没有与茶农建立密切的联结机制,生态茶园建设投入不足。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偏远山区茶园存在失管现象,有的低产茶园没有得到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少重量级龙头带动型企业,较多茶企还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小农式生产,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松散、辐射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茶农分散的茶园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集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生产管控茶园基地,影响了茶叶品质的提升。
一要加大宣传培训。按照政府宣传引导、企业积极运作、乡村全力以赴的要求,举全县之力,大力宣传推介打造中国白茶之乡品牌,形成茶叶大县、茶叶强县的浓厚宣传氛围;持续加大茶叶质量安全管控大宣传、大培训,增强广大茶企、茶农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广大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政和特色的质量兴茶、品牌强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要开展茶园普查。牵头组织各乡(镇、街道)对全县各村(场)茶叶种植面积、品种、分布等基本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和大户进行一次普查登记,仔细摸清底子,建立茶企、农户茶山面积档案,并根据茶山面积发放“茶青卡”,依托 “茶青卡”建立溯源体系,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管控和宣传工作。三要强化执法力度。禁止在茶园使用甲胺磷、硫丹、三氯杀螨醇等52种禁用农药以及氟虫腈、氰戊菊酯等16种限用农药,禁止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大对茶园巡查检查力度,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坚决查处销售茶叶禁限用农药的违法经营行为,查处茶园使用禁限用农药、常规农药残留超标等违法行为。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发现茶园使用禁限用农药,对该茶园予以台刈;发现茶青含有禁限用农药或农残超标,对该批次茶青予以销毁;对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四要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将茶叶生产主体全部纳入并行系统监管,加大线上巡查力度,督促及时上传追溯信息,上市前全部做到赋码出证、凭证销售。各乡镇(街道)要加大对茶青质量监测密度,增加茶叶速测筛查频次,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小作坊和原料茶、毛茶交易市场的监管,对上市的茶青和茶叶产品开展快速抽检,结果合格准许上市,确保茶叶品质。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做好茶叶成品抽检监测工作,发现有农残超标不合格样品,立即开展核查处置工作,督促企业停止销售不合格产品,封存扣押库存不合格产品,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产品,并开展立案调查工作。五要建设交易市场。建议在城区、东平、铁山、澄源等地建立规范的茶青交易市场,加大茶青质量监测密度,乡镇和有关部门牢牢守住产地准出关,组织开展茶青农残快速检测工作,统一标准经营,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确保茶叶品质提升。通过茶青管理,优质优价,倒逼茶农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积极性。
推进茶叶生态、低碳生产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绿色经济所作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按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要求,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利用的茶园,推动政和茶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一要推进标准化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围绕“全域绿色食品”建设目标,积极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7333.3 hm²创建,打造政和白茶质量安全核心原产地。在茶园种植桂花、樱花等树种作为行道树,采用“以割代除”的方式留草,在茶园绿化时,注重茶园彩色化,构建“树-茶-草”立体复合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同时具有优美的观赏性,为茶园生态观光游打下基础;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整村、整乡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加快实施不用化学农药绿色茶园建设;推广福建农林大学茶园间作大豆、油菜、紫云英等特选绿肥植物技术,提高土壤肥力,优化微生物区系,培育健康土壤,采取氮肥总量控制、有机肥替代、精准施肥、机械深施等多种土壤地力提升技术手段,推广茶园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天敌友好型色板、鳞翅目害虫性诱剂、天敌友好型 LED杀虫灯等防控技术,推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虫治虫”“以螨治虫”“以螨带菌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构建茶园动植物生态平衡系统,探索政和特色茶类生产茶园管理综合技术措施,集成推广适宜政和不同茶区的标准化生态茶园栽培与管理技术模式。二要示范推广生态低碳茶叶生产技术。积极构建以“土壤优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低碳茶加工”为核心的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体系。推广茶园耕作、栽培、采摘先进机械及茶树健身栽培等关键技术,采用电动采茶机替代燃油采茶机,减少化石燃料用量,降低采茶过程的碳排放量;推广空气能自动化控温控湿萎凋系统,推广应用空气能烘干系统;鼓励政和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优先打造“生态低碳茶”品牌形象,通过低碳茶产品认证,持续提高公众对政和茶叶绿色、安全、健康等特点的认识。三要推进茶树种业创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系统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我县茶树种质资源,突出政和白茶品种资源挖掘选育及品质特征研究,开展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选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认定的茶树优良新品种。重点推动与中茶所深度合作,建议在铁山镇大红村建设政和大白茶茶树种质资源圃。引导广大茶企、茶农改造低产茶园,复垦失管茶园,改良茶树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芽品种,调节采茶峰期,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四要创新茶叶产品开发。鼓励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深入开展政和白茶内含成份独特性和茶叶保健功能研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茶资源,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妆、茶日用品等茶深加工及茶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五要注重培养引进人才。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建议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引进高端科特派团队,建立“三茶”专家库。加快培育和建立一支涵盖农艺师、制茶师、评茶师及营销团队在内的本土茶业人才队伍,加强对茶叶种植、管护、生产、加工、销售的指导,转变人才观念,创新选用机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政和生态茶园建设这片热土,推进茶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茶文化“传承工程”。守护政和“因茶得名第一县”的历史根脉,加强茶文化挖掘、研究和推广,申报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入挖掘四平戏、茶灯戏、新娘茶、当酒茶等特色民俗文化内涵,推出一批茶主题“十佳”非遗体验馆。保护好镇前坑塘焙、杨源凤山、锦屏古茶园遗址,序时恢复澄源青坪焙、石屯东宫焙遗址,保护和疏通好政和茶盐古道。二是实施茶文化“传播工程”。组织拍摄“三茶”统筹发展实践宣传片,编撰、录制以茶文化等主题特色的故事,传递政和茶文化声音。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在重点产茶村、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茶企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茶习所,打造政和茶文化的宣传窗口。三是实施茶文化“融合工程”。因势利导,在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中,注重在文化旅游上下功夫,打造一批茶旅融合发展基地、特色茶旅小镇、生态茶园养生度假基地、茶艺体验实践基地、茶文化主题公园、茶文化博物馆等新业态,高质量推动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绿色生态茶园优势价值最大化。重点打造大红白鹭窠、富美莲花山、镇前罗金山、东平起凤林、杨源东源茶谷等“三茶”融合发展精品示范茶园和茶庄园,推广“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模式,将茶庄园打造成为集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休闲、观光、文化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动融入全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积极创建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重点要抓好政和县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包括政和县在内的“福建红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福建白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加大绿色生态茶园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形成点线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水利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水土保持生态茶园和生态村建设项目,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对茶园进行综合治理,扶持生态茶园水利设施和水土保持建设,建设现代绿色生态茶园,推进我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围绕茶产业百亿产业链建设目标,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中国白茶城”总部经济功能,培育和引进一批年产值超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我县茶叶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以托管、半托管或土地流转的模式,将茶农分散的茶园整合起来,形成茶园基地,实现小茶园变大基地,小农户变大合作,小产权变大资本;鼓励有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一批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扩大产业覆盖面和带动力,通过建立绿色生态茶园基地,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生产管控,有效提升茶叶品质。三是建立产业管理机制。加快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并建立生态茶园考评体系,让我县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真正走上快车道;推进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强化对不按标准管理,乱施肥用药行为的监管力度,对是否执行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作为项目申报、政策支持、资金补助的重要依据;将不按标准管理的茶农茶企列入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黑名单”,予以公开曝光,倒逼茶农茶企落实生态茶园建设主体责任。四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将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作为“三茶”统筹发展的重点工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议县财政每年持续预算安排1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绿色生态茶园建设、茶科技研发、政和白茶品牌宣传推介、企业外出参展等项目补助,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逐年增加基金额度。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多元化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投入机制,统筹推进政和县“三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