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健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三字经》到《大学》《中庸》《孟子》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思想引领的能力,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相结合是一条值得去探索的育人之路。对高校受资助学生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其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茶文化的育人价值和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具有着密切联系,两者以文化育人为纽带,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有助于资助对象的健康成长成才。
茶文化不仅关乎茶本身,也关乎君子之交,饱含君子之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彰显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丰富内涵,具有文化、教育和审美功能。《茶经》更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最好记录[1]。
茶文化蕴含的教育维度包括热爱国家、谦虚礼貌、无私奉献、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不仅能改善教学模式固化、课程枯燥乏味等现状,还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素养的社会人才。
通过对学生茶文化知识的传授,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使大学生获得知识上、道德上和心灵上的帮助,弥补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人文素养的缺失,达到以文育人,为改进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经逐步完善成熟,成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庄严承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资助学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对资助政策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上得好”正在成为资助工作新的方向。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成效不显著,主要原因是高校的相关资助管理工作人员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及认识不够,还停留在资助金顺利发放的层面,对其背后深层次的育人功能的把握不足。在整个资助过程中只注重物质的保障而忽略了对人的教育,导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诉求、需求,只顾任务、政策执行的好不好,而不顾政策、育人的目的有没有达成,从而导致资助育人整体效果不佳[2]。
学生资助工作细、要求严、政策强,每学年的资助标准评定和要求都在与时俱进,这要求相关管理和实际操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新的政策的学习和运用。当前国家资助政策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10余项;在推进资助工作中主要是跟着落实好各项既定政策,“跟着做”在当前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显然是不够的,为提升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和达到育人的目标,我们需要转变工作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完善资助政策、制度,以创新政策、制度激发资助管理和服务效能提升,从“跟着做”向“主动做”转变。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资助评定过程中,认为不出错、不漏人就算完成工作了,忽略对学生自我认知、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以及随着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提高,资助金额也越来越多,资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每学年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路费补贴等各类“输血型”为主的资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没有将这种经济资助作为一种教育的有效方式利用好,没有搭建起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的实施平台,没有发挥经济资助的最大效益。
将茶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应该以传承为目的,创新为手段,丰富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式,加大资源倾斜,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古人不仅将茶视为一种饮品,更将其视为品德高尚的象征,认为其身上有君子的特质,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新时代,有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礼仪素养,不善于交际,孤僻,为人处事不够成熟稳重。通过阐释茶的育人价值理念,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宽容待人的品质,以茶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学生要克服自身的缺点,要以和谐、宽容的心态来做人和做事,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3]。
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受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扭曲现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茶文化,一方面能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一板一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更好的实践转化,引导学生完成思想的自我完善、从容应对迷茫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中国需要青年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培养需要多元的文化熏陶,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和真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4]。
构建“1+X”的茶文化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就是发挥茶文化的育人功能与资助育人的有机结合,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多种形式助力提升资助育人的成效。既要让受资助学生在校能够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安心踏实读书,更要维护好脱贫成果,防止因学返贫、因学致贫。同时通过打造资助育人数据库,温暖贴心的服务,分类别、分层次开展资助育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的目标。
以信息技术为重要载体,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运用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思维,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做到对象精准、标准精准、发放精准。想要将资助对象从几千几万的学生群体中一个不漏、一个不错地甄别出来并资助到位,需要依靠完善的信息技术,多方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准确了解掌握困难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资助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个性化资助方案,让资助从学生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学生。数据的精准有利于茶文化的育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独特创新,营造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育人氛围,有效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学生资助管理和实际执行人员的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资助队伍的建设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关键。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资助制度建设,统筹学校各类学生资助工作,加强对各二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其次要加强对专职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成立由学校、学院、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四级资助工作体系,加强政策学习和培训,将茶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精心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精品工程。最后还要重视对监督队伍的建设,积极建立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体的监督队伍,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状态,让真正需要的帮助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帮助。
积极开展“茶文化”系列活动,打造浓厚茶文化育人氛围,形成茶文化育人品牌,达到以文化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茶文化的知识传播,将茶文化知识推送至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兴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增加茶文化知识传播的广泛性和乐趣性。
思政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思政课程教育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育人途径。要将茶文化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学校应根据茶文化的内容及传授方式不断推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翻转课堂、分组研讨等方法将茶文化中质朴的品德以及蕴涵的做人道理传授给资助对象,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谦逊品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领悟修身养性、追寻自我成长之道;把抽象的茶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最终让学生从茶德中学会无私奉献、利人利已、勇敢果断的良好品质,为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精神品质。让受资助学生真正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真正从“志”上强大起来,共同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渠道。面对当前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极化的倾向,夯实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资助育人实践,要求学校要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思政教育实践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形式,拓展思政教育实践平台,用与时俱进的课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进资助育人实践创新。
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茶文化与思政资助育人融合,就必须加强思政教师的能力建设。以理论互动、情景体验、典型案例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战斗力”;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教师将茶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能力,使思政教学更鲜活也更具生命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将茶文化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多载体、多维度创新思政教育新方式。构建“云课堂”推广茶文化系列育人课程,引导广大师生丰富和践行"课程育人"的内容,打造“五位一体”云微课、云论坛、云博客、云直播和云在线思政育人平台;广泛运用宣传阵地宣传展示校内资助对象中的优秀青年党员、先进典型等,带动学生争当先锋、争做典范;组织学生到党建+和思政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现场教学,赋予思政育人更多的思想引领和活力。
构建完善的资助对象心理援助体系,开展茶文化的知识分享和活动既能解决学生心理困扰,同时还能实现心理与资助合力育人。在加强心理咨询师资力量建设过程中,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应当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确保教师能够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5]。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理念加入到资助学生的帮扶中,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放慢生活节奏,学会沉心静气,懂得自我调适、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引导学生摒弃心安理得的接受心理,鼓励学生树立自强不息、逆境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鼓励受资助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起学生的道德修养体系。
除了常规的资助工作以外,要通过日常的工作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将茶文化全方位的融入到日常的资助帮扶工作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计划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思想工作做到位。其次,可以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受资助对象的追梦圆梦创造机会。结合受资助对象实际情况,为他们配备“双导师”(专业导师和成长导师),专业导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学科比赛,提升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成长导师通过精神上的关爱,一对一的帮扶、谈心谈话、辅导学业等助力学生成长。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受资助对象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积极融入集体,增加集体意识。
对于受资助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高薪的工作来摆脱贫困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然而,现实往往难以达到期望,因此,对于受资助学生而言,就业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要树立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就业观,对于绝大多数受资助学生而言,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就业岗位。要加强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观念。学校应组成就业帮扶团队,根据受资助学生的综合素质、性格特点、求职意愿等进行精准就业分析,做到就业不落实,帮扶不中断。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逐渐显露出一些现实的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资助只抓解决实际问题,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很难做到育人“扶志”,无法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通过“1+X”实施路径模式打造资助育人数据库,温暖贴心的服务,分类别、分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才能资最终实现助育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