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需要不断探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路径,深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边界和内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世纪80 年代,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向[1],即对于本科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实施“元培计划”,对本科生培养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2008 年,浙江大学实施了书院制的大类招生培养后分流的教育模式。大类招生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意愿,在宽泛的选择范围下,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业情况自主选择专业,激发其内在动力,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领导力的时代新人。但学生在刚进入高校的适应期,面临着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快节奏的学习、是否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的迷茫,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业迷茫,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探讨基于大类招生背景的学生学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业指导”一词起源于1970 年哈佛大学的学术指导理念,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选课学习模式应运而生[2],在很多研究中也被称作学业支持或学习指导。初期,学业指导以指导学生选课为主,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相关选课制度,优化其本身的课程学习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生日渐增长的需求,学业指导不再仅限于当初指导学生选课这一单一的模式,而是以学生未来的成长为目标,提升学生在校所需要的各项能力。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也开始从起初的新生学业指导扩展为对全体本科生发展的学业支持。例如清华大学成立了学业指导机构来汇集学生的学业情况,采用个体一对一咨询、群体辅导、全面讲座、小班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并引领学生学业的发展。
学业指导的核心在于学生,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思路也从以学生为中心转换为目标导向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从解决学生在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逐渐过渡到调研学生端、就业端的需求,有预见性地组织相关学业教育类活动。
学业指导从宏观上看是链接学业指导资源与学生这两端,在理想状态下是指学业指导资源中的教师、高年级学长学姐、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等与学生的共同动态优化提升,而不是单一方向的输入与输出[3]。在此交互关系中,学业指导资源的目标为帮助学生明晰学习动机并帮助其达到相应学习成果。学生的目标为通过相关指导,进一步增强其内在动力,获得相应技能与练习机会,最终实现其初始目标。随着“00 后”大学生逐渐增多,其对于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也有了进一步的需求。例如不同生源因基础不同,学业需求也不一,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术前沿、科技论文写作等相关学业指导。因此,在理想的双向反馈交互关系中,学业资源会不断优化调整,朝着精细化、差异化的方向更新,并不断迭代相关资源汇集,不同需求的学生亦可不断拓展其自身能力。
学业指导作为面向学生的项目,应由相应的组织机构指导具体事务,例如本科生贯穿式导师制、课程学习提升班等,服务于学生的学业、学术实践等关乎自我提升的各个方面。在国内外,学业指导模式一直在动态优化,例如名师工作室的顾问式学业指导,通过构建教师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关系,教师以顾问的角色进入学生的个人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业目标,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初始的专业选择开始,到学生的科研进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帮助学生在选择与机遇中不断成长。
当前众多高校都在开展学业指导工作,这些项目在具体实践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基本所有项目的概念框架都依托具体的组织机构,汇聚指导资源对具体项目进行指导。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高校而言,学生专业与兴趣的动态调整给学业指导带来了更高难度的挑战。
完善的学业指导组织架构可以帮助学生在面临学业困境或需要提升学业效果时,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以更高质量完成指导目标。国外相关高校的学业指导起步早,发展相对较为全面,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国内部分高校还未设置专门的学业指导部门,或者已设立的部门组织架构不完善,没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暂未形成校级指南,存在年年面对相似问题而耗费大量资源的情况。学业指导机制也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对于大类招生的高校而言,低年级本科生主要采取书院制培养形式,学业指导中存在书院与专业院系的协同问题,主题不构成体系,面临同质化。
对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其在低年级阶段面临专业选择与确认的抉择,在高年级阶段面临专业交叉学习的压力。学生选课内容与时间有所分散,学生在上课之余主要在校区内各个空间活动,其中以学生社区活动时间最多。各高校现在也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学生可在社区中完成除课堂以外的学业提升。但目前各高校的学业指导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资源有所欠缺,例如在部分高校中,受限于社区建设的进度,存在社区设备落后、学习空间不足,硬件上解决满足学生的问题。有的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进度快,硬件能满足学生需要,但学业指导中育人软实力不足,存在师资力量不充足导致学生寻求学业指导等待期过长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学业指导尚在探索阶段,多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例如各高校会在学生考试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统计分析,剖析学生学业情况,以此作为学业指导有效性的相关论据,为后续学业指导提供方向。但当前存在仅对学生成绩进行简单比较,注重群体表现,没有过多对学生的生源类别、年龄、学业基础等深层次因素进行挖掘,同时也没有对学生学业需求进行后续调研复盘的情况。这就导致在对大类招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时,无法准确摸清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及挖掘当前学业情况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对于学生分类指导而言,过多关注末尾段学生,可能忽视前中段学生的需求,无法分层次为学生提供足量最优路径选择的指导。因此当前学业指导中缺乏在学生中分类、分层次、分优先级的学业指导。
随着“00 后”大学生的增多,这些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力量逐渐成为高校生源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有着多元化、信息化、个性化等鲜明特点,正处于最有活力的阶段,每天从各种不同来源渠道接收海量的碎片化互联网信息,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业情况以及需求也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因此,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业指导中,对于大类招生的学生则更需要明确其过程性目标,提供分程度、分类别的个性化阶段性指导,不仅关注其学习状况,也要关注其自我成长和个性发展。
目前,结合大类招生模式实际情况的学业指导体系正在探索中,例如建立校级层面的学业指导中心,并设立相对完善的制度。统筹协调大类招生模式下低年级学生所在书院与专业院系的协同,补齐书院缺少专业力量而专业院系缺少交叉资源的短板,充分发挥好学业指导中心的育人合力。对于大类招生的学生,可实行“新生适应”“学业领航”“学业专项辅导”“科研训练营”“专业软件辅导站”等各层次、各类别的指导项目,从新生适应―专业抉择―专业学习―学生成长这四个角度形成体系化的学业指导,进一步利用校级平台整合资源的优势,根据学生反馈优化多类型的指导模式,最终形成类型多样的指导项目,并再次迭代升级。
学生在课外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生社区。一个完备的学生社区会涵盖思想教育、学生事务、思想交流、生活服务等区域。通过设立自习空间、交流空间、党员之家、阅览室等区域,让学业指导摆脱传统课堂中单向传输的模式,在不同类型的空间中,指导端可以和被指导端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在一站式社区中,学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协同思政资源、生活服务、专业院系的力量,如搭建党员之家空间,由优秀党员进行学业指导和同辈辅学,畅通交流,结合思政育人力量,更加润物细无声;也可与专业院系共同搭建专业前沿空间,将其作为大类招生学生在确认专业前的关键学业指导地点,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确认迷茫时了解学校专业的途径和媒介。
学业指导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业生涯,因此掌握学生的需求以及后续的复盘在学业指导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专业均有发挥与需求的周期,例如土建行业的上升与平缓期,部分学生与家长会盲目追求热点,而相关专业又无法容纳和吸收过多的学生,这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方式会导致很多学生未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后续个人的发展也会面临迷茫。同时伴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改革,生源状况也会有所变化,学业指导中心可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画像进行信息补充并随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业需求进行调整,科学分层分类,按照实际吸纳分配指导力量,如进行更加深入的小规模指导交流,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业指导的良好效果离不开合理的目标设置,一般来说学生的成长呈现螺旋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业指导针对各类学生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理想的学业指导体系中,学生与学业指导体系在相互交流中实践并总结经验,最终形成各类学生较为合适的学业指导目标。例如在新生报到前,学业指导中心可以通过招生办获取新生的学业基础数据,结合过往学业情况数据划分学生的基础情况,在入学前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入学后的学生,在其专业确认时间前,学业指导中心通过协调书院与专业院系,开展专业展览、专业咨询、名师领航等项目,满足学生急盼的专业确认指导意见,帮助其理性选择专业,从而避免盲目选择造成的专业学习不适应。在学生确认专业后,学业指导中心可以分类别进行导师推荐,通过构建不同类别的师生共同体,形成教师主导制、学生中心指导制两大类学业指导模式。让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协作探索,形成交互式的项目指导体系,最终完成专业能力实践,推动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