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研究

2024-06-09 11:10谭翠娥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四史理论课历史

【摘要】“四史”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四史”教育的融入,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历史维度,有助于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但是在融入过程中还存在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融入的方法和手段简单、融入的程度把握不准等问题,需要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丰富融入方法、把准融入程度几方面着手,努力促进二者有机融合。

【关键词】“四史”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青年学生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四史”中蕴含的深厚理论资源、伟大精神力量,有利于青年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四史”育人功能契合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且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在必行。

一、“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必要性

“四史”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在立德树人价值目标上同向同行,教学内容上互联互通,教育方法上大同小异,二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入,对青年学生从历史维度理解本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很有必要。

(一)為深入理解本课程内容提供历史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掌握这一思想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具备了深厚的历史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主要内容、原创性贡献和重大意义,进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例如: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英勇奋斗史的学习教育,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历史必然性。通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波澜壮阔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使学生清楚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历史必然。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教育,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学习教育,为学生深刻领悟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前途命运,对实现“两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意义提供历史逻辑。通过五百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科学学社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挫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奋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根本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从历史维度搞清楚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这些来龙去脉,青年学生才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二)有助于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迷惑性、颠覆性。它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干扰青年学生正确认知“四史”,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2]。“四史”教育融入课程,可以通过真实客观完整地陈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以偏概全、移花接木的骗术伎俩,有力反击各种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论,还原历史本来真相,从而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使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上的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三)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关键课程,是筑牢青年学生思想之基、壮实精神之钙的必修课程。广大青年学生从成长规律来看,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塑形关键阶段,“四史”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能够让青年学生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启迪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本领,激发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明白做人做事道理,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握紧人生船舵,启航逐梦年华。还可以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在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中理解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不屈不挠的鲜明品格,把个人理想、人生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爱党爱国,引导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艰苦创业,努力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理想有担当的有志青年。

二、“四史”教育融入课程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四史”教育,是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四史”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各高校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关键在教师。随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要求的贯彻实践,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四史”知识理论功底、宽广的历史视野、新颖的教学理念。本课程授课教师多数都是非历史专业背景出身,在“四史”知识理论功底的深度、历史视野的宽度、教学理念的创新度上都与“四史”融入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融入的方法和手段简单

“四史”融入课程的方法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教育的效果。目前,“四史”融入课程主要的方法有课堂上讲授“四史”知识、唱诵红歌、宣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片、开展“四史”知识竞赛等,但由于这些方法在思政课、大思政课上用运的比较普遍,使学生感到“审美疲劳”,缺乏新意,加之现代技术应用含量低等因素,导致融入课堂的吸引力不强,“抬头率”不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融入课程的预期效果。

(三)融入的程度把握不准

“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是为了给学生讲透道理,增强理论说服力,从而达到坚定理想信念,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四史”基础薄弱,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对历史背景、事件等只停留在大概了解的层面,而不能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分析,处于一种“有印象、说不出、道不明”的学习状态,这使得教师在授课中很难把握“四史”内容的融入程度,融入过深、讲解过多容易将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历史专业课,就讲历史而历史,跑偏重点,课堂缺乏理论深度、知识迁移。反过来融入过浅、讲解简单,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内在逻辑、后续影响,特别是融入的理论知识背后的历史逻辑不能深刻理解,达不到史论结合,学史明理,学识增信的目的,大大削弱了理论说服力。

三“四史”教育融入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四史”融入课程的效果。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具备深厚的“四史”理论功底。对“四史”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同时对相关理论的历史逻辑、背景知识、融入的切入口要有准确把握。授课教师要通过自学、系统培训、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不断扎实历史理论功底,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实现“四史”知识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宽广的历史视野是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优良素质,思政课教师只有站在历史的海洋中,才能横向比较、纵向分析,讲清楚、讲生动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搞清楚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还要搞清楚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史、200年世界史,亿万年人类史,站在宏伟历史高度理解把握课程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更好更响亮地传播出去,通过学理和事理说清道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是上好思政课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思政课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4],这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更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理念上转变思路,摒弃灌输式教授,注重启发式教育,在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分析、思考问题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感悟道理。故事启发往往是青年学生最熟悉、也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将生硬晦涩的理论、道理转化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吸纳,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中,自己感悟背后的事理、学理。

(二)丰富融入课程的方法和手段

“四史”融入课程的方法除了课堂主渠道外,还要把丰富开发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可以围绕“四史”内容设计课下阅读经典著作、党史文献,课上交流体会心得、历史情景表演、讲微课等课内实践活动,提高青年学生主动学习的代入感。还要搞好体验式现场实践教学活动,将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作为“四史”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程,激发青年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还可以围绕“四史”主题开拓诸如主题班会、党日、团日活动、演讲、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此外,针对当前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排斥单向度灌输、熟悉且乐于接受、探究、应用网络技术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音频处理、APP小程序等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增强课程融入吸引力,特别是“VR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缺乏吸引力的不足,通过构建模拟虚拟场景,提高“四史”内容的代入感、可感性、直观性,提升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配备虚拟仿真设备、构建教学资料库,将“四史”场景囊括其中搭建沉浸式教学场地,实现触觉、听觉、视觉的全身心感官感受,达成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三)把准融入课程的深度

“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准融入的程度,融入程度一方面取決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教师要提前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四史”知识掌握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备课,比如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就课程相关联的“四史”知识发放小测试来掌握学情,从而决定融入的深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融入契合点的把握。想要“讲活”“讲透”“讲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离不开“四史”素材的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理论和历史两个方面下功夫,既要深入研究挖掘课程背后关联的“四史”素材,充分运用好“四史”素材,讲好红色故事,透过英雄事迹背后的历史事实,故事背后的伟大精神,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情感。又要吃透理论找准二者融入的切口、融合点,形成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提升理论深度和历史厚度,使授课内容的观点有理论支持,所讲理论有历史支撑,实现本课程的“升级换代”实现理论课、历史课的深度融合,体现出理论深度、思想魅力。

四、结语

“四史”教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和崭新要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有益于增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有益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挺膺担当、奋斗姿态、勇猛闯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因此要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Z2):15-17.

[2]桂从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N].人民日报,2021-9-28(07).

[3]吕佳翼,张家伟:关于将“四史”教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3(1):45-5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基金项目:2022年昌吉州“大思政课”建设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CJZJGW015)】

(作者简介:谭翠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四史理论课历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历史上的4月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