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儒家哲学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2024-06-09 11:10刘晓萌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儒家思想课程思政

【摘要】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始至终都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它融合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哲学思想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的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博大精深。本文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探析,尤其对儒家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中,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哲学|儒家思想|课程思政

中国哲学思想,指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儒、释、道等各派文化中对做人、处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其中儒家思想,更是对修身养性、伦理道德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当今思政课程中,有必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论述,特别是将中国儒家思想中有关道德的部分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本文就儒家思想和思政的相互结合进行探析。

一、哲学思想在思政课程中的价值

高校思政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主流意识形态和相关的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突出学校立德树人、高效办学的宗旨。在全球化不断发展,新时代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教育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将个人自身发展和为社会的贡献做出了新要求。加上最近几年国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对儒家哲学思想对思政课的影响出发,进一步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探析。

中国哲学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这种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很丰富的思想,儒、释、道、墨等各派哲学思想中对诸如生死、政治、人文、人的本身都有详细的论述,尤其在思想政治上面有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从课程思政的价值开篇,论述了中国哲学中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最后论述中国哲学中的儒家哲学思想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二、中国哲学中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道德标准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儒学为主要的教学体系,经世致用的思想沿用了数千年,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儒学的忠实拥护者,上至皇帝官员、文人大家,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把儒家思想刻入了脑海之中。其中,还包括了对孩子的教育、科举制度等。而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在儒家思想中作为男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对男子的道德要求,作为女子要“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女子的要求似乎看似很不合理,但在古时候的中国将这些都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道德部分,并堅定地维护着。其中,还要“三纲五常,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古代中国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通常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我们学习儒家的道德标准的诗,要先知道什么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在颜渊篇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在论语中孔子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仁就是爱人。而孟子对仁也有自己的解释,“孟子曰:“君子所以意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在孔孟思想中,“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仁”也是一种道德境界的体现。“《论语说》曰:......盖尝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其颠沛造次,无一不出于仁者,是以知其终身之弗叛也......”[3]。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人的心不会长久地离开仁义两个字,通过仔细地审查认为颜回出于仁义不会选择背叛,仁义是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中的典型体现。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君子之所以可以立足于天下,而没有任何的不适,就是因为没有不适合君子生活的环境,没有君子不能去做的事情,君子待人接物的处世原则不是以人为本,更不是以物为本,究其根本在于道义所在。

“礼”在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认为用道德来诱导,用礼义来整顿,人们就会重视道德,有道德规范,就有了廉耻的心,也能做到人心的归顺。孟子视“仁”为以和为贵,“义”为行事正当,“礼”为举止规范,“智”为明辨是非,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他心目中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道德规范是构成其伦理体系的核心部分,这些规范通常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智”也就是我们说的明辨是非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更是儒家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一环。首先,把“智”作为道德规范、道德情操以及道德品质来看的是孔子,通常都是把“仁”“智”放在一起,“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仁义礼智”的是孟子,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智”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到了汉代“仁义礼智信”就出现了。

“信”也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规范不可缺少的部分,“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实现“仁”,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孔子和他的弟子提出“信”,是想让人们在“礼”的基础上确立信任关系的,是为了缓和对立阶级的矛盾的。儒家思想中把“信”作为治国的根本方略。“信”作为儒家的道德规范的一部分,它所表达的是讲信用、不虚伪。到了汉代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这是我们在儒家思想中要学习的,也是儒家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们之所以要在思政课中学习重视道德方面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这也是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应该传播给学生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标准。中国哲学中儒家思想把道德规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儒家思想中认为人们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实践,所以道德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二)育人处事

在整个中国发展的几千年中,中国哲学在育人处事方面信奉的都是以和为贵,比如我们熟悉的太极,太极讲究的是黑白两极,崇尚万事万物相生相克,崇尚的是和谐二字,和谐是中国哲学中立之状态。它包含着世间万物矛盾的差别和融合。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以和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甚至包括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和”的境界。儒家思想中,认为要达到“和”,就必须坚持“中庸”的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中”是方法,“和”是目的,达到方法和目的,就达到了中和。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有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这篇文章中,关于育人处事,要提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从人的个体来看,首先就是人自身存在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纲五常”,人自身的良好的修养,从“格物致知”“诚信”“礼义”“克己复礼”等,用“中庸”的人生态度,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和谐,达到良好的人生状态,不偏执。“中庸”反应的就是人的高尚的品德,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一种自尊自爱的状态,在儒家思想中,这是一种君子的状态。

个人德性的养成,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做到的,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之间的和谐。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仁爱”“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即由己及人,包括至亲之孝,与邻为善等,也就是设身处地地考虑他者,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2](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的思想中,“仁”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和别人之间的一种联系。是一种 人际之间,达到的一种和谐,人与人之间和善、和谐。

在儒家思想中还有“恕”,在儒家思想中“恕”是一种对人的宽容,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4](论语·尧日),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论语中这句反应的是对他人的一种宽容,就是自身所行对他人的宽容行为,抱有宽容之心,与他人交往中,要相互宽容,相互友善。

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要处理好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最终的目的就是做到与社会共同进步,儒家思想中的“和”,就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和善发展。个人在社会中的“和谐”,就是做好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由自身的和谐发展起来的,最终成为社会和谐中的一份子,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育人处事的原则,以“仁爱”为主,以“和谐”为目的的人际处事的关系。

(三)人生价值的引导

中国哲学思想善于从实际出发,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儒家讲究真性。其中“和”是儒家思想中最主要的思想,道家崇尚的是顺应天道自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和逍遥。佛教追求的是净化和升华,崇尚的是“涅槃”,这也是佛家追求的人生境界。中国人生哲学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重视的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追求的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问题。这也和思想政治课程所追求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一样的。

三、中国儒家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践途径

在新时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思想继承和创新的同时,进一步说明我国当下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结合和发展的过程。对有效地发挥中国哲学思想的政治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途径进行实践探索。

(一)就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学生接受哲学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仍然是课堂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相关的经典著作,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品味中国哲学的思想,将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哲学思想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途径,是历经时代锤炼,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的经典,是古代思想家们的结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进行理解,閱读相关经典。比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经典思想。我们在学习相关思想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经典的阅读和背诵,其中也涵盖了思政课堂中,老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延伸。这一点也是随着国家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的步伐前进的,对于学校来说,在思政课堂中也要落实和发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儒家哲学思想融入思政课程的又一途径

我们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近几年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最终落实到实处,还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上。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提到的:“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5]。因此,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算是实现中国哲学的教育目的。回顾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总共24个字,我们不难发现这24个字其中涵盖了很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一方面,我们国家通过媒体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同时也是对儒家哲学思想的一种宣传,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能够接收到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让广大人民从思想上理解传统思想文化。使国民能够真正地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落实到思政课程的学习中。

另一方面,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用于实际当中,就是要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围绕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相关的教学研究,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感受,真正地将儒家哲学的思想和智慧结晶运用到个人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从而实现中国儒家哲学思想融入思政课程。

(三)加强高校思政老师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培养和积累是融入思政课程的关键

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老师是思想政治课程传播和教育的主力军,对于发挥中国哲学思想融入课堂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中国哲学思想的教育,加大相关思想的培训和进修,使得相关的思政老师拥有相对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哲学思想的把握准确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哲学教学受制于长久以来思政教育单纯地以简单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教师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知识要求,造成广大教师思想上对中国哲学知识的不重视”[7]。所以就要求广大思政教师重新审视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以及重新审视哲学思想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提高自身运用中国哲学思想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用“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也能在学习思政课程的时候更好地运用中国哲学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无论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如何将中国儒家哲学思想融入进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8]。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思政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惟成绩论、形式化边缘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儒家哲学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哲学思想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马德富.苏轼《论语说》钩沉[J].四川大学学报,1992(4).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张海兵.关于中国哲学在我国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6).

[7]陈涛,阳黔花.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构成要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8]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03-19].http://theory.people.com.cn/ GB/40557/426099/index.html.

(作者简介:刘晓萌,大连财经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思想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儒家思想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儒家思想与书法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