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来 张晓松 冯舸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教材建设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军事理论》教材存在知识性与价值性不统一、研究基础薄弱与成果稀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恰度低等问题。聚焦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军事理论》教材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价值蕴意,重新审视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数字化材料编写理念,通过融合数字技术、丰富资源和多维体验,提升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效果,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具有综合国防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教材|数字资源|《军事理论》课程
随着我国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发展所需,推進教育现代化是改革所向。教材是教学目标导向下由编者基于课程标准组织起来的学科理论和技术的知识系统,是学科知识有侧重点的整合。教材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往往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教材为中心,把掌握教材作为教研目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创新教材建设成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于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提升教材新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数字教材为引领,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探索构建灵活、开放、规范的新形态教材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
目前,融合数字技术、丰富资源、多维体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日臻完善,使得“沉浸式、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形式不断涌现,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对课程教材设计与出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为改变当前教材与教学相对分离的现象提供解决思路。数字化教材是指以数字形态存在、可装载于数字终端阅读、可动态更新内容、可及时记录交互轨迹的新型学习材料。它具备多媒体性、互动性、实时更新和节约空间等特点,相比传统纸质教材,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有显著的优势。《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思政类必修课,涉及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若是实现教材数字化,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效果。
一、《军事理论》教材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知识性与价值性有待统一
目前《军事理论》课程缺少统编教材,市面上出版的教材从目标、内容、形式、评价上参差不齐。教材在内容编写、成果运用上具有一定滞后性和随意性。纸质教材以知识罗列为主,跳不出同质化的窠臼,缺乏交互学习支持,一体化资源匮乏,对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缺乏持续的支持。部分配备案例的教材虽看似内容丰富,但缺乏深度、价值和灵魂,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理论的本质进行思考。
(二)研究缺失基础薄弱与成果稀缺
当前,高校《军事理论》教材研究成果匮乏。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可知,截至2024年3月8日,未能找到一篇与军事理论教材相关的研究文献。总体而言,目前针对课程教材研究开展较少,更谈不上理论的支撑。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恰度低
混合教学实践的需要,传统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不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教材在满足理论性这一课题属性的同时,缺乏大学生应用军事理论开展实践的具体案例,难以满足培养具有综合国防素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数字化材料编写理念,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术的创新性,打破同质化的桎梏。
二、《军事理论》数字化教材建设的价值蕴意
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建立和完善军事课教材建设、规划、编审管理制度。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规范军事课教材编写和审查,实行教材准入制度。要求高校选用优质教材进行教学,并确保教材的政策性、权威性和规范性。大纲中对教材也有明确要求,指出教材应该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和深化新时代全民国防,从而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并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体现价值、品格和能力。建议采用“引导式”动态内容的智能化多媒体非线性教材,改变单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题的静态教材。军事理论课程教材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契合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兼顾以需求为导向,聚焦教材建设的数字化革新,致力于打造现代化、高效化的教学体验;最终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具备出色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立足时代为本之魂,彰显数字化教材主旨化之“魅”与“韵”。《军事理论》课程涵盖跨度大、内容多、更新快,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这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提供及时、权威、便于使用的资源,是教材编写者应该应对的现实考验。坚守国防素养之基,彰显数字化教材育人化之“全”与“恒”。核心素养是对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超越与整合,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坚持素养导向,也就是把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1]。将数字资源与传统纸张进行融合,形成多维立体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延展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多维适应能力和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发展。夯实师资建设,教材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培育教师素养过程中不断获得增值[2]。采用“纸质书本+线上资源+课程平台”的一体化教材设计模式,构建“教材—资源—平台”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教材。课程部分章节重点,设计高质量的数字资源,通过人机交互,数字与教材融合,教师能提升数字素养和能力,构建与教学主体匹配度高的教学资源。
三、《军事理论》数字化教材内容建设
(一)利用丰富的数字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家国情怀
通过对相关事件的数字化处理与呈现,可以增强学生对国防的直观认知。融入真实、贴切的多媒体影像资料或者VR场景可以弥补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感受的缺憾。通过课程思政视频创设教学情景,可以触发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功能,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如教材第三章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节中,以冉庄地道战设计视频资源。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残酷扫荡下,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民兵在党的领导下谋求解放,挖掘地道,坚持对日作战的视频,展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的巨大威力,引导学生体会“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防御中的进攻、反对单纯的防御”等思想的内涵。
(二)利用数字地图资源,构建学生时空思维和大局观
地图是《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工具。通过对战争路线、区域划分及关键地理位置等进行动态化、信息化处理,赋予传统地图新的活力,能更为生动地展示战争的发展过程、战争的局势变化、国土的伸缩和胜败成果等重要信息。教學中,教师用数字化地图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梳理战争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历史逻辑。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大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如解放战争这一知识点讲授中,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后的地图局势变化,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艰苦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教材中数字化地图的融入,也将助力教学开展。
(三)感受红色革命资源体验,赓续红色血脉
教材是文化的精华、学科知识的凝结,具有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和学科育人的功能。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防建设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事件遗址、革命烈士陵园、重要人物故居、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相关遗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形象、生动的红色革命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VR技术可以还原红色资源,改变原有教材的静态呈现方式,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红色革命资源,梳理国防历史思维的逻辑链条,增强革命斗争精神和打赢信心。如第一章中国国防——国防建设一节中,通过对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的3D资源进行呈现,让学生见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济南舰的前世今生,见证人民海军新型装备“零”的突破,体会人民海军发展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数字化教材创造的真实场景,也将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教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各类资源,如微课、思政资源库、数字地图、红色资源等数字资源通过交互,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将赋能教育不断推陈出新,充分满足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崔允漷,郭华,吕立杰,等.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标准与实践向度(笔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现代教育管理,2022(9):6-19.
[2]李广,孙玉红.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J].教育研究,2019(8):32-36.
【基金项目:2021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的《军事理论》课程、教材、教学一体化研究”(2021291)】
(作者简介:甘来,江汉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张晓松,江汉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冯舸,江汉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