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境脉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多维素养

2024-06-09 10:10:44张学峰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5期

张学峰

【摘   要】境脉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以三年级下册“计算经过时间”为例,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连续的情境脉络,让学生在选车票、规划一日行等活动中充分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多维素养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境脉学习;经过时间;多维素养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学已不再单纯聚焦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境脉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所謂境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有逻辑主线和推进序列的情境为脉络而展开的学与教的活动。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多维素养。

以“计算经过时间”这一内容为例,在常态化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运算能力,解决与计算经过时间相关的问题上,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笔者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境脉学习理念设计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依据学情,建构教学情境脉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情境脉络的设置要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在建构教学情境脉络前,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寻找可用于教学活动的、从学生视角出发的真实情境。

(一)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认知起点

在学习“计算经过时间”的相关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和24时计时法,感受到时间是有长短的。本内容的学习旨在将学生对时间长短的认知从定性描述发展为精确的定量刻画。为了解学生的经验储备,笔者对所在学校三年级120名学生做了前测调查。

【前测题】爸爸乘坐高铁从A地到B地出差,列车12:50出发,20:00到达,列车行驶过程中经过了多少时间?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5.83%)不知从何入手解决该问题,其余113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94.17%)都能够运用“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的方法解决问题。计算经过时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1)直接计算。有23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9.17%)直接列出了算式20:00-12:50,但只有11人准确地计算出了结果。(2)分段计算。有79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65.83%)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先计算从12:50到13:00需要10分钟,再计算从13:00到20:00需要7小时,进而得出所需时间为7小时10分钟。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学生中,有64人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另外,还有学生不但能计算出正确结果,还能借助时间尺、线段图、钟面图等,帮助自己表征思考过程。

从前测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情境中提炼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70%以上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计算得出正确结果。如果再让这些学生花一节课的时间学习解决经过时间相关问题的计算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等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解决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还需要增加“在具体情境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交流问题解决过程”等。而创设合适的情境,构建教学的脉络就是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结合个别访谈,确定教学情境,梳理情境脉络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眼光、思维和语言,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结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选择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构建课堂教学脉络,是助力学生提升素养的关键。

笔者对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三套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发现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大致有三类:车票情境(图1)、营业时间情境(图2)、旅游规划情境(图3)。在这些情境中,学生更熟悉、更喜欢什么样的情境呢?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在不同地点随机与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完全以聊天的形式进行,在学生心理感觉安全的情况下,围绕“购票”“营业时间”“旅游规划”等内容展开。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喜欢介绍自己外出游玩的经历,尤其是对自己可以进行活动规划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在活动规划中,计算经过时间恰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由此,确定本节课可以“规划旅游行程”为核心,确定情境脉络,将知识点以完成挑战性任务的形式展开。

二、教学实践,境脉学习中提升多维素养

学生天生是好奇的“探险者”,他们喜欢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体验问题解决后成功的快乐。本课将计算经过时间融入规划深圳行的活动中,让学习自然生长于经验、文化、动机等内外部世界相互关联的境脉中。

(一)创设主题实践情境,激活经验

1.“规划深圳行”境脉代入,布置主题学习任务

旅游话题可以拉近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来自生活的,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学片段1】

师:老师春假里想带孩子去深圳欢乐谷玩一玩。在旅游之前,通常要做哪些准备?

生:需要提前预订酒店。

生:我爸妈会提早上网买车票,做好攻略!

师:同学们把衣食住行都考虑到了,今天就请大家帮我一起规划这趟深圳之行。一共有两个任务:一是提前购买车票,二是做欢乐谷一日游的详细攻略。

上述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由此在谈话中自然揭示今天的主要任务。

2.选票情境,激活学习经验

创设选购车票的具身任务,可以促进学生调动有关时间的知识,激活学习体验。

【教学片段2】

师:说到车票,平时我们是怎么买车票的?

生:可以在12306上买。打开App,输入“杭州东站到深圳北站”……

师:(课件出现滚动的车票信息供学生选择)你们想选哪张车票呢?

生:8:23—18:17这张,因为价格比较便宜。

生:7:50—13:40这张,因为刚好可以入住酒店,去睡个午觉。

生:10:13—20:11这张,我喜欢睡懒觉,这样不用早起。

(学生众说纷纭时,课件上弹出一则消息:深圳开展“新国潮,文创展”活动啦,整时到达深圳北的游客可领取纪念品一份。)

师:现在,你们想选哪一张车票?

生:那我会选择整时到达的车票,因为可以领取精美纪念品。

(教师板贴9:00—18:00和12:50—20:00两张车票。)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展现了境脉学习的生活性和情境连续性,促进学生激活已有经验,对经过时间有进一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1.选车票方案

学生运用钟面、时间轴等可视化的方式感知分段计算,理解方法之间的联系,拓展沟通不同方法的数学能力。

【教学片段3】

师:比较这两张车票,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它们的出发时间和抵达时间都不一样。

生:都是二等座。

师:哪辆车快一点呢?在学习单上试一试,把方法说给同桌听。

任务一(同桌合作)

1.算一算:分别要多少时间?

2.选一选:你选择哪一张?

3.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理由。

v反馈1: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借助钟面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算”的(如图4),你能看懂吗?

3+6=9(时)

图4 借助钟面计算

生:他是借助钟面“算”时间的。从上午9时到12时用了3时,从12时到晚上6时用了6时,合在一起就是9时。

(教师把钟面上的时间条撕下,贴成时间轴,如图5。)

图5 时间轴

师:这个“3”对应钟面上的哪一段时间?

生:9时到12时。(把时间贴回钟面,体会化曲为直)

师:另一张车票呢?你也会这样算吗?

(学生上台,经历同样的过程。)

(2)借助中间时间

车票A:9:00—12:00—18:00,經过时间是9时。

车票B:12:50—13:00—20:00,经过时间是7时10分。

(3)利用24时计时法

车票A:18时-9时=9时

车票B:20时-12时50分=7时10分

v反馈2:感受方法的关联性

师:这些方法之间有联系吗?

生:它们都有一个中间时间作为分界点。

师:在计算两张车票的经过时间时有什么异同?

生:都可以分段算,也可以直接减一减。

v反馈3:选择车票的理由

师:现在你想选哪一张车票呢?

生:选择车票B,因为这一车次更快。

生:选择车票A,因为这一车次更便宜,而且慢一点可以让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师:看来,我们不光可以考虑快慢,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板书:合情)

上述教学过程将真实的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选车票的实践任务,全面考虑经过时间、出发时间、买票的性价比等因素,发展其思维的综合性。

2.制订旅游攻略

学生通过规划欢乐谷一日游攻略,多次经历经过时间的计算,同时结合地图信息,估算行走和排队时间,考量多因素对规划的影响,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片段4】

师:抵达了深圳后,我们来看看欢乐谷有什么好玩的吧。(播放沉浸式体验视频)你张大嘴巴是在想什么呀?

生:我看到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一定很刺激!

师:是的。(出示欢乐谷的景点图,如图6)图上这些大拇指标识的是网友评价的刺激程度。其中,魔幻城堡是刺激程度最高的。

生:飓风湾看上去也很好玩!

师:老师还做了一张攻略图(如图7)。玩之前,你能算出我在每个景点停留了多久吗?

(学生在学习单上计算。)

图6 欢乐谷景点图 图7 欢乐谷游玩攻略

师:哪个地方停留的时间最难算?

生:在西部矿镇停留的时间最难算。

师:难在哪里?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它是非整时到非整时。我找到中间时间10:00后,算起来就方便多了。前面20分钟加上后面1时20分,合在一起是1时40分。

师:张老师的这份游玩攻略做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可以再调整一下。上一个景点的结束时间是下一个景点的开始时间,难道走过去不用时间吗?

生:而且还没有留午饭时间。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接下来,就让我们自己规划欢乐谷的游玩攻略吧!

(教师提供材料包,如图8,包含等候时间一览表、地图、游览的经典攻略的底图,学生自主规划。)

图8 材料包

学生自主参与规划任务,从犹豫不决地在贴纸上选择想游玩的5个景点,到规划每一站的起始时间,真正结合地图、游玩等候时间表、刺激程度作出了适合自己的规划,强化了计算,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成果展示,互评交流

学生介绍个性化的攻略,分享开放性内容,包括如何规划旅程、为何如此设计、产生的新想法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

三、基于境脉学习理论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

教学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了课后访谈。通过结构化编码技术处理访谈文本,发现“有趣”“意犹未尽”等形成了关键类属,表明本课在境脉学习的任务中,通过基于学情的、真实的、连续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学习内驱力。学生更愿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多维素养的协同发展。在设计境脉教学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一)情境创设应努力从各自独立走向一脉相连

新一轮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比以往更受重视。然而,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情境时,常常将情境作为课堂导入、例题、练习等点状环节的装饰性要素,导致情境只为微小的问题单元服务。有时,一节课的不同环节,教师会设计不同的情境,多个情境各自独立,相互割裂。学生学习时需要在多个情境中转换,较难真正进入“入境学习”的境界。将情境的创设从各自独立走向一脉相连,能让学生产生更深的体验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師应努力搭建情境脉络,让学生真正体验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快乐。本课教学即以“规划深圳行”为大情境,依托“选购车票”“制订攻略”两个常见的旅游中的情境任务,构建与生活拟合的连续情境,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融通多种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模型。

(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学情创设境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设境脉的本质是为了促成学生的经验重构。即使境脉的连续性、复杂性和真实性都达到了理想水平,若其偏离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经验,仍无法真正发挥其教学功用。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将学情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考量,不能以教师视角中的假象取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和焦点访谈等方式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让境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课创设的情境就以学生喜爱的“手帐”和“攻略”作为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既贴合学生的现实,又有助于统整计算经过时间的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多维素养和综合规划能力。

(三)境脉创设要在现实中的“真实”与教学中的“真实”之间做好取舍

教学活动中,用于境脉创设的情境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但又有别于现实中的真实情境。基于境脉学习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要平衡好情境的真实性与教学的实际需要。例如,真实车票上的信息比较繁杂,时间信息在车票上并不十分显眼,所以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在保证火车票大部分信息真实的情况下,去掉了无关信息,凸显了所需的时间信息。同样,对于欢乐谷的地图,教师也在尽可能维持原始材料真实性的基础上,强调了主体信息。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取有效信息,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也就是说,在境脉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以有助于学生抓住核心要素,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将真实情境进行适当的教学重构,关注现实中的“真实”与教学中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在两者间作出合理取舍。

近年来,虽然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对情境教学进行了一些理论性的尝试和探索,但有关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理论仍需要新的突破。本课基于学生学情、生活经验和实际教学需要,通过构造连续的情境脉络,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发展了学生的多维素养。如何设计序列性的情境脉络,通过组织境脉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需要一线教师进行更多的实践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理解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3):9-12.

[2]蒋婷婷.打造小学数学沉浸式“境脉”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24(1):40-42.

[3]黄彪.多维融通:儿童数学素养落地的重要通途[J].小学教学研究,2019(34):58-60.

(浙江省杭州市江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