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声喧哗中“放低声音”

2024-06-09 15:15:28王立世
科学导报 2024年35期
关键词:蛆虫乡土内心

王立世

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都在主动争取发言权和更大的生存空间。世世代代生活于甘肃岷县的诗人包容冰,为了灵魂的安静,“把升腾的欲望/劝了再劝,压了再压”,在众声喧哗中放低声音,内心世界却培植起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情感大树。他用诗歌弥合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焊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夹缝,从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人生價值。下面就他诗歌创作的起源、特点、内涵以及局限和不足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生活环境对包容冰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

植物学家研究一棵树,除了对树本身的构造、习性外,还要对其赖以生长的土壤、水份等进行分析。同样,研究一位诗人,不能脱离或忽视生存环境对诗人思想、情感和创作的影响。包容冰出生于岷县,数十年成长、生活于这方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土地,生产闻名世界的当归和洮砚的土地,飘荡着声调悠扬、魅力无穷的花儿的土地。他与这方土地有着扯不断的血肉脐带,他的情感、思想就孕育于这方土地,他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这方土地,即使精神上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平庸、纠葛、争斗,但底色无法改变,背景无法改变,环境长期对诗人的影响和点点滴滴的渗透无法抹去。他的写作不管怎么探索和延伸,他乡土诗人的角色不会变。正如他在《为了安静》中写的:“这么多年,我蜗居在偏僻的乡下/一点点老去/一点点被世人遗忘”。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洮河、青稞、胡麻花、黄芪、党参、洋芋、羊皮筏子……这些带着地域文化的形象符号。他的诗就是在这方土地上盛开的花朵,朴实无华,淡雅清香,又表现出甘南苍茫辽远的景致和纯朴善美的人性,具有独特的色彩、味道和人文情怀,这正凸显了他诗歌的地域特色。从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我们能领略到岷县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也体味到诗人一种超然的气定神闲和回归自然、重塑美好灵魂的愿望。我猜想,诗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舍、回归自然,与自身的经历、周边的环境有某种必然的关系。他把目光投放在自然上,固守着一方有点贫瘠、封闭、落后的水土,用真情和灵魂反复歌咏这方水土,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归纳为乡恋乡情,而应理解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诗人一方面有点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苦苦寻找灵魂的家园。我们从中能体味到,在社会转型期,诗人挣扎、迷惘、失落、无奈、怀旧的思想,以及对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的深切忧患,对民族传统道德的钟情、眷恋和渴望。诗人的内心始终处于矛盾的复杂状态,以此为切入点去解读包容冰的诗歌才有可能接近他诗歌的本质。

二、在继承中为乡土诗注入了时代的元素

《放低声音》最能代表包容冰的诗歌风格:一个人在偏远的乡村/独自行走。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仰望天空,久久凝视/白云说了什么话,我没听懂/飞鸟唱了什么歌,我似有所悟/心中淤积多年的疑团/无人破解。一点一滴发芽//放低声音,我给身边的蛆虫/说法。蜈蚣绕我而去/蚂蚁听了半句就打盹/毛毛虫忙于赶路,好像有什么/重要约会,理都不理/一只蝴蝶飞累了,落在我的肩头/换了几口气,翩然而逝//一只青蛙抛头露面,似乎要告诉/我什么。它跳了几步,欲言却止/仿佛寻找昨夜走失的伴侣//真的,我孤独无助/内心装满真理和黄金/也无人识破你隐藏的秘笈//或许,他们固执己见/根本不相信你的善诱和规劝//放低声音,只有给自己如是说/自己如是听。如果听懂自己的话/我就是我的知己。

“我给身边的蛆虫说法”,开始读到这句诗,我觉得不够雅,再读时,深谙它的妙处和无限的暗示性、不同寻常的社会批判意义。“蛆虫”是什么,象征什么,不言而喻,诗人还得给“蛆虫”说法,这就是社会人的悲哀和无奈。人都是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迫不得已时,难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说些不想说的话,做些不想做的事,对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来说,这恐怕就是最痛苦的事情。妙就妙在诗人没有具体写用怎样的态度去给“蛆虫”说法,给了些什么内容,甚至给还是没给都没说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这就是弹性,这就是张力,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扩展、去补充、去合理想象。其他几种动物写得也是情态万千,意味无穷:蜈蚣绕我而去,躲避也许是怕受牵连和影响;蚂蚁打盹,是因为不感兴趣;毛毛虫理都不理,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美丽的蝴蝶好不容易落到肩上,也只是为了换几口气,最终还是翩然而逝,美的消失带来的是失望:青蛙欲言却止,心事重重。诗人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态度,我们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它们天性中美好的东西正在丧失,一步一步沦落为功利性动物,美丽的乡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在远去,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诗人深深的担忧,甚至是忧心如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观念在碰撞,容易产生精神的阵痛和自我的泯灭。诗人寄情山水,期望回归原始的质朴、原本的善良、内心的平静和充实,但这一点也已经难以做到。他对一些浮出传统水面、泥沙俱下的精神浊流无法理解,充满怀疑,但无人相信他,没有人听从他的劝告,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难以相融的隔膜,凸显出自然和人的被异化。“如果听懂自己的话,我就是我的知己”,“禅”意十足,是一个思想者先觉先行的孤独,弥漫着荒漠一般的空旷和苍凉。“真的,我孤独无助/内心装满真理和黄金”,在落寞中流露出诗人的一份自信和坚定。包容冰像最后的一位乡村诗人,在极力挽留记忆中乡村的美景和纯朴的人性。这首诗不同一般乡土诗的地方在于,诗中写到的白云、飞鸟、蜈蚣、蚂蚁、毛毛虫、蝴蝶、青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景物,已经浸透着诗人独特的认知和情感,变成了社会化的自然,是具有现代色彩和时代意义的隐喻和象征。

包容冰值得一读的诗很多,如《为了安静》《胡麻花开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家》《自慰的方式》《土豆人生》《桃花红,梨花白》《疲倦》《抽刀断水》《求证内心的菩提》等。

包容冰的乡土诗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诗有质的区别,注入很多时代元素,拓展了乡土诗的内涵,属于转型期的乡土诗,由过去的单纯歌颂赞美,发展到表现人性和社会的碰撞,由外在的诗发展为内在的诗,由平面的诗发展为立体的诗,而且创造出属于自己心灵的格律。优美的语言散发出淡淡的忧伤,有禅的意境、禅的况味。清澈的语言、舒缓的节奏、苦涩的情感、超然的气度,似乎能闻到仓央嘉措诗的味道。他想为灵魂寻找一方安宁、温暖的栖息之地,借用乡村的风物表达的却是内心的纠结、郁闷、挣扎、迷惘,明净的形式包含着复杂的思绪,苦闷的情感体现出悠远的精神。乡土变成了一种形式,情感、思想才是诗人真正要表达的实质。我们从中体味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出世与入世的纠葛,对传统的依恋和对欲望的克制,物质的进步与道德的沦丧,精神的超然和现实的纠结,世界的喧哗与内心渴求的宁静,这些对立又统一的情感思想都构成他乡土诗与众不同的特征。

三、包容冰诗歌的局限与不足

包容冰在乡土诗的创作上有继承,有发展,但也不是尽善尽美。在精神内核上他注重修身养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消极避世之嫌。他的诗如行云流水,常常发出激昂、新奇的声音,但有时也缺乏适度的节制和变化。一个意象有时反复出现,给人芜杂沉闷的感觉,读的多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虽然能意会到诗人要表达的复杂情感,但觉得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构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言未尽而意未达。这都是需要引起警觉和努力的地方。

猜你喜欢
蛆虫乡土内心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29:40
蛆虫清创治疗严重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46
《蛆虫》中以振教为表现形式的乌托邦思想研究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我地首次发现中蜂体内蛆虫
中国蜂业(2016年12期)2016-01-30 01:41:19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一块生锈的铁
扬子江(2009年5期)2009-12-30 06: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