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梅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语文;课堂自信
关注学生课堂自信,需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课堂融合并不摒弃分科,而是在充分尊重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课堂自信,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不自信的现状。
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自信,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中,学生可以将表演、绘画、唱歌融入多学科教学手段;内容上,除了常规的内容外,配套大语文活动,如《沁园春·长沙》可将演讲、书法、民国剧表演等融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逐渐找回课堂自信。
利用课前十分钟,组织传统文化活动课,加强学生基本功的修炼:钢笔字、诵文诵读、文明礼仪,语文课堂不固化于文本教学,而是灵活将书法、音乐、演讲、舞台剧、传统手工等课贯穿其中,让学生课堂内外都可以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思考我要怎么做、我要如何参与,在参与中获得自信。
课堂革命还需师资的多元拓展,语文课堂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有敏锐的觉察力,觉察学生的状态。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更是情绪价值给予者,学生心理年龄不成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内在的情绪需要,帮助梳理情绪,做情绪价值的导师,成为学生心理困惑的倾听者。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文本讲解和拓展,语文课堂融入多学科,课堂不再固化于课本,数字资源可以实现仿真和拓展,教学场地也不固化,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广阔的天地;让教育创造价值,让语文课不再是死板的说教。
除了数字化教学,学校还可丰富教学资源的开发,比如搭建班级或专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学生事迹、作品和影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定期开展周文化节(社团文化、主题文化、民间艺术等),从而达到学生与学校文化“共情共建”、班级建设与学校文化“同频共振”,从而提升班级感染力、学生自信力。
语文课程紧紧围绕家国情怀、价值认同、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主题,以语文学科为中心连接多学科,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在全域课程培育下,语文摆脱机械枯燥粗暴的局面,真正从心植入学生的价值观。
中职语文突出项目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型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消解教学目标优先预设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视觉浸润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手工实践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意义,消解被灌输感,提升学生对文学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加深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在实践与合作中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多元且变化,职业教育确实应重视技能教学。但是如果学生只学技能,学校如果只抓技能教育,学生缺乏文化素养,也无法在多元的社会中获得职业价值。语文课程,多学科融合教学,强调跨学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思考,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思考未来,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以具体的教学情境为载体。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活,它们都是综合实践的空间。这些情境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拟,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能培养学生传承强国的责任和担当。情景化教学利用语文学科的表演性,把中职期间的文化素养目标具为指定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学生融入其中,担任角色。如扮演《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能够让学生真实感觉革命危急关头,妇女守护家园的勇气和胆识。学生在教学中因情境创设产生共情,并被设立的情景所感化,产生价值认同感。通过体验和角色表演,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在角色扮演中,激发使命感和价值感。
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将中职语文与多学科融合,并融入情绪价值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课程课应立足核心目标,深入分析学生需求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同时,提升教师的基本功,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挖掘语文课程中可跨学科融合的点,有计划地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四川城市技师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中职生語文课堂自信建立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23JGYB05)。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