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演奏技巧

2024-06-09 15:14:43吴开龙
艺术大观 2024年8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李斯特

吴开龙

摘 要:《钟》是李斯特被帕格尼尼在小提琴音乐会上演奏的《钟声》所震撼,并利用自身在钢琴演奏方面的极高天赋,凭借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在钢琴演奏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令听众叹为观止。本文通过简析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创作背景,分析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作品结构与音乐特点,明确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演奏技巧,以探讨钢琴演奏技巧的应用方式,并更好地透过《钟》而了解李斯特的内心情感世界。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3

李斯特因个人经历以及受柏辽兹、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等各界名流影响较深,在交响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善于融入诗歌的内容与自身的情感,并取得了热烈反响。《钟》是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举办的音乐会之后,对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独奏曲进行探索与创新,将其改编为钢琴作品。《钟》是一首以炫技为主要特点的钢琴独奏曲,整体旋律优美动听,对演奏家的专业功底与演奏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李斯特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使用了变奏手法、八度的弹奏技巧以及远距离的大跳音程等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钢琴华丽的技巧,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钟声场景,能够带给听众良好的听觉体验[1]。本文通过分析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演奏技巧,以把握钢琴演奏技巧的应用方式,明确《钟》的核心主旨,了解《钟》的神韵与意境,不断提高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一、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雷汀,自幼接受父亲的音乐指导,并在钢琴演奏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同时成功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1828年,李斯特搬至巴黎定居,并在住处教授音乐,因其所处时代以及受多位钢琴名家的影响,使其在音乐风格中向往自由和追求个性,且注重创新和炫技[2]。帕格尼尼于1831年在巴黎举办小提琴音乐会,而帕格尼尼作为“魔鬼化身”的小提琴大师,其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同时李斯特也被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所吸引,并留下了从未有过的、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影响。《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帕格尼尼的代表作,演奏技巧精湛,能够带给听众良好的听觉体验以及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激发了李斯特的好胜心理与创新意识,而李斯特凭借记忆,大胆地尝试利用变奏的手法,在钢琴上淋漓尽致地还原了帕格尼尼演绎出来的音响效果。1851年,在帕格尼尼去世后,其演奏的《钟声》一经发表,便吸引李斯特将其改编为同名钢琴独奏曲《钟》。

二、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作品结构与音乐特点

(一)作品结构分析

《钟》采用三段体的音乐结构布局,作品结构可以分为四部分进行处理,其中第1—4小节为引子,属于前奏部分,李斯特通过左右手交替弹奏八度,使音色更加清脆,尤其是远距离跳跃手法的运用,做到手指向内勾弦,能够在清晰连贯地弹奏每个音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可以生动形象地模仿出被敲击的钟声在远处回荡的场景,进而带给听众无限遐想,并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部分是第5—21小节,以d小调轻柔的主音开始,外加重复结构的运用,既能带给听众朦胧的感觉,又能加深听众对音乐作品主题的印象。另外,在演奏过程中,以右手大拇指为主题,小拇指为固定的上方音升d小调,左手弹伴奏和弦,旨在体现出优美动听的钟响,同时加以无限延伸的符号,能够带给听众无限的遐想。另外,第14小节的主题旋律中加入了倚音,可以更接近小钟效果。

第二部分是第22—61小节,由d小调转变为B大调,使整首音乐作品的色彩变得更加明朗,同时采用三句短小的双音跳音对比以及三度模进的演奏技巧,使乐曲进入小的高潮阶段,并产生了新的主题,尤其是在第43—50小节,主题旋律转变为左手旋律,形成了三个八度同音大跳,而第51—61小节运用了轮指奏法,形成了对第一主题的变奏,并通过左右手旋律的相互交替,模仿出小钟相互碰撞的声音。另外,整个第二部分的钟声以轻柔、清澈、清脆为主[3]。

第三部分是第62—103小节,属于作品内容的再现部分,采用了主题变奏的演奏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另外,第62—80小节属于音群跑动,跑动速度很快且富有起伏变化,是全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四部分是第104—148小节,将所有的变奏主题转变为八度,气势的呈现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使整首音乐作品的情感更加饱满,外加踏板的烘托,可以进一步描绘出气势磅礴的场面,仿若万钟齐鸣,可以优化整首乐曲的演奏效果,而比之前更快的演奏速度推动整首乐曲进入高潮,促使听众感受到与前几部分完全不同的钟声,能够完成对主题的总体性强调,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音乐特点分析

音乐的快速发展以及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听众在聆听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演奏家的演奏技巧,而是更加关注整首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促使音乐发展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并带动着这一时期的演奏家在创作音乐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充满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幻想,使作品充满想象力。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钢琴演奏也受现实环境以及自身情感所影响。

《钟》是李斯特在满怀豪情创作《革命交响曲》之后,因革命尚未成功而备受打击,使李斯特创作音乐的热情逐渐低迷的背景下,在参加帕格尼尼独奏的小提琴音乐会时,被帕格尼尼那双魔手和那根魔杖所折服,点燃了李斯特的创作激情,并促使李斯特在帕格尼尼的《钟声》发表之后,立即结合自身对《钟声》的理解而改编创作钢琴作品。李斯特在《钟》的演奏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种钢琴演奏技巧和织体,将相对轻盈的小提琴主题旋律搬到钢琴上,尤其是通过使用灵活变化的炫技演奏技巧,能够生动形象地演奏出由远及近的钟声,可以带给听众良好的听觉体验,即利用钢琴模仿出小提琴四根弦所营造出的音响效果。李斯特在运用钢琴演奏《钟》时,充分考虑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发挥钢琴的音色特点,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演奏技巧,成功地模仿出小提琴的音色,尤其是泛音的运用,可以在經过简单的前奏后,运用键盘技巧来演奏高音部分,模仿出小钟发出的一连串鸣响,将钟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形成了《钟》独特的音乐特点。

(三)节奏与节拍

李斯特创作《钟》的目的是创新钢琴演奏技巧,并将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特点融入钢琴演奏中,以充分发挥声乐化和器乐化的优势,进一步拓宽钢琴演奏形式,丰富交响乐内涵。《钟》采用6/8拍,使用升g小调,且每两个音之间保持8—16度的跨度,能够生动形象地演奏出钟声清脆、旋律悠扬的特点。另外,李斯特将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并形成了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对钢琴演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三、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演奏技巧

(一)变奏手法的演奏特点

变奏手法是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最大特点,主要涉及颤音、高速轮指、快速音群跑动、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和颤音等[4]。颤音作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在《钟》演奏过程中的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模拟钟声发出后的颤音效果。轮指对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要求演奏家具有较强的手指独立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旋律与节奏而灵活操纵不同的手指完成触键,且高超轮指技巧的运用,可以进一步突出旋律声部。快速音群跑动集中在华彩性质的经过句和双手的交替触键技术,演奏家采用精致的非连音触键法,确保指尖细致快速地触键和离键,可以使音色效果更加轻巧、透明、清晰。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和颤音要求演奏家手指贴键演奏,能够进一步增加整首乐曲的泛音感,使音色更加圆润。李斯特在演奏钢琴独奏曲《钟》的过程中,在运用变奏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及颤音的炫技,保证颤音的均匀以及生动性特点,可以提高整首乐曲的音色以及旋律的准确性,充分表现出演奏家高超的演奏技巧。

(二)八度的弹奏技巧

《钟》内部每小节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重复性,使李斯特在演奏钢琴独奏曲《钟》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八度弹奏技巧,主要分为双手的反向大跳以及双手交替八度上行。演奏家在运用八度弹奏技巧的过程中,要做到指尖主动找音,既不能因手指灵动性较弱而碰错音,要求手部动作平稳、手指动作精准,又要求整个手腕处于放松状态,有弹性,进而做到有抑有扬,详略得当,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度。同时,八度快速重复音的运用,使右手音符较为密集,且主旋律音大多集中在大拇指控制的中声部,可以演奏出百钟齐鸣的震撼场面,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另外,扇形弹法可以在适当弱化辅助音的基础上,使旋律音更加突出。

(三)远距离的大跳音程

《钟》具有多个主题,需要演奏家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可以结合不同的主题以及旋律特点,通过各手部动作的协调以及高超演奏技巧的运用,做到准确的远距离跳跃,以提高整首音乐作品的衔接性,避免带给听众主题断裂感。远距离的大跳音程是《钟》的主要技术特点,主要出现在A、A1、A2部分,能够在大拇指持续有力地触碰琴键的基础上,提高音乐作品演奏的生动性。演奏家在采用远距离的大跳音程过程中,要准确掌握手部的操作方法,尽量做到以手腕为轴心,既要确保双手能够与琴键尽可能地贴合,做到手臂自然放松,实现由手臂带着手腕部位自然摆动,且手掌靠近键盘要有支撑力,进而有序地移动手指,又要通过左右手无缝衔接的默契配合,保证跳跃的准确性,做到每个音都能清晰、连贯且轻柔,以达到良好的音响效果,营造出整首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使钟声形象生动传神,促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听到由远及近的钟声[5]。

(四)踏板的使用技巧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对音色、音量、乐曲风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钢琴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斯特炫技式钢琴演奏技巧的运用离不开踏板的灵活配合,尤其是在演奏钢琴独奏曲《钟》的过程中,李斯特结合不同的旋律以及主题色彩,细化了每一部分的踏板标记,明确演奏家需要踩下踏板和放掉踏板的时机,做到脚跟不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踩踏板或放掉踏板,可以进一步发挥踏板优势,保证踏板丰满、充足的使用,并更好地发挥踏板在作为长持续音时的作用,可以提高整首音乐作品的音色效果,使演奏更具烘托感。

如在演奏钢琴独奏曲《钟》时,为避免因跳音的跨度较大而仅依靠手指无法使旋律连接起来,就需要演奏家加入连音踏板,不仅要将旋律连接起来,还要使整个旋律更加悠长,带给听众无限的遐想,尤其是李斯特在演奏《钟》的过程中,在每一组和声的第一音踩下踏板,并在第三个旋律音松掉踏板,随后在进入下一个新和声时再次更换踏板,既能使听众聆听到干净的旋律,又能增加乐句的连贯性。再如,在整首乐曲的高潮与辉煌部分,采用双手旋律八度大跳的演奏技巧,李斯特在此处运用了大量的踏板标记,不仅可以更好地突出顿音标记的重音和弦,还能在乐曲的结尾使用长踏板时,达到进一步升华主题、推动音乐效果的作用,同时全面调动演奏家与听众的情绪和情感,进而完成音色与情感的双重表达,可以使观众直观感受到演奏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色调鲜明的思想情感意境。

四、结束语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作品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独特的个性以及民族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并在音乐作品演奏中追求令人震撼的、炫技式的钢琴演奏风格,将钢琴演奏技巧推到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度。李斯特创作的《钟》是由《钟声》改编而成的,在演奏《鐘》的过程中,通过利用颤音、高速轮指、快速音群跑动、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和颤音等变奏手法以及八度的弹奏技巧、远距离的大跳音程,外加配合踏板的使用技巧,可以营造出由远及近的氛围感,增强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带给听众良好的听觉体验与视觉体验,能够促使听众达到情感共鸣,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清脆悦耳的钟鸣声。新时期演奏家在演奏李斯特的《钟》时,为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需要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将诗意形象化的钢琴技巧与音响效果相结合,以提高钢琴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晨.探究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对踏板的应用[D].西安音乐学院,2022.

[2]王柏琪.浅析李斯特钢琴独奏曲《钟》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9,39(15):94+99.

[3]张笑嘉.李斯特钢琴练习曲《钟》演奏技巧探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9.

[4]刘诗田.李斯特钢琴作品《钟》的欣赏及演奏特点分析[J].艺术家,2018(07):57.

[5]刘玲.李斯特钢琴作品《钟》的演奏特点赏析[J].北方音乐,2017,37(06):106.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李斯特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 07:34:30
我请鸽子来吃饭
幼儿园(2019年7期)2019-09-05 17:49:18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55:00
略谈音乐表演中的大提琴演奏技巧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3:13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15:46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9:54
保持肃静
小小说月刊(2013年6期)2013-05-14 14:55:19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的建立
食品科学(2013年15期)2013-03-11 1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