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炜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随着高校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不仅需要开展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改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脑、手、脚的协调发展[1]。柔韧素质训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对学生身体的各部位进行训练,提升跆拳道大幅度动作的完成度,为后期跆拳道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通过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使其能够做出更为标准的跆拳道动作,灵活运用各个关节,保障跆拳道动作质量。
人体所开展的各项运动训练中,柔韧素质训练是重要环节,不管是体操、游泳,还是花样滑冰等,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性,跆拳道训练同样如此。
身体柔韧性对于各项运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跆拳道而言,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比赛,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其中对腿部与髋部的柔韧性要求更高。通过开展高效的柔韧素质训练,可以实现学生身体柔韧性的改善,保障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动作完成度,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3]。因此,开展长期高效的柔韧素质训练,可以保障跆拳道教学的安全,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提升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
在柔韧素质训练的干预下,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强了肌肉收缩能力以及韧带弹性,实现了各关节灵活性的改善。学生在获得更好的柔韧性与肢体力量以后,可以有效减少训练阶段出现的意外情况,保障学生的训练安全。跆拳道训练主要内容为腿法,在实现学生腿部与髋关节柔韧素质提升以后,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跆拳道动作幅度,满足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速度与力量要求[4]。所以在高校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柔韧素质训练的开展,既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增强学生核心力量,降低受伤风险。
柔韧素质训练的开展需要循序渐进,经历一个长期而困难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在韧带拉伸期间,容易产生较强的疼痛感,必须保持足够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克服心理上的压力,摆脱身体疼痛与痛苦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能实现学生意志力的提升[5]。长期坚持柔韧素质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满足跆拳道教学工作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跆拳道训练对学生的灵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柔韧素质训练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肌肉能力以及韧带关节能力的提升,改善学生的收缩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保障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提升学生的灵活性[6]。在较高灵活性的保证下,学生的比赛能力以及实战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这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在经过柔韧素质训练以后,可以更为灵活地完成大幅度动作,关节运动幅度越大,跆拳道动作质量越高;运动幅度越小,跆拳道动作质量也就越差。这就要求在开展柔韧素质训练中,必须在身体承受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保证动作的优美性与舒展性。因此,柔韧素质训练的首要影响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如关节僵硬程度、结构以及周边组织等,这些身体因素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学生在柔韧素质中产生一定的不足。遗传因素也会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产生影响。受到长期训练的影响,学生关节间软骨会出现变化,厚度明显增加,使自身的柔韧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年龄因素的作用下,身体柔韧性也会受到影响,表现在肌肉组织以及韧带组织柔韧性方面,在年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组织韧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跆拳道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全身肌肉的爆发能力,同时需要重视各关节韧带组织的训练,保持良好的柔韧拉伸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动力柔韧性必须结合动作的实际需求,在允许范围内,将肌腱、肌肉组织以及韧带组织等拉伸到最大限度,借助自身的弹性回缩力完成相应的训练动作。在教学训练动作的要求下,高校跆拳道教练需要明确柔韧素质训练重点,应以踝关节韧带、髋关节韧带的拉伸性,以及腰、肩、腕灵活性为主。
在当前高校教学中,跆拳道课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了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一,课程开展与考核方式不完善。从现阶段高校跆拳道教学工作来看,在教学模式与内容方面存在不足,并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受到自身特殊学习内容的影响,跆拳道教学很难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学生也无法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第二,课程内容不完善。在目前高校所开展的跆拳道教学中,主要内容为身体素质培养与专项理论技术,这些内容很难采用文本形式来呈现,影响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课下学习,很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目前的跆拳道教学中,并没有编著特定的教材,更多地按照教师的习惯进行,无法实现有效统一。第三,缺乏良好的教学场地。跆拳道教学对于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摔倒,必须准备专门的垫子,但是大多数高校在资金以及场地方面存在欠缺,并没有提供专门的跆拳道训练场地,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教学器材,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第四,缺乏专业师资团队。高校在将跆拳道课程引入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培养专业的教师团队,保障教学效果,传授科学的跆拳道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跆拳道教师在专业性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很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柔韧素质训练,克服训练过程中的疼痛感,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提升柔韧素质训练水平,为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3.1.1 静态拉伸训练
在当前的柔韧素质训练中,静态拉伸训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被动拉伸与主动拉伸。从静态拉伸训练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将学生的韧带与肌肉拉伸到一定程度,学生会出现疼痛感,为了获得良好的拉伸效果,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对韧带与肌肉进行刺激,从而实现学生柔韧性水平的提升。在开展静态拉伸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中掌握自身韧带拉伸的极限点,在科学训练方法的指导下,逐渐超越自我极限,同时要防止产生过度拉伸的情况,尽可能地保障拉伸安全。在开展静态拉伸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训练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不同小组,两人一组,通过设定专门的活动区域,组织学生进行拉伸训练,针对不同部位的拉伸训练而言,将时间控制在40 s,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拉伸深度,一直到学生感到酸、胀、疼以后,停留10 s,多次重复训练,获得最好的拉伸效果。
3.1.2 动力拉伸训练
在开展动力拉伸训练时,方案的制订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遵循科学的训练规律,组织学生开展多次相同的拉伸训练。从动力拉伸训练的类型而言,同样包括主动与被动两种。学生在开展静力拉伸训练后,需要进行后续的动力拉伸训练,适当调整拉伸速度,尽可能地保障拉伸强度,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人体的双重保护本能,在出现肌肉过度拉伸情况时,可以向大脑中枢传输相应的信号,神经细胞在分析相关信息以后,刺激机体的拉伸反射自我保护系统,保障学生在进行拉伸训练以后,可以尽快恢复正常。此外,如果拉伸的速度过快,则很难保障拉伸效果,甚至会出现韧带拉伤的情况。因此,学生在开展拉伸训练前,需要完善准备工作,利用静态拉伸激发身体机能,同时结合学生的身体素养情况,安排科学的韧带拉伸强度。
3.1.3 PNF拉伸法
PNF 拉伸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又称为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可以为肌肉损伤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在开展柔韧素质训练阶段,PNF 拉伸法训练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在静态拉伸结束以后,需要立刻进行后续的固定外力肌肉拉伸,训练强度应该做到等比例。在静止状态下,可以更好地延长学生的韧带长度,特别是在多次重复训练干预后,学生的韧带强度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保障跆拳道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开展PNF拉伸训练阶段,当学生在最大等长收缩训练完成以后,逐渐放松肌肉,其韧带的伸展阻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学生身体素养的认知,通过为学生安排陪练,让学生可以维持等长状态下的单一阻力训练,获得良好的拉伸效果。在拉伸训练中,整个持续时间应该在4 s 左右,每隔2 s缓慢增加阻力。
高校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提升对柔韧素质训练的重视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柔韧素质训练方案。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俱乐部、企业等进行合作,做到资源共享,改善训练效果。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各项资源的可利用性,掌握学生对于柔韧素质训练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柔韧素质训练质量的提升。此外,在制订柔韧素质训练方案时,应参考运动员的训练方案,提升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尽可能地做到专业训练,为学生后续练习奠定坚实基础。
柔韧素质训练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跆拳道教学水平,而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对柔韧素质训练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当前的跆拳道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开展柔韧素质训练中,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素养,提升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新媒体与网络工具,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训练方案与理念,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必须提高教师选录标准,招录一些高水平的跆拳道运动员,既可以为专业运动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又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为教师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跆拳道教学中,柔韧素质训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案,同时也需要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情绪,防止出现运动损伤,保障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
高校学生大多处于18~22 岁,身体发育已经基本结束,学生的肌肉、韧带以及关节柔韧性相对较差,很难进行彻底改变。这就要求在开展柔韧性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坚定的耐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断地训练,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升跆拳道教学水平。此外,教师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到耐心教学。大多数高校学生并没有跆拳道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从基础教学开始,既要保证耐心,又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利用一些实用技巧,改善柔韧性训练效果。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更好地提高柔韧性训练的效果。
柔韧素质训练的开展需要长期坚持,学生在短时间训练中很难获得显著效果,发展相对缓慢,而柔韧素质的消退比较迅速,如果一天不练习,则会影响柔韧性的训练。这就要求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柔韧素质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将其贯穿到整个训练环节中,实现跆拳道训练效果的优化。这就要求在开展柔韧素质训练时,必须制订循序渐进的计划,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保障各项训练举措的有效落实,满足跆拳道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柔韧素质训练过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运动的乐趣,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在高校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必须科学、灵活地安排训练内容,尽可能地发挥出柔韧素质训练的效果,改善跆拳道教学效果。在跆拳道教学初期,应该设置一些柔韧素质训练内容,如在课前热身运动以及准备环节中,融入柔韧素质训练内容,适当地延长训练时间,时间维持在15~20 min。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拉伸学生各个身体部位,避免教学中出现受伤情况。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柔韧素质训练的内容,主要目标以放松以及恢复体能为主,借助静力拉伸的手段,放松学生的身体。在柔韧素质训练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尽可能地节约跆拳道教学时间,提升柔韧素质实效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展现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为跆拳道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较于专业跆拳道运动员所开展的柔韧素质训练而言,高校训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做到每天训练,特别是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课程安排受到课时的制约,影响了柔韧素质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开展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介绍一些课下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积极开展柔韧性练习,保障跆拳道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柔韧素质训练方式,积极开展柔韧训练,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柔韧素质训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动力拉伸、静力拉伸以及PNF拉伸等,高校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柔韧素质训练方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把握训练的目的、时间等,对练习的身体部位进行明确,分析学生的不同身体状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拉伸方案,实现训练效果的优化。通常而言,柔韧素质训练需要利用静力拉伸与PNF 拉伸训练来完成准备工作,然后利用动力拉伸训练方案,提升学生的柔韧性水平。在静力拉伸训练过程中,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肌肉韧带水平,通过结合动力拉伸训练,增强学生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由此可见,高校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合理地选择柔韧素质训练手段,利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韧带柔韧性水平,高效完成跆拳道动作,实现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当前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跆拳道课程,可以强健学生体魄,实现学生抗压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改善学生肢体的灵活性,促进足手脑的协调发展。柔韧素质训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实现学生自身柔韧性的提升,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与耐心。同时,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柔韧素质训练,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柔韧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训练意识,为跆拳道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