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日月新天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2024-06-09 19:02谢晓雅
新课程 2024年8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本课群众

文| 谢晓雅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记述了1949 年10 月1 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文学角度来看,《开国大典》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录了新中国海军、步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等部队接受检阅的场景,描绘了人民群众激动热烈的氛围,语言简洁朴实,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革命历史,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习书写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从德育角度来看,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标志,对于每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开国大典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对学生爱党爱国精神的培养具有宝贵价值。《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也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成长在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当中,现代社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天差地别,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这历史性的一刻,体会人民激动的心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课文《开国大典》的篇幅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针对本课的特点,我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知识、思想、能力、情感多方面出发,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充分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课堂引申到课外,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进而感受人民摆脱压迫、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情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导入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有吸引力、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我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主要采用新旧知识结合、出示史料两种方法。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两篇课文《七律·长征》和《狼牙山五壮士》,并提出问题:“在近代史上,我们的国家曾经面临着种种危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大家知道我国近代遭受了哪些危难呢?”学生纷纷举手,列举了一些事例,有火烧圆明园、割地赔款、侵华战争等。接着,我出示相关史料,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对那个年代的社会情况形成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并借此引入本课的教学主题:“在旧中国,我们的先辈饱经磨难,人民连基本的饱暖都满足不了,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经过前仆后继的努力,我们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开国大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候的盛况吧!”接着,我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当时的场景形成直观感受,并提出问题:“观看了开国大典的视频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热烈景象吧!”然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攻克字词难点,奠定语言知识基础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但如果对文中的生字词逐一讲解,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学生一直听讲也会感到枯燥。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举手,说出自己在阅读中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把他们提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如有的学生将“擎”读成了“jìng”,有的学生把“瞻仰”的“瞻”和“檐”字弄混了,有的学生不明白“诞”字的意思,等等。我针对学生的问题逐个解答,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字形和意思。然后,我让学生默写,并检查他们的书写情况,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地默写出来,并标上对应的读音。接着,我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解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为学生留出自主阅读的时间,并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逐个进行解答。有学生问:“老师,大典是什么意思?”我出示相关词语,包括开业典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典”字的意思,即创建、创立,而开国大典的意思就是“创建国家的典礼”。又如有学生问:“‘五更天’是什么意思,是指五点吗?”我在黑板上画出古代的时间表,讲解古人对夜晚时间的定义:“古代人把夜晚分为五个时间段,从下午7 点黄昏时分开始算,到第二天早上五点为止,五更天是最后一个时间段,也就是凌晨3点到5 点。”学生积极举手提问,我耐心地解答,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了深入准确的理解。与灌输式教学相比,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分段解读课文,细细品味重要语句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读起来还是会比较吃力。教师可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出发,把课文划分成几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分段解读和分析,使学生对文章的框架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的意识,以此来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经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对文章进行分段讲解,并从文中挑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分析。

1.开国大典的前奏

我为学生留出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速读课文第1~4 自然段,并思考问题: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和地点?有哪些人参加?总共有多少人参加?天安门广场是怎样布置的?然后随机指名学生作答,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补充,提炼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并重点品味句子:“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引导学生品味句子中比喻的手法,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大典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2.开国大典的过程

我让学生阅读课文第5~10 自然段,并对其中重要的事情进行梳理: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举行了升旗仪式,升起了五星红旗。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我重点指出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意义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代表着中国人不再受列强的欺凌。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意味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对学生的说法表示肯定,并继续引导:“在开国大典中,还有一件极具历史意义的事情,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很快有学生提出:“升起了五星红旗!”我利用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图片及文字说明:“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代表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代表着闪耀的红星从世界东方升起。”接着,我询问学生:“开国大典上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了描述人们当时反应的关键词句,“热烈的欢呼”“响起一阵掌声”等,使学生体会了当时人们欣喜的心情。

接着,我让学生阅读第11~13 自然段,让学生依次朗读关于海军、陆军、空军的内容,并梳理阅兵式的过程,分析群众欢喜和激动的心情。

3.开国大典的尾声

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景。开国大典结束后,天色渐晚,但人民群众并没有立刻离去,他们还做了哪些事情?”学生给出“结队游行”“与毛主席互动”等答案。随后,我让学生重点分析课文最后一句“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谈谈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虽然已经很晚了,但群众欢喜的心情难以平复,高举灯和火把,在城中游行,光芒充满了北京城。”有的学生认为:“开国大典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过去的枷锁,这里的‘光明’可以理解成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末尾的这句话写得很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悦和热情,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是一片光明,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

全文讲解结束后,我播放一段群众游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结束后,人民群众热情不减的氛围,进一步强调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4.关键语句品读

经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我从文中挑选出一些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分析。我提出问题:“在下午三点整的时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大典会场上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能表达人民群众的反应?”然后随机选择几名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课文用‘把手都拍麻了’来形容人们的掌声,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敬仰。”有的学生说:“‘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表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接着,我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阅兵式的部分,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如“群众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到天上,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声音,写出了群众激动万分的心情。”“群众喊哑了嗓子、拍麻了手掌,表达了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在思考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感受到了当时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四)对比古今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层面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旧中国的图像资料,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接着,我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总结视频中的信息,包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目标”等。古今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我作出总结:“1949 年10 月1 日,开国大典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旧社会的内忧外患,到今天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是党和人民齐心协力的结果。有革命先辈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我们生活在这样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中,更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革命英雄付出的努力,牢记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课堂最后,我提出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和遗志呢?”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作贡献的动力。

三、教学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本节课融入许多形象化的资源,有开国大典的历史资料、旧社会的图像材料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视频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阅读课文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二)培养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本课教学采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的惨状,与现在富足、安全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对革命先辈产生感激之情,激发了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

(三)优化了学生的认知学习体验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讲为主,教学过程较为枯燥。本课教学利用一系列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提升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感,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丰富的视听素材,使学生产生多元化的感官体验,打造了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本课群众
中国政治制度探索演变
多让群众咧嘴笑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