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思想

2024-06-09 11:26鹿林殷嘉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公正中国共产党

鹿林 殷嘉妤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公正,即公平正义,是全人类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根基。在漫长而又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突破敌人的各种壁垒和封锁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就是要打破旧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剥削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全新的、公正的社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些领域出现的社会不公问题也严重地限制着整个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本着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更加重视社会公正问题。在全面地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中的社会公正思想之外,中国共产党人还特别注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正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思想,这些思想充分地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构成其必要的成分。只有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公正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核心要义,才能理解其对解决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以实现共同富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公正思想的文化渊源

任何思想理论都需要源头活水,也都需要吸收和凝聚各种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列宁曾说:“代表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它不仅吸收了资产阶级的最宝贵的理论成果,更汲取了2000多年来人类思想发展中一切极具价值的成果。”[1]296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继承者和发展者,应是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吸收者和借鉴者。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强党强国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次中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而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优秀思想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性地吸收和合理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正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无数国人为救亡图存、追求进步,经过艰苦而曲折的长期探索最终找到的科学真理。在28年的艰苦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奉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最终带领中华民族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为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维度、各个阶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和论述,为后来的继承者结合自身国情、世情发展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公正与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公正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公正的发展,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都是形式上、口号上的,缺乏实质性内容,以表面上、形式上的公平正义掩盖了剥削和掠夺。马克思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们不断榨取工人们的剩余工作时间来完成生产目标,资本家这种行为不仅使得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劳动力被过度榨取,就连身体机能也逐渐下降。”[2]307但是,资产阶级却声称是按照“平等交换”原则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并为工人每天的工作支付了相应的工资。事实上,资本家们不仅没有按照“平等交换”原则支付工人工资,工人们还被资本家们利用,在剩余劳动时间里白白地为资本家创造财富。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奴隶制,而奴隶制绝无公正可言。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以及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无不体现了不公。除此之外,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所确立起来的民主制,恩格斯认为:“民主制是伪善的,也就是所谓的给予工人们的政治自由是虚假的,不可相信的,其实这种政体依然为资产阶级服务,为资产阶级奴役工人而服务。所以,这种伪善的政体必然会被毁灭,而共产主义也最终会实现,工人们期望的平等和自由也终将会实现。”[3]475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公社制度才能实现人们追求真正自由与平等的愿望,同样公社制度也正是正义所要求的。”[4]48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公正思想明确阐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思想基础。同时它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社会公正思想以促进社会和谐公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源头。

(二)本土渊源:中国传统社会公正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它世世代代哺育并影响着中华各族儿女,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繁衍、生息的文化根基,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汲取不尽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抛弃了中国人的根,也就等于斩断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而要想在世界之林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做我们的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沉淀着中华各族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特征,提供给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涵养。”[5]16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这集中体现于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中国思想家们关于义利关系、公私关系的思考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4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6]42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7]137墨子强调“义,利也”[8]326,又强调:“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8]237墨子对“义”即“正”的解释是:“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8]242荀子更强调了义在社会和国家治理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说:“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9]323即正义是治理天下、社会或国家的关键的、首要的原则。《管仲·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无弃之言,公平而无私,故贤不肖莫不用。故无弃之言者,参伍于天地之无私也。”[10]28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正思想还体现在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中。无论是《尚书》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还是《礼记》所描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社会公正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思想家都有所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思想源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1]63,尤其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2]66,充分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公正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三)思想借鉴:西方文明社会公正思想

以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发展传承至今,孕育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辉煌与繁荣,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无数奇迹。马克思、恩格斯曾感叹说:“在资产阶级统治不足100年的时间中,却比以往所有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都要大。……在过去,哪儿一个世纪都无法猜到社会劳动里会拥有如此庞大的生产力。”[4]405他们尤其强调:“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大幅度改造,再加上交通变得更加便利,把所有民族甚至最粗鄙和野蛮的民族与部落都融入到文明中来了。”[4]404尽管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具有虚假性、欺骗性,但资产阶级对很多问题,特别是对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依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因此,不能一概否定西方文明中所蕴涵的比较科学、合理的社会公正思想,它依然是我们值得汲取的远水清流。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思想家们就认识到社会公正问题。苏格拉底视正义、正当或公正为美德,他说:“凡伴随着正义或正当的就是美德,而凡缺乏正义的就是罪恶。”[13]168在苏格拉底那里,“公正指的是天神和现在的人们给予公正之人的奖励、酬劳和礼品,以及由于该人公正行为所附赠的其他好东西”,而柏拉图亦承认“公正其实就是对前世的酬劳”[14],并强调,在灵魂的所有内在品质中,公正是最大的善,它实现了各种美德彼此间的和谐。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要使自身的每个部分各司其职,这样的话,一个人就是正义的”[15]421,因此,“正义就是做自己分内的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15]410,“如果各个国家的人都能够各司其职,即每个人在自己国家中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稳定发挥好自身所拥有的特殊功能,那这就是所谓正义,也就可以使整个城邦走向正义”[15]411。柏拉图的城邦正义思想及在此基础上的理想国家设想对西方社会公正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强调:“公正是统治者从政的准则和准绳,这是因为实施公正统治可以明辨是非与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16]7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仍然认为公正或正义是建设国家和治理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作为现代公正理论或正义理论的集大成者——罗尔斯,他认为忽视公正的国家或者地区在各个方面上的治理都无法成功。罗尔斯指出:“正义和真理一样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首要性,只不过一个从社会制度角度出发,一个从思想体系角度出发……基于正义而言,每个人的利益都具有不可侵犯性,即使与大多数人福利相互矛盾,这种不可侵犯性也不可逾越。因此,正义并不认可甚至否认以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少部分人的自由是合理的,也并不承认多数人所拥有的较大利益可以绰绰有余地弥补强迫于少数人的牺牲。所以,在充满正义的社会中,平等公民所拥有的自由必须不可转移,由正义所保证的权利也决不可受政治交易或社会利益权衡的限制。”[17]4总之,西方思想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思考社会公正问题,旨在创造出一个人人灵魂和谐、人人遵纪守法、各个阶层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的和谐社会,尽管他们的社会公正思想,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地方,但仍然有值得借鉴的成分。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尤其是将公正阐释为公平正义,无疑体现了对西方文明中社会公正思想的积极借鉴。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公正思想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思想,其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既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使之不断地中国化时代化,又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正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批判、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西方文明的社会公正思想的博大胸怀。

(一)坚持人民至上,以正义赢得民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和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而他们所期盼和追求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打破了资本主义旧分工,实现每个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公正社会。着眼于整个社会,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着眼于每个人,将会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始终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置于首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最大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忠诚践行者。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所有言行和行为,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并把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做为最高标准。”[18]1094习近平总书记则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58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为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将“坚持人民至上”列在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二条,并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2]66而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归根结底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而且将群众史观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升华到新的历史高度。尤其可贵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还深刻地揭示了贯彻群众史观根本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观中的民心与正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2]66这就是说,能否赢得民心才是执政党最关键、最重大的政治问题,而要想赢得民心必须实现公平正义。显然,只有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位,也就才能实现社会公正,才能赢得民心。但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为了“守住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江山”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我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人民就会铁心跟党走,党就能长盛不衰。”[11]63因此,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续深化了对群众史观的认识,并且更深化了对人民处于历史主体地位的认知,还认识到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最终赢得民心,才能守住江山。

(二)坚持共享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者也深刻地认识到,在一切旧的社会中,始终存在着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社会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公正,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更是以具有隐蔽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掩盖了对无产阶级的无情掠夺。资本家以无偿榨取到的剩余价值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而广大无产阶级则为了找到维持生计的工作而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说:“工人们没日没夜地遭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资产阶级们甚至放纵机器、监工等不断折磨工人们的身心,尤其是各个工厂的经营者们——资产者本人更是无止境地奴役工人。在这种专制制度下,资产阶级越是宣扬把盈利作为唯一目标,它就越是可鄙、可恶。”[4]407所以,看似体现着市场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质上将社会不公隐蔽化、极端化。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从制度上实现社会公正,就是要让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人民群众成为财富的真正享有者。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其中所包含的“共享”理念也对建设公正社会有较大影响。将实现“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其中贯彻的根本精神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9]199他尤其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即覆盖面上的“全民共享”、内容上的“全面共享”、实现途径上的“共建共享”、推进进程上的“渐进共享”[19]215。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分配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细致、全面。所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人都有成就感、人人都有获得感的局面才可形成,从而人人都可各得其所,各自的权益也都可全方位地得到保障。这种可以逐渐得到保障的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如果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公平正义是最核心、最基本、最首要的社会价值,那么他们也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共同富裕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结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20]22无疑,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只有体现公平正义,才能赢得民心,才能汇聚起更巨大的生产力、创造力,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安居乐业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所阐释的人民群众是“现实的人”,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1]1002吃喝住穿是人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最基本活动,对社会和国家来说,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需要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仅使其非人化,而且迫使其英年早逝。例如英国下议院的调查委员会就将制作面包的工人说成是“活不长的工人”。马克思则指出:“这些工人哪儿怕运气很好地摆脱了工人阶级的各个部分工作,但依然很难逃脱夭折的命运,能活到42岁的工人少之又少。”[2]291对资本家来说,工人是作为“种”而不是作为现实的个人存在的。马克思还说:“资本家从来都不会将工人们的健康和寿命放在心上,除非迫于社会舆论才会勉强关心。”[2]3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生存健康问题的考虑,所体现的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民生问题的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的、最重要的位置,把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视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此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惨命运。而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且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成功,大概一亿的贫困人群都实现了摆脱贫困的梦想。这场“战役”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促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并彻底改变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状况,更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2]23,而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措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46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基础生活,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人民群众是否可以享受到发展成果的最大利益。具体来说,民生工程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工程,且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也最密切。所以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决定着广大老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群众能否安居乐业,因为他们最具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11]127总之,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是否有获得感、幸福感,是判定民生工作做得好坏的根本尺度。

三、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人公正思想的重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障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特别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根本上涉及社会公正问题。因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一刻也不能忽视公平正义,必须着力解决日益凸显的社会不公问题。

(一)落实社会公正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造成中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率先享受了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并快速发展起来,而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较慢,因而较为落后;另一方面,一些省份因为得天独厚的资源能源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独立鳌头,而资源能源相对贫乏的省份却只能依赖国家的资助与救济。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客观上制约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前,中国社会各个地区、各个省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或贫富状况之间的差异问题客观存在。此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早期的试验探索期,已经推进到深水区,需要破冰前行,需要消除制约社会发展的顽瘴痼疾。在这个时期,任何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全局,都需要体现面向全体中国人民的公正精神。当前,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都是老百姓急于解决的问题。要办好使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将人民放在首位,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展教育事业和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要加快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其均衡性和可及性,才能服务于全体人民;要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就需要扩展优质医疗资源的应用,促使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更广、布局更均衡,还必须深化以非营利性为主导的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并把医疗改革重点工作放在农村和社区。要解决好住房问题,就需要将“房子是用来住”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坚持将“绝不炒房”的买房理念也贯彻落实,还需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总之,只有贯彻落实社会公正思想,才能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二)落实社会公正思想,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人民的幸福安康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内在联系,没有安定、和谐、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人民就难以安居乐业,国家就难以繁荣强盛,民族就难以复兴壮大。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问题呈现出极端复杂的情形,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激化和暴露出来,不同地域、阶层、职业、群体之间的矛盾对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当前,党内少数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贪污腐败问题,个别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一些执法、司法人员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问题,严重地损害着党的形象,削弱着政府的公信力,破坏着法律的权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了恶劣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2]21“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22]21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0]40故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并建设法治中国,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公正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1]295因此,只有全面地贯彻落实党的社会公正思想,才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有效提高国家社会治理效能。

(三)落实社会公正思想,有助于破解社会民生难题

民生问题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它关系着底层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如今,民生领域依然还存在着不少亟须解决和克服的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20]14首先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作为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年年攀长,就业领域里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歧视现象、阻碍人才流动现象,都反映着当前中国就业保障的政策体制机制还存在着弊端和不合理性,现阶段仍无法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其次,在教育方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我党办教育的初心,因为教育直接关系着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当前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高收费乱收费以及校外补课、校园暴力等,都严重地影响着教育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医疗领域也仍然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党需攻克的难题。老百姓的健康长寿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识。国家的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关系着每个人的利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成功建立起了全球规模最庞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但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地区,如何让人民群众在医疗健康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变得越来越迫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老人是祖国曾经的劳动者、奉献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双重压力落在年轻人肩上,独生子女们更是不堪重负。积极强化学前教育,发展托育产业,有助于缓解整个社会所有家庭子女养育教育压力,而努力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助力发展各项养老产业,可以进一步拓宽并优化养老服务,让更多孤寡老人甚至全体老年人都可以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有助于缓解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旧棚户区住房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全国人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由于我们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还不尽规范和合理,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购房还贷的压力巨大。无疑,这些直接关乎人民群众或普通百姓的民生难题,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社会公正思想,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全体中国人民的民生才能得以保障。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公正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迟到的公正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公正赔偿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遵循法治 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