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进路

2024-06-09 11:2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全面提高人才生态

李 银 川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这为教育事业的下一步战略部署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综合研判,更为进一步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快人才自主培养,加速重大科研技术攻关,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自主培养,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此,本文从新生态、新内涵、新路径、新机制和新治理五个方面切入,深入探讨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持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科学把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生态

人才自主培养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重大战略意义,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最根本是做好培根铸魂工作,培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人才[2]。我国在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当前,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的局势和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带来了整体新生态,从不同的生态维度来看,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生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观生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卓越育人体系的微观生态。

(一)宏观生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和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构建新文明形态的根本出发点,也为下一步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基本的路线和方向。当下国家正处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全球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新阶段和新征程的特点决定了各行各业将会面临整体新生态,需将教育事业置于两个大局的宏观新生态下布局谋篇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培养杰出人才。因而需要理性思考宏观生态的外在表征和内在逻辑,通过对整体新生态的科学把握,有效保障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系统的运行及治理更加贴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特征,全面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更是从快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迈进,这难免引起西方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的不满,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屡屡陷入“卡脖子”困境,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制造科技壁垒,为我国的崛起之路设置种种障碍,阻碍我国的发展,因此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愈加受到国家的重视。中西方竞争与博弈在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领域持续展开,亟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角度,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自觉性进行审视[3]。增强国家科技硬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4]8。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也形成了结构化的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教育总体水平更是跃居世界中上,但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仍与世界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和实力明显不相称,加快人才自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

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自主培养理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我们用好用活自主培养的人才,才能进一步突破外部势力的种种封锁和干扰。党和国家描绘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已完成了第一步,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无论是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还是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皆需要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这无疑更加强调了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时代战略意义,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事业的使命和职责,也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中观生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充分关照三者的整体逻辑和内在关联,改变以往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各自为政、要素分割的局面,三者在统筹推进、深度融合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同时也构建了人才自主培养的中观生态。进入新时代,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局势动荡变幻,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实现科技创新,本质上要依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重心在教育。因此,教育、科技、人才本就是密不可分、互为支撑的统一体,三者协同发力才能使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和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是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考量,是具备历史深度、全球广度和战略高度的综合研判,也是下一步加快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体现,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相辅相成、有机互动[6]。唯有将教育、科技、人才与创新联结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种新格局与新思路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了新生态和新契机。

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互为一体,循环互促,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和科技的日益发展最终反哺教育并塑造教育新形态。未来的人才自主培养工作更应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重大使命和内在联系,更好实现“三位一体”发展,推动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着力点,协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打造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亟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7]。

(三)微观生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卓越育人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卓越育人体系是对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主动回应,也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微观生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了杰出人才?”是教育界长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直接指向了我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本源性问题,也成了微观生态亟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在高度信息化和搜索引擎时代,人类接受知识的途径和知识生产方式相比以往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形成了重视“双基”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的问题[8]。未来社会所需的并不是静态的、彼此孤立的知识或技能,依照单向度知识传递的育人模式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知识生产模式必然发生根本性转型,这主要体现在知识生产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知识生产的逻辑具有更强的应用性,知识生产的方式强调交叉和联结,知识生产评价更加突出多维性等特点。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意味着未来的学校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都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显然,今日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匹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这种不匹配体现为标准化和授受式教学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囿于知识训练和机械接受,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被人为切断,学习情境的单一性和单向度学习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被边缘化,最终发展成为单向度的人,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阻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因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应该遵循知识生产模式的新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因时而新、因势而新。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趋严峻的社会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导向和根本任务。人才自主培养必须围绕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逻辑而展开,秉持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突破学科边界和时空边界开展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卓越育人体系在近年来的国家政策文件中也常有体现,并在持续的实践和推进中,形成了一定的政策共识。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对此,需将卓越育人体系的完善作为重要发力点,明晰微观生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育人理念和方式的重塑,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就此而言,打破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内部系统封闭性,探索教育与现代化发展高度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明确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内涵

所谓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仅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我们自己作为培养主体的作用,更在于强调我们必须设计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致力于培养目标的实现[9]。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生态与我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密不可分,同时这种新生态也赋予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的内涵。对新生态和新内涵的理性认识为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丰富的思想基础和内在支撑。

(一)新生态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时空”表现和“全维度”拓展

1.新生态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时空”表现

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时空”表现。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体现为人才结构和人才素质,即保证自主培养的人才结构优良和素质高端,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在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空间背景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则体现为教育过程自主和教育结果的自主,以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来培养自己的人才,把人才培养架构于自身力量的基点上,将“自主”和“全面”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力图人才的结构不受制于人,质量领先于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进入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愈加受到重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规划和新举措。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10]。无论是激烈的全球竞争还是复杂的政治格局皆迫切需要建构优质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呼唤自主培养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以结构优良、规模巨大的人才队伍赢得发展主动权和竞争新优势。由此观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正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时空表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因应新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必须把教育的锚点从人才培养转向人才自主培养,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释放个性化潜能与优势,使“偏才”“怪才”得以充分发展并为其提供多样的平台与机会,将自主培养的人才队伍转化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新生态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全维度”拓展

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维度”拓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并非另起炉灶,完全摒弃国家长期以来探索并建构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科学的做法是在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多元性、要素动态性和特定时空性基础上进行全维度拓展。这种拓展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升华与创新性补充,具体表现为主体维度的全面覆盖、要素维度的全面贯通和方法维度的全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突出“自主”的特征与原则,将自主作为根本导向,内嵌于培养过程中,体现于培养结果上。这不仅要求在各个维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拓展,更需要在维度内和维度间建立深层次联系并加强协同。

首先,主体维度的全面覆盖是指教育体系的各个层级皆承担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使命。第一,宏观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求教育系统重视人才培养结构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对接,强调整体教育质量。第二,中观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求教育机构进一步回应人才素质能力、社会适切性、人才培养达成度和人才自身满意度等问题。微观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呼吁教师集体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专业引导和资源支持,利用专业发展引导学习者对自身才能形成认知和持续探索。

其次,要素维度的全面贯通指人才自主培养过程和人才自主培养结果内部诸要素的贯通与联动。培养结果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人才自主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等核心要素应被置于整体视域下来审视和把握,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促成人才培养结果发生积极的结构性转变。这具体涉及了人才自主培养结果的内部达成性、人才培养适切性和个人满意度等核心要素。一言以蔽之,在系统论观念和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充分关照人才自主培养过程和结果内部诸要素,实现其全面贯通,达成要素耦合联动、同频共振的局面,奋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最后,方法维度的全面创新涉及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治理、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包括构建契合国家新生态和“新时空”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在数字化浪潮中持续生成能有效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技术等。

(二)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要义

1.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

深刻把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时代内涵,坚持“五个统一”原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这要求未来以高质量为各级各类教育生命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观之,人才自主培养则更需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明晰人才自主培养的本质要求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至关重要,也是今后人才自主培养工作必须时刻坚守的基本原则和底线。为此应立足系统观念,从价值导向、培养方式、培养范围和质量标准的逻辑厘清其本质要求,做到五个统一。第一,价值导向层面,做到国家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终极目标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因此要深入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需求和能力需求,加强人才的精准识别与全面培养,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第二,培养方式层面,做到自主性和创新性统一。以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体系、更新资源体系,以持续提高人才质量。第三,培养范围层面,做到层次性和全面性统一。具体表现为人才自主培养需要从拔尖创新型进一步惠及“全面”。第四,质量标准层面,做到国际化和本土化统一。强调人才的自主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去国际化,一味拒绝域外的经验和思想,相反,我们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开放的胸怀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11],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各主体赶超国际水准的能力和意识。第五,做到大中小学教育的一体化与分段式统一。现实状况和历史经验已向我们揭示,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快国家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超出了任何一个学段或学校的能力范畴,不是某一类或某一级教育能独立完成的事业,因此必须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分段式实施培养,形成强大合力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形成国家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蓄水池。

2.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核心要义

基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有必要进一步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和质量标准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和审视,明确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核心要义。首先,对基础教育的核心要素进行全面透视,其中包括教改、课程、师资、教研和核心素养及质量要求。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范式、教学评价方面发生整体性变革,通过创新育人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12]。其次,对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质量”要素进行分析,依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明确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的核心要义和培养目标,厘清高等教育体系的能力结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特点。最后,对职业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行分析,从培养定位、培养方式、质量标准等要素明晰其核心要义,厘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改革、平台建设、能力提升机制等核心要素的质量要求。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的核心在于把人才培养置于自身力量基点上,洞悉各级各类教育在人才自主培养中的功能定位和运行规律,整合现有资源与优势,充分挖掘并释放其教育潜能,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机协同,把人才培养的主动权和自主权牢牢握在手中,在探明各级各类教育核心要素和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加快大中小学一体化,积极发挥各主体优势,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三)五力五度: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将“五力五度”作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的人才自主培养需要把高质量放在首位。何为高质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具有评价的意味。因而,本文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和教育的内在逻辑,建立了面向人才自主培养过程和结果的五大能力衡量标准及五个度的评价表征,以加强对人才自主培养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控制和引导,更好地对标战略需求,明确人才内涵,把握人才自主培养的航向。

“五力”指的是围绕新转向聚焦的五大核心要素,面向人才自主培养过程,确立了囊括五个能力的衡量标准。第一,战略定位能力。战略定位决定了人才自主培养的高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衡量重点应放在学科建设对国家战略的回应及其在国内国际比较中的水平和地位上。第二,课程供给能力。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东西,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13]。课程需求和课程供给能力是课程建设中需重点考虑的一对关系,二者的平衡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充分发展,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要从课程的“供给侧”入手。课程供给能力集中体现在新型课程资源、新型课程空间、新型教材的建设。可以利用前沿方向和创新性成果的先导作用,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持续更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才自主培养的丰富资源[14]。第三,教学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根本动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性的教学方能培养,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科实践、综合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方式。教学是人才培养最为基本的途径.优化教学模式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基石[15]。教学创新是带动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跃升的关键支撑,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变。第四,师资支撑能力。人才自主培养的核心在教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力量和根本保障,主要体现在师资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第五,质量管理能力。借助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于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至关重要,具体包括评价、服务和管理。五大衡量指标联结互促,构筑了面向人才自主培养过程的能力结构,系统地作用于人才自主培养过程质量的整体提升与优化。

“五度”指的是面向人才自主培养结果的五个重要评价维度,在借鉴高等教育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和满意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五度。此框架从维度设置上,强化了结构的“战略性”、方法的“自主性”和目标的“卓越性”导向。第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度。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近年来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情况,着力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奠定人才自主培养的学科支撑[16]。第二,培养目标达成度。需要确立结果导向的培养目标体系,要求人才自主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给予更高的重视,促进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自评意识和自评能力。第三,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从学校的单主体培养延续至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质量管理,需要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系统。第四,教育改革推广度。对推广度的评价应主要集中在是否形成典型教育教学成果及其推广度和影响力等方面。第五,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硕博、大中小学教育模式的实施情况,学生选读情况和人才培养效果等都应被纳入最终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度的评价范围。

通过上述分析,明晰了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理论内涵,为进一步探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践进路、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

三、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践进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17]。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内外统筹规划,持续纵深推进,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实践层面的探讨,推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从理论走向实践,加速高水平人才的自主培养。下文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践推进,分别从“立交桥”式新路径、“四链融合”运行新机制和“四螺旋”结构新治理加以阐发。

(一)立交桥式: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

新生态下应采取立交桥式人才自主培养路径,人才培养立交桥旨在最大化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培养立交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加速资源在各阶段围绕不同的教育需求共享和流通[18]39。首先,基础教育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进一步落实课程方案,推进教学方式的数字化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注重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高等教育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能。最后,职业教育优化的核心路径在于,以技术技能为重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以教师、教材和教法为抓手,利用信息技术全面赋能,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形成职业教育的综合育人新路径。如此,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优化以满足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基本需要,为进一步搭建人才自主培养立交桥夯实地基。本文旨在从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不同教育类型人才自主培养的立交桥式路径,遵循“基础-创新-引领”的人才自主培养逻辑,以“全面”“自主”作为内核,构建有机衔接、科学贯通的教育全阶段、全类型、全覆盖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大中小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大中小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新生态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基础,是一项极其复杂又有规律可循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在坚持系统思维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整体优化。另一方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从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长期培养等,需要特别关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贯通。培养创新人才是大中小学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需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9]。明确高校作为大中小学伙伴合作创新工程中的创新主体,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长周期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第二,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路径。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意指将本、硕、博三个阶段打通,制定系统、连贯的培养计划,进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一流大学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在人才自主培养中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意义[20]215。一方面,需加强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体制构建。坚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本、硕、博三个层次有序衔接,“基础通识+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科研素养”四个教育阶段融通的“一中心、三层次、四阶段”体制。另一方面,完善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针对我国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在管理上存在的统筹规划不科学等问题,提出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例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本、硕、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实行硕士、博士阶段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等,构建并落实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21]。

第三,终身教育视域下高层次人才职后培养路径。终身教育视域下的高层次人才职后培养是高层次人才保持职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加强职业早期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策略研究。对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从分类评价体系、合作交流平台、企业参与机制等视角形成职业早期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策略。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成熟期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策略研究。深入剖析我国高层次人才职后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失与冲突等问题,探索高层次人才成长为领域领军人才的影响因素,从多渠道培训、平台建设、考核评估等角度为高层次人才的职后培养制定政策及管理策略。

(二)四链融合: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机制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构建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以期为路径的实施提供扎实、稳定的制度环境,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本文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出发,以创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四链融合”为基,促进学校、企业、行业部门和协会等各方育才主体作用联动[22],构建先导协同、过程协同和结果协同的人才自主培养运行机制,将组织变革、制度创新和资源供给作为贯穿始终的抓手,协同发力,有效推动机制的动态运行,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路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一,基于“四链融合”的组织变革。首先,构建职能互补的内部组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机制需要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愿景、以自主管理为手段、以自主培养为目的,扁平而精简的内部组织结构,增强创新性、民主性及高效性,从而促进知识的自主丰富和更新。其次,构建链接、开放、共享的外部组织。需要打破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以及地理边界,以创建一种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的外部组织,使创意、信息、资源能够自由地流通。最后,实现内外部组织的价值共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内外部组织的协同效能,以协同合作输出协同结果,实现价值共创,共同享有其所创造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基于“四链融合”的制度创新。首先,加快制度衔接。打破产、学、研、用的制度壁垒,加快各要素间的信息置换,进而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其次,促进制度改进。一方面,以知识生产制度的调整驱动创新,另一方面,以社会服务制度转型推动创新。最后,推进制度定型。制度定型与制度改革相伴相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机制需要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制度定型和制度稳定,以使其满足共识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第三,基于“四链融合”的资源供给。首先,促进融合共享的资源整合。重点在于对分散在产、学、研、用各领域中的资源进行识别、共享和融合,并积累为组织资源,成为资源创生和持续创新活动的基础,从而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动态能力。其次,实现开放的资源匹配。在反复的资源选择和组合过程中,促进资源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令现有的产、学、研、用资源实现最大化匹配与协同,从而形成丰富的供给资源。最后,响应创新需求的资源创生。其重点在于打破惯性压力,对产、学、研、用目标、过程和资源结构的再设计,对分布式资源进行快速构建和组合,从而以有效协同的方式响应人才自主培养需求。

(三)四螺旋结构: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治理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持续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新路径的切实落地和新机制的长效运行是影响人才自主培养过程质量的关键,也决定了人才自主培养的最终结果。因此,构建与新路径和新机制相配套的治理模式,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外部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四螺旋理论注重将知识创新和公众利益相关联,选择高校、产业、政府和社会公众作为四大主体,使模式的参与者不再受到边界的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23]。本文基于对人才自主培养时代内涵的洞察,对新路径和新机制内在规律和特征的科学把握,构建“政府、市场、社会、高校”的四螺旋新治理模型,并将治理空间多维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手段多样化作为重要着力点,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为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的长效运行提供强大的外部保障,促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一,治理空间多维化推动质量管理的跨界协同。无论政府、市场、社会或高校,都存在符合其特定语境和空间运行规律的人才自主培养逻辑,因此人才自主培养的创新治理应划归各主体间的“治理空间”,形成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四维治理空间——政府-社会-市场-高校,打造四维运行空间的治理格局,在新格局中发挥其各自的空间治理优势,在联结互促的积极状态中促进质量管理的跨界协同,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治理效能。

第二,治理主体多元化推动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过程。治理空间多元化一改传统公共治理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单向度供给模式,积极实现权力主体和权力配置的多元化。治理参与主体走向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二者合作的新形态,优化权力配置架构,从单一主体的“中心-边缘”形态转向多元主体的“中心-中心”形态,建构基于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多方力量协同的交互模式,形成新的治理视界,彰显民主、互动的治理精神。

第三,治理手段多样化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质量信息反馈。目前人才自主培养的治理网络中还存在一些亟须打破的局限,例如治理网络中各节点间链接偏弱等问题,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手段以提高治理水平,信息和数字技术赋能无疑为突破治理困境,畅通治理机制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治理是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理论与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丰富治理手段,有效应对四螺旋中政策治理的不足与挑战,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治理的问题预警、过程监测和精准施策提供大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全面提高人才生态
人才云
“生态养生”娱晚年
韩长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 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证
增强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